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了“福利”,少了盈利?

  • 發佈時間:2014-09-26 08:32:41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我省福利企業由上千家減少至300多家,有的倒閉,有的選擇退出福利企業行列。

  福利企業是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特殊企業。根據有關規定,這類企業所安置的殘疾人須佔職工總人數的25%以上,且殘疾職工人數不得少於10人,政府部門則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或扶持。

  福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碰到哪些困局?出路在哪?連日來,本報記者展開調查。

  産量受限收益偏低

  近日,福州倉山區建新鎮一間400平方米的舊廠房內,福州榕光電器有限公司聘請的殘疾職工正埋頭趕制各類橡膠配件,這些職工中有肢體殘疾者、腦癱患者、侏儒症患者等。

  記者注意到,現場除了壓制、衝床用上簡單的機械設備,修邊等其他工序基本以手工為主。

  “殘疾員工的勞動産量只有健全員工的一半,配件銷售金額僅6萬-7萬元/月。由於效益較差、資金不足,我們難以實現自動化生産,也無法跟其他大企業競爭,去年産值僅100萬元,今年初以來幾乎每個月利潤都在下滑。”公司總經理歐建榕無奈地説。

  歐建榕本身就是殘疾人,榕光電器是他一手創辦的福利企業,至今已18年,主要加工銷售發電機、按摩器、車輛等産品的相關配件。目前,企業有殘疾員工11名,約佔職工總人數的65%。歐建榕認為,殘疾員工比例過高,是榕光電器出現經營困局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了解,以往,國家對福利企業殘疾員工只有佔比要求,沒有具體人數限制。2007年,民政部頒布《福利企業資格認定辦法》,除了佔比規定,還要求殘疾職工人數不得少於10人。這對規模較小的福利企業來説,是不小的負擔。

  “政府給予的退稅優惠,主要是退還增值稅或營業稅,由於企業收益低,退稅額度並不高。”歐建榕給記者算了筆賬,“公司有11名殘疾員工,每月僅有4000元的退稅。企業若全聘請健全員工,雖不再享有退稅優惠,但産量上去了,銷售額可提升至12萬-14萬元/月。”

  歐建榕説,是否退出福利企業行列是兩難選擇,“不少殘疾員工跟隨我多年,年紀偏大,再就業難度大,但企業如果不選擇轉型升級,提高生産效率,終將被市場淘汰”。

  成本高企競爭激烈

  這幾天,由於公司人手緊缺,王錦鑫幾乎每天都要加班——為所在企業福建天昌發展有限公司競投標票據印刷業務進行設計排版。患有侏儒症的他,業務能力得到同事們一致肯定。

  “目前,我們特別需要平面設計、電腦製圖這類人才,也想重點從殘疾人隊伍中招收,但像王錦鑫這樣的太少了。”公司副總經理謝淑安説,天昌現有殘疾員工31人,約佔職工總人數的38%,絕大部分殘疾員工都在生産車間從事數紙、配聯、糊本、裁切、包裝等印刷後道工序。

  “受身體因素及文化素養影響,殘疾員工比健全員工更內向、更敏感,需要企業管理人員在心理、生活、溝通方面花費更多心力,從這個角度看,企業的運營成本更高了。”謝淑安説。

  與此同時,謝淑安卻要面臨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

  謝淑安説,30年前,市場上的印刷單價約25元/令,如今,油墨、原料、人工等成本都在上漲,印刷單價卻只剩下12元/令左右,惡性競爭最嚴重時甚至跌至7-8元/令。

  據了解,福州市有上百家印刷企業,其中不少是福利企業。由於同業間競相壓價,部分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目前,已有千帆、青盟、鶴林等多家印刷行業的福利企業相繼倒閉。

  整合政策保障權益

  目前,我省近10%的城鎮殘疾人在福利企業就業。全省現有329家福利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機械、印刷、包裝、礦業、紡織、竹木、塑膠、竹木製品加工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由於自動化程度偏低,市場競爭力較弱,當前福利企業普遍存在經營困境。

  “如果對福利企業沒有一定的保護措施、政策傾斜,就難以形成對殘疾人就業的特殊保護,他們在市場競爭中就將處於弱勢地位。”省殘聯教育就業部部長朱森來坦言,除了稅收優惠外,還有許多對福利企業的扶持政策,但大部分政策並未真正落實到位,外界對政策的了解也相當有限。

  據悉,我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就業條例》均有政府優先採購福利企業産品和服務的規定,但目前優先採購、專産專營制度尚未建立;我省《關於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及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扶殘助殘工作的意見》提出,對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或殘疾人集中就業機構,給予一定的補貼或獎勵,但大部分福利企業對相關規定並不知曉。

  “各級政府可在公共預算中明確殘疾人産品的採購份額,並制定相應的採購目錄,對所採購的産品,讓該行業的福利企業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競得。”朱森來建議,“同時,政府應將一系列政策進行整合,使其形成合力,並督促有關部門去落實,保障福利企業的應有權益。”

  此外,相關專家呼籲,政府部門對殘疾人的培訓要遵循市場規律,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手工工種,並引導各類企業開發適合殘疾人就業的新崗位、新工種,拓展福利企業類型,拓寬殘疾人就業之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