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東方寶笈以珂羅版傳承中華藝術精粹

  • 發佈時間:2014-09-25 07:33:52  來源:遼寧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東方寶笈文化傳播公司是珂羅版畫的領跑者,匯聚了國內珂羅版臨制專家和眾多業內精英,以珂羅版藝術的産業化為目標,努力將中華千年流傳下來的藝術珍品重現世間,讓世人共賞歷代名作風采,感悟中華歷史精粹,品味先人筆墨神韻,以達到不覺中提升全民藝術修養的目的。近年來,東方寶笈為中華文化傳承做了很多可貴的工作,匯成了深具內涵的文化篇章。

  東方寶笈的瀋陽掌門人劉智深是個不尋常的人,他的投資眼光與眾不同,投入的是一個大眾甚至小眾也不甚了解的領域,通俗點説,他選擇了一個冷門。但推開“冷”門,裏面蘊藏的是巨大能量的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再現的是國寶獨有的絕色,感受的是經典內在的氣息,弘揚的是藝術傳承的精神。他所經營的珂羅版畫藝術王國美輪美奐。稱為“王”,就意味著足夠高位,足夠品質,足夠稀有。稱為“國”則因為畫品獨家、大師名作涵蓋豐富,這種“富”亦可敵國。當你徜徉在東方寶笈的珂羅版畫世界裏,仿佛時空穿越:身置魏晉,簡約雲澹、超然絕俗;身置北宋,文化鼎盛、藝術造極;身置民國,大師輩出、學人風骨;身置敦煌,藝術薈萃、飛天曼舞。

  文化産業是一件見不到短期效益,需要長期培養的事業,尤其珂羅版藝術品事業,更有難度,但劉智深全力投入,有著深刻的見解和執著的心。這樣的情懷是新時代擁有文化和藝術情結的老總正能量的發散,所做的是一件傳承民族文化藝術的大事。與東方寶笈總公司總經理、北京故宮博物院資深珂羅版畫大師李東方一起,他們的腳步留在了北京、台北等多地的故宮博物院,留在了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帶來世人本已再難見到的宋代第一畫:李公麟《五馬圖》,帶來敦煌藝術的寶貴重生。

  藝術精神,絕不僅僅體現在藝術家個體和他們創造的藝術作品裏,更體現在無數擁有民族魂、中國夢的龐大群體的意識中。劉智深是這樣群體中一位勇敢探索的代表。 “中華五千年文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書法壁畫珍品。絹保八百,紙壽千年,傳承國家文化瑰寶,賦予經典新的生命,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珂羅版臨制無疑是最佳途徑之一。 ”劉智深動情地説。

  珂羅版畫以手工技藝還原中華頂級藝術珍品

  珂羅版之珍貴眾人其實不知,或一知半解。

  珂羅版技法1860年起源於德國,後傳入日本,清光緒年間傳到中國。經過上百年的學習、應用、融化,已經成為中國自己的一項傳統手工技術。以磨制的玻璃作為版基,利用傳統照相、色彩分隔、手工修版、礦物質顏料分色疊印等工藝,使作品生動再生。著名文物鑒定家、書法家啟功先生曾這樣評價:“珂羅版臨制技術對古代書畫無疑是一種延長壽命、化身千百的特殊手段,其藝術價值堪稱‘下真跡一等’。 ”

  珂羅版字畫的原作大多收藏于各大博物館院及著名書畫鑒定家、專業收藏家手中。這些傳世藝術精品經歷了歷史的變遷,戰火的洗禮,飽經歲月的滄桑而倖存於世。通過利用珂羅版手工填色、描線、繪製、裝裱等多道工序給予還原,使這些藝術珍品的原貌又展現在世人面前,保護並傳播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珂羅版,越來越多的藝術珍品後人再難領略其絕世風貌。

  只有對文化、對藝術以及它們韆鞦萬代的傳承富有使命感與責任心的人才可能準確、客觀、正確認識珂羅版畫的歷史價值及現時與未來的深遠意義。

  而且珂羅版製版工藝之複雜,耗時之長,成本之高,技術水準之精,200張的限印量,決定了它絕不是一種大眾生存,珂羅版技術同樣需要珍視、弘揚。

  珂羅版除可印在紙張上,也可以印在絹及絲綢上。古籍鑒定專家孟憲鈞説:“珂羅版印量非常少,臨制的對象很多是國寶級的文物,重要的書法繪畫,古籍善本,古典文獻,還有古器物圖錄,這些本身就非常具有價值,不可能人人都得到它,所以通過珂羅版來了解研究,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文化價值及收藏價值。 ”

  蘇州博物館從2011年6月下旬起的一個多月裏,館內畫廊持有的吳冠中珂羅版畫售出40余幅,直至脫銷。

  吳冠中曾説:“物以稀為貴,我不以為然。稀算什麼貴,珍品才貴。手創的藝術品都是獨生子,健美的獨生子珍貴,多多益善。 ”

