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明清官窯依然是“硬通貨”

  • 發佈時間:2014-09-26 01:0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如丁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明清官窯瓷器的升值速度和幅度都令人咋舌,官窯無疑成為了瓷器收藏投資的“硬通貨”。

  自2005年以來,已有十余件明清瓷器的拍賣成交價突破了億元,在“億元俱樂部”中是僅次於書畫的藏品門類。而市場價與10年前相比,普遍上漲了10倍至100倍,可見元明清瓷器價格漲勢如虹。2014年9月18日7點左右,此前頗受業內關注的清乾隆“瓷母”不負眾望,以2472.3萬美元(約合1.51億人民幣)成交,為內地一神秘買家競得。消息一傳來,圈內又展開了新一輪的討論。此件瓷母曾于1964年首現拍賣市場,當年以不足一萬人民幣成交,而50年後拍得如此“天價”。在專家看來,這件拍品與故宮瓷母有著99%相似性,拍品本身的價值、稀缺性以及清晰的來源共同構建了瓷母“天價”的基礎,拍得該價格屬於預料之內。

  市場化、國際化這條路對中國瓷器藝術市場來説仍顯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不過這一市場的火熱氣氛已經引來金融機構的青睞。近年來,瓷器拍賣市場頻創新高的成交價,更引起了人們對瓷器投資的興趣與關注。一直以來,在大多數中國人眼裏,但凡皇帝用過的東西,就是好東西。當然,在封建王朝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確實佔有著最高端的文化藝術資源。而明清官窯瓷器,特別是康雍乾的精品、名品,數量有限,而且很多都進了博物館,因此一旦有藏家願意換手,必然引發人們的極大興趣。譬如雞缸杯,據説有18件,而僅有4件在私人藏家手裏,既有稀缺性又有博物館藏品可對照,使得藏家對其價值很有信心,並形成一定的攀比心,因此更容易産生高價。

  收藏家馬德光認為,明清官窯瓷器的特點好掌握,也容易辨真偽,所以一直是瓷器市場熱捧的焦點,特別是康雍乾的瓷器,雅俗共賞,受眾群大,像粉彩、洋彩是宋元明所沒有的,價位比宋瓷高,也有其必然性。就明代官窯瓷器而言,也是到了這次的成化雞缸杯,才打破了世界紀錄。儘管雞缸杯拍出了兩億多港元,價位仍然是比較低的。早在十幾年前,成化雞缸杯就已經拍出了2900多萬港元,上世紀90年代,內地有多少人能拿得出幾千萬元人民幣?如果當時將這麼一大筆錢投到房地産或其他産業上,現在可能已經滾到十幾億元、二十幾億元了。所以從投資的角度講,明成化雞缸杯升值得太慢了。事實上,明代永樂、宣德,或者説整個明代的官窯瓷器,仍然處於市場的低位。

  收藏家梁曉新表示,就技術水準而言,明清官窯瓷器在整體上的確超越了宋瓷,並研發出很多空前絕後的新技法、新材料。個人比較偏愛明清官窯瓷器中的單色釉瓷,這些單色釉瓷器秉承了宋瓷的美學標準和品位,又充分結合當朝研發的新技術,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魅力。所謂瓷母,是指清朝乾隆年間燒制的一件86釐米高的大瓷瓶,一些權威圖錄上稱其為各色釉大瓶。乾隆一朝官窯瓷器普遍精美,一是因為乾隆本人提倡;二是因為唐英的管理,唐英以內務府員外郎職到景德鎮督辦官窯30年,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整個器物從上到下依次運用了色地琺瑯彩等15種施釉方法,16層紋飾,頸部對稱夔耳,腹繪12扇開光圖案。此瓶集高溫低溫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體,其燒造工藝繁複至極,至今無法複製。當時瓷器施釉技法匯總,瓷器技法之母,可稱瓷母。

