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務院折舊新政為企業減負 A股公司首年可減稅2333億

  • 發佈時間:2014-09-25 08:54:5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所有行業企業新購進的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研發儀器設備,以及持有的單位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産,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生物制藥、鐵路、船舶、航空航太、電腦、通信、資訊傳輸、軟體等高新技術企業新購進的固定資産,允許按規定年限的60%縮短折舊年限

  據測算,A股所有上市公司第一年由此節省稅收高達2333億元,相當於2013年經營活動現金流總額的7.8%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減輕企業負擔、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上再出實質性舉措。會議要求,加快落實完善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努力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武裝“中國製造”,推出附加值更高、市場競爭力更強的産品,並提出將根據實施情況,適時擴大政策適用的行業範圍。

  本次出臺的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對所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用於研發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超過100萬元的,可按60%比例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雙倍餘額遞減等方法加速折舊。二是對所有行業企業持有的單位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産,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三是對生物藥品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的固定資産,允許按規定年限的60%縮短折舊年限,或採取雙倍餘額遞減等加速折舊方法,促進擴大高技術産品進口。

  “這是含金量很高的三條舉措,將對企業起到實質性‘減負’的效果,並助推企業主動進行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説。針對這三項措施可能會影響企業當期報表的擔憂,諸建芳説:“從報表上看,調整之後,企業當期成本增加,可能會影響利潤,但是由於政府從企業拿走的稅收減少了,對企業構成實質性利好,市場會十分看好。”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測算,按照國務院最新的固定資産折舊加速政策,A股所有上市公司第一年預計總共節省的稅收可以高達2333億元,這將是2013年所有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總額的7.8%。

  業內人士介紹,以100萬元以下新購設備費用化為例,在新政前,企業新購進用於研發的儀器、設備等均作為固定資産入賬並按年提取折舊費用,如電子儀器設備的折舊年限一般為3至8年,殘值率為3%至5%,方法上主要採用直線折舊法,相應的年折舊率約11%至33%。本次新政實施後,企業新購的儀器、設備等將未來3至8年的折舊費用加上殘值一併提前至當期費用化處理,從而大幅提高了企業在當期可在所得稅前抵扣的期間費用,從而相應地降低了企業的實際稅負。

  據了解,目前,我國製造業企業在折舊上一般採用直線法,即將固定資産的計提舊額均衡地分攤到固定資産預計使用壽命內的一種方法,採用這種方法計算的每期折舊額均相等。而雙倍餘額遞減法是用直線法折舊率的兩倍作為固定的折舊率乘以逐年遞減的固定資産期初凈值,得出各年應提折舊額的方法。與直線法相比,折舊速度的提高縮短了折舊年限,企業在折舊期間內的年折舊費用相應提高,從而減少了所得稅開支。

  本次加速折舊政策對於正處於升級換代之中的製造業企業可謂正逢其時,事實上,這也正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推進該政策的初衷。會議指出,順應新技術革命潮流,推動中國經濟向中高端水準邁進,必須更大力度推進企業技術改造。要用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改革辦法,完善現行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策,通過減輕稅負,加快企業設備更新、科技研發創新,擴大製造業投資,促進大眾創業,這對於傳統産業“破繭化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活力,實現提質增效升級和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施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