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主創新助力瀋陽老工業基地“二次振興”

  • 發佈時間:2014-10-07 17:14: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瀋陽10月7日電(記者石慶偉)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歷十年振興高速增長後,出現增速下滑、下行壓力增大的新風險、新挑戰。素有共和國裝備部之稱的瀋陽市,緊緊抓住創新驅動這一發展戰略,探索自主創新新路徑、新機制,促老工業基地加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邁向“二次振興”。

  “指尖工廠”帶動裝備業突圍

  “沒有自主技術,何談結構調整?”作為世界最大機床企業掌門人,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不乏擔憂:規模雖已躍居世界第一,但因缺乏核心技術,效益並不高,去年凈利潤竟罕見為負數。

  涅槃新生總是充滿驚險。世界首臺智慧機床的問世,帶來突圍曙光。

  近5年來,瀋陽機床持續砸下11.5億元研發鉅資,成功研發出i5智慧新産品,率先實現機床與網際網路的結合,集工業化、資訊化、網路化、智慧化、整合化五位一體,被譽為“指尖上的工廠”。今年i5剛上市就供不應求,至目前銷量已達800多臺。企業産品結構也良性逆轉:原來普通機床佔比75%,現在中高檔達72%。

  兩化融合、從製造到智造、打造“指尖工廠”……瀋陽機床的創新故事,折射出老工業基地二次振興的鮮明路徑:

  國慶前夕,中國首條工業機器人智慧生産線,在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投産,年産能5000台,生産效率比傳統製造提高5倍以上;沈鼓集團搭建雲製造平臺,促進從設計研發、生産銷售到售後服務的資訊化,老國企變身“數字化工廠”;瀋陽北方重工集團自主研發雙護盾硬岩掘進機,集光、機、電、液、傳感、資訊技術于一體,成為首次打入發達國家市場的中國盾構機企業。

  創投基金增大研發動力

  創新永無止境。記者採訪發現,與經濟轉型要求和市場需求相比,瀋陽企業自主創新仍有差距。2010年全市新産品銷售産值僅為上海、蘇州的1/8,不到天津的1/4;由於缺少核心技術,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瀋陽市市長陳海波表示,瀋陽作為東北振興中負有先行使命的重要城市,必須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主導戰略,加快推進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向科技創新轉變,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困境,瀋陽強化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完善創新服務,集聚創新人才,著力推進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種創新模式。

  瀋陽市還特別籌集20多億元的創業投資基金,為企業提供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等服務,支援企業破解研發遇到的資金瓶頸。探索創建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産業、學界、研發機構、資本和仲介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研發投入比重明顯增長。優化創新環境,搭建服務平臺,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向創新産業基地集聚,打造人才吸納高地……

  從製造工廠向生産服務商轉型

  放眼全球,工業化進程已從單一産品製造,向整合服務和生産性服務業轉型。在應對經濟新競爭浪潮中,瀋陽同步推進技術創新、産業創新、制度創新,彌補生産服務業短板,通過分立生産性服務商,向産品研發和配套流通兩端拉伸産業鏈,重塑老工業基地競爭新活力。

  瀋陽遠大集團董事長康寶華告訴記者,企業在政府注資6000萬元支援下,成立科技創業産業園,探索“創新成果私有化”機制,研發人員可最大限度獲得股權收益,且終生受益,以此激勵創新積極性,企業新推出的高科技智慧噴灌農業技術,在“改沙地為良田、解決沙進人退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

  “製造業後半生潛力無限,”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説,企業分立出的生産性服務公司,促進傳統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開始從生産型製造轉向服務型製造躍進。預計從今年起,企業生産性服務業收入每年將以30%的速度遞增,最終將成為全集團收入的半壁江山。

  特變電工沈變公司確立了“由製造業向製造服務業、由單機向成套、由國內向國際”的發展戰略,其分立的物流貿易、國際成套、電力設計等7個公司,去年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大幅提升。

  今年以來,瀋陽已有50家工業企業分立出生産性服務業企業70余家。在裝備製造業集聚區鐵西新區,上半年分立的生産性服務企業上繳稅金8225萬元,製造服務逐漸成為“二次振興”中的新亮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