科學康復,90%偏癱患者可重新走路
- 發佈時間:2014-10-08 03:32:49 來源:長沙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詹春華
指導專家湖南省馬王堆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一級主任醫師鄧景貴
湖南省馬王堆醫院康復治療室治療師長陳愛連
新聞背景
重陽節前夕,40名長沙市民在湖南省馬王堆醫院現場學習家庭康復知識。該院康復治療室治療師長陳愛連帶領康復治療師們,以偏癱、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為例,現場向患者、家屬、陪護傳授家庭康復技能,許多市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偏癱患者急性期的肢體功能康復絕對不是隨意地活動一下胳膊或是拉拉腿,更不能急於求成地強化訓練……這些是普遍存在於患者、家屬、陪護中的誤區。”該院康復醫學科主任、一級主任醫師鄧景貴告訴記者。
現場康復知識不能一知半解
秦爺爺是一名中風後出院的病人,他的老伴錢奶奶學到一招:在秦爺爺平躺時,用枕頭墊在腳掌和床尾板之間,以防止秦爺爺下肢足下垂內翻。然而錢奶奶沒想到的時,因為在擺放枕頭時沒有注意,枕頭緊貼足底,刺激了秦爺爺的足心,導致秦爺爺出現下肢伸肌痙攣,腿部繃緊得像竹竿一樣,走路都困難了。
“康復治療中有許多細節,有些病人的家屬可能在醫院的時候見過醫務人員給其他的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以為依葫蘆畫瓢動動手動動腳就可以了。”該院康復治療室治療師長陳愛連表示,其實這看似簡單的動動手動動腳中大有學問,不但涉及人體運動學、解剖學的知識,還包含了複雜的神經生理學的內容,只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才能很好地完成。
“康復知識真是個技術活,不能一知半解。”錢奶奶在現場得到治療師的指導後由衷地説,在以後為老伴做康復的過程中,她會更多地注意細節,讓老伴儘快地恢復。
71歲的曾爺爺體重80公斤,因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癱瘓,每天對他的搬運成了只有身高150釐米的老伴的煩惱。在當日的培訓班上,曾爺爺在陳愛連手把手的教導下自己學會了在床和輪椅間的轉移,讓老伴立刻感覺輕鬆不少。
數據:積極康復治療,可使九成患者重新走路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有各類殘疾人8500萬人,涉及2.6億家庭人口,有康復需求的殘疾人有5000多萬;60歲以上老年人有1.67億,約7000多萬老年人有康復需求,但殘疾人基本需求與已經提供的服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自去年1月至今年8月,湖南省馬王堆醫院康復醫學科共收治病人3441人,其中60歲以上腦卒中患者2064人,約佔60%;老年癡呆症患者757人,約佔22%;帕金森病患者619人,約佔18%。
據出院隨訪調查統計,這些在醫院治療出院後的病人,90%仍需繼續康復治療。“積極的康復治療,可最大程度幫助病人恢復肢體功能。”鄧景貴告訴記者,以腦卒中為例,在腦卒中存活的患者中,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可使90%的存活患者能重新步行和生活自理,可使30%的存活患者能恢復一些較輕的工作。相反,不進行康復治療,上述兩方面恢復的百分率相應只有6%和5%。
提醒:家庭康復要避免三大誤區
家庭康復是讓病人重新恢復健康的重要途徑。然而,如果沒有專業醫師系統、正規的康復治療和指導,自行康復往往容易走入誤區。陳愛連表示,在臨床上,他們經常會接收到一些不正規康復手段導致疾病加重的案例。陳愛連特別提醒,家庭康復要避免三大誤區。
“康復就是躺著休息,在三大誤區中位列首位。”陳愛連告訴記者,65歲的李奶奶因腦卒中入院搶救,在醫院度過急性期後便出院了。李奶奶身體右側癱瘓了,家裏人讓李奶奶躺著休息。躺了半個月後,李奶奶的右臂出現肌肉萎縮,導致右手掌逆時針外翻,極大地影響了手功能。其實,癱瘓病人如果長時間臥床,會出現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心肺功能減退、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多種並發癥,不但不利於病人的康復,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和躺著相反,很多康復患者家屬認為,康復鍛鍊就是要多走路,走得越早越好。69歲的偏癱患者王大爺就是強行鍛鍊,利用髖關節力量帶動腿部,最後走出一個左腳畫圈的異常步態。“偏癱患者什麼時候開始練習走、怎麼走是很有講究的。”陳愛連表示,步行需要具備平衡功能、關節良好的活動度、能支撐身體體重70%以上的負重能力,三個因素缺一不可。
專家們還特別提醒,癱瘓病人不能動,決不能怎麼順手怎麼搬,否則可能給病人帶來二次傷害。周奶奶的侄女在移動周奶奶時就因姿勢不對且用力過猛,導致周奶奶肩關節半脫位。
康復貼士
家有康復病人,需配合5項工作
1.清除障礙物,家庭環境改造成無障礙空間;
2.家屬督促,營造康復氛圍;
3.予以病人心理疏導與支援;
4.為病人提供幫助性服務,而非替代;
5.製作簡易康復器具,並充分利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