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票何時逢節不漲?
- 發佈時間:2014-10-08 03:29:37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志彥
每到長假,總有一個話題繞不過,那就是“逢節必漲”的風景名勝區票價。今年,這一話題的熱議從節前延續到了節後。
景區為何敢在全民放假之際,冒口誅筆伐之險漲價?據説,這都是被成本逼的。比如,此番漲價的玉龍雪山景區就在聽證會上稱,景區目前經營狀況不佳,過去三年門票收入減去支出是負數,25元的漲價幅度是合理的; 丹霞山景區也表示,員工工資要漲、景區設施要完善,僅用於申遺和創建5A級景區就投入了1.5億元,資金缺口非常大,現在每年需要向銀行償還千萬元以上的貸款本息。
乍一聽,景區漲價似乎真是迫不得已。但同樣面對成本問題,並不是所有景區都依賴“門票經濟”來消化。比如,杭州西湖景區自2003年免費後,每年因此減少門票收入2500多萬元,但公園免費帶動了景區商業網點經營價值的提升,不僅彌補了門票收入,而且使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帶動了杭州旅遊産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其成功之道就是從市場出發,把景區生存發展納入旅遊産業鏈的市場大局。
景區門票“逢節必漲”的節日病,説到底,是部分景區經營者、管理者缺乏經營思路的開創性遠見,沒有從旅遊産業鏈上做深做大,習慣躺在“門票經濟”上維持景區發展。而從更深的層次分析,景區門票要做到“逢節不漲”,不能僅靠經營者轉變思路,關鍵還在於制度創新。
景區門票漲價,都説是成本推動。不過,所謂的成本,水分有多大,誰也摸不透,從未看過哪個景區在漲價前,公開亮一亮其內部的成本清單,更未見有審計部門,對某個景區的管理成本,來一次全面審計。因此,有必要為景區制定“成本+合理利潤”的價格機制,同時要求這些景區定期公佈第三方審核的財務報表,使其經濟運作置於全社會的監督之下。
在國際上,對於風景名勝區多實行國家統一管理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這樣的經驗值得借鑒。只有打破地方利益的羈絆,對重要自然和文化資源實行國家直接管理,才能建立健全的景區資金保障和財務監督體制,使景區低票價得以真正貫徹執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