  ■背景知識

  中國的陶瓷藝術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到明、清時期已碩果纍纍,展現出一派燦爛輝煌的景象。朱元璋的開國謀士劉基在元代曾做過江西著名産瓷地高安縣的縣長(高安於1980年曾出土過全國最有名的元青花窖藏)。當然,劉基與朱明朝廷在景德鎮建禦窯廠是否有直接關係已不得而知,但據考證,明廷在洪武二年就在景德鎮建立了禦器廠卻是事實。明清時期,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贏得了“瓷都”的桂冠。它的各類陶瓷製品琳瑯滿目,璀璨生輝。明、清兩代的景德鎮官窯瓷業和國勢緊緊相連--國勢盛,瓷業興;國勢弱,瓷業衰。

  明中期 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三朝。成化官窯瓷,早期承宣德朝官窯瓷的豪放之氣,晚期形成本朝精巧細膩的風格,是明、清禦器廠的第二個高潮期。此朝官窯瓷的品種增多,除前述品種外,還有綠彩、鬥彩、素三彩等新品種面世。黃釉瓷量大質高。絕大多數器物都書帝王年號款。成化素三彩香熏,造型靈秀,色彩古雅。器分上下兩部分,中空,嘴通,用以燃香,成化帝王年號款赫然于器底,至尊至貴。也許是年代久遠,且為實用器的緣故,此器僅見於景德鎮禦器廠出土,不見傳世。弘治禦器廠的面紗還未完全揭開,綠龍紋品種是其特色産品。正德官窯瓷在前朝的基礎上又繁衍出許多小品種,在黃地綠龍盤上填以紅彩,有祝願皇(黃)上洪(紅)福齊天之意。

  明晚期 官窯瓷史上的明後期一般指嘉靖、隆慶、萬曆(1522-1627)三朝。此期的官窯器由於需求量大,且國力有限,故開始“官搭民燒”-將官窯的一部分生産任務下放到民窯去完成。此三朝器物造型的共同特點是多六棱式、八棱式、瓜棱式、葫蘆式等異體造型。除上述品種外,五彩瓷是其特色品種。此期的禦器廠雖大勢已去,但三朝官窯器仍各有韆鞦。嘉靖官窯青花瓷發色紫艷,獨步瓷史;隆慶官窯器雖數量不多,但件件規矩精美;萬曆五彩瓷,色彩斑斕,不愧為瓷史名品。

  明官窯自萬曆三十五年以後無官窯瓷生産的檔案記錄,故一般認為,明代官窯至此即終,但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大明天啟年制”款青花花籃紋盤似乎還在低吟著官窯的長詩。

  清早期,中期 清順治十一年恢復了官窯瓷的生産,但似乎很快又停燒。所以清初時期只有“大清順治年制”黃地紫彩蓮瓣紋盤等可數的幾件器物好似清官窯的序曲,沉沉低吟。明、清官窯瓷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1796)進入了其最輝煌的時代。

  清代禦窯廠的規模較明代擴大,清代檔案明確記載有官員督窯。特別是督窯官唐英,以“陶人”自勵,從雍正七年起協助窯事,到乾隆時期任督窯官,于乾隆二十一年去世,嘔心瀝血,兢兢業業。雍正、乾隆二朝官窯盛世,其功不可沒。康熙官窯瓷,胎質堅致,大器頻出,青花、五彩尤為讓人稱道;雍正官窯瓷,無論大件小器皆工藝精湛,顏色釉瓷勻凈怡人;乾隆官窯的特種工藝瓷,以瓷琢它山之料,惟妙惟肖。特別是三朝的琺瑯彩瓷或古拙華貴,或清麗典雅,獨步瓷海;粉彩瓷或色料柔美,或做工精細,開一朝之風。它們都不愧為盛世之作。嘉慶朝前期的官窯瓷仍繼承乾隆朝的風格,尚精細,後期衰勢漸顯。

  清中晚期 瓷史上一般稱道光、咸豐時期(1797-1861)為清中晚期。嘉慶朝前期的官窯瓷仍繼承乾隆朝的風格,尚精細,後期衰勢漸顯。道光朝的器物釉面不甚光潤,以致波浪釉是我們今天鑒定此朝器物的重要特徵之一。但咸豐六年以後的十餘年間,戰火瀰漫景德鎮,禦器廠被燒停産。自此,景德鎮官窯瓷業一蹶不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