  北宋第一畫李公麟《五馬圖》揭開神秘面紗

  《五馬圖》是北宋畫家李公麟的傳世佳作,被後人推為宋畫之第一,是極富傳奇色彩的畫卷。它的傳世收藏與神秘消失及珂羅版重生,都使這幅畫卷具有了更加濃重的歷史意蘊與存在價值。目前由東方寶笈公司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臨制的珂羅版《五馬圖》只有200幅,40幅歸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有,其餘160幅版權全部歸屬東方寶笈瀋陽分公司。 《五馬圖》由此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李公麟是北宋著名畫家,白描畫種的創立人。其白描藝術“掃去粉黛,淡毫輕墨;不施丹青,光彩動人”。 《五馬圖》是白描畫法的標誌性畫卷,體現了文人畫注重簡約、儒雅和淡泊的審美觀。自此之後,幾乎所有白描人馬畫無不源自於李公麟的白描藝術。

  書畫鑒賞大師楊仁愷在 《國寶沉浮錄》中考證:“北宋大畫家李公麟《五馬圖》為傳世名跡。每段有同時代大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題記。此卷內容為李氏描繪元棠曇溆阢俟等所進之名馬,即鳳頭驄、好頭赤、照夜白、錦膊驄、滿川花。拖尾有宋人曾紆題識,于李、黃兩氏事跡有所涉及,可補史實。此卷在南宋時歸內府收藏,入元、明,經柯九思、張霆發諸家遞藏,清康熙間藏河南商丘宋犖家,乾隆時入清宮,著錄于《石渠寶笈》重編,藏寧壽宮。在此以前,南宋末週密《雲煙過眼錄》、明人汪珂玉《珊瑚網》和清初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諸書均有詳細著錄,可以説是近千年來流傳有序的珍品。

  後來,隨著歷史的風雲變幻,《五馬圖》真跡一直在日本私人手中秘密庋藏,過去有影印本可資稽考。日本學者島田修二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見到過真跡,為京都大學某法學教授所藏,戰後這位教授對外宣稱《五馬圖》毀於美國飛機轟炸。從此李氏真筆渺若黃鶴,無處問津。

  關於珂羅版《五馬圖》,還有段有趣的故事。 《五馬圖》影像是如何留下的呢?據故宮古書畫部研究員金運昌講述,晚清時,北京有一位年輕的旗人叫佟濟煦,掌握攝影技術。他通過大才子陳寶琛跟溥儀説,把宮裏的傳世書畫精品,分批分期地借出來照相,洗成照片來賣,還印成出版物,他由此成立了一傢俬人出版公司叫 “延光室”,“延光室”成為當時的文化一景,一時風光無二。 《五馬圖》影像由此存留下來。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評價宋李公麟《五馬圖》卷:“李公麟是一位致力於創新的畫家,他的《五馬圖》可以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著名畫家宋雨桂為《五馬圖》跋文:“北宋公麟之五馬圖,命運多舛,真跡燒于日本,而今東方寶笈又以特種技藝重新問世,保護民族遺産實可珍藏也。 ”

  重生敦煌壁畫傳承千年藝術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説,世界上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分別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敦煌。

  在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于一望無際的浩瀚荒漠中有一處綠洲,綠洲上坐落著歷史悠久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一起作為人類的文化珍寶,列入“世界文化遺産清單”。敦煌石窟現共有洞窟812個,分別為莫高窟735個、西千佛洞22個、東千佛洞7個,榆林窟共42個,五個廟窟6個。擁有歷代壁畫5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壁畫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民族風格。莫高窟絕不僅僅是一個景區,更是歷史與文化的凝集。

  敦煌壁畫是世界藝術珍品。然而,莫高窟地處沙漠乾旱的惡劣環境中,風蝕和沙塵危害嚴重,窟內壁畫正在迅速惡化。中外專家預估,整個敦煌寶庫將會在未來50年到100年內消失!

  這樣的奇珍藝術面臨消失的危境,修護措施是否能抵擋自然的無情損害,誰都不敢打保票。珂羅版敦煌壁畫由此變得極其珍貴,尤其是源自上世紀80年代的珂羅版更為珍貴。從1984年起,李東方老師20年間臨制了15幅珂羅版敦煌壁畫,那時的莫高窟保存尚好。珂羅版敦煌第407窟《三兔藻井》(隋代)、敦煌第321窟《飛天》(盛唐)、敦煌第220窟《維摩詰大士》(初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敦煌第3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元代)、敦煌第57窟《美人菩薩》(初唐)、敦煌第249窟《菩薩》(西魏)、敦煌第285窟《菩薩二身》(西魏大統四年538年)、敦煌第112窟《反彈琵琶舞》(中唐)、敦煌第217窟《弧旋舞》(盛唐)、敦煌第445窟《剃度圖》(盛唐)等均來自特窟壁畫。唐之前佛陀,盡得魏晉風流。中唐藻井,滿幅恣肆,一派浪漫。飛天衣裙飄曳,彩帶飛舞,淩空翱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跡。

  為保護敦煌壁畫,敦煌壁畫臨摹工作從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至今已有70餘年,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和推動敦煌學的研究工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臨摹是藝術的再創造,與原品相比從色彩到神韻存在差異是必然的。珂羅版正可彌補此差異,使敦煌壁畫傳神重生,極具震撼力。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長段文傑高度評價珂羅版敦煌壁畫形象準確,色彩豐厚,表現了人物精神,體現了壁畫特色,是成功的。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稱,珂羅版敦煌壁畫是“流動的敦煌”。

  李東方老師作為敦煌壁畫的珂羅版臨制專家,為藝術奉獻了一生的韶華與丹青才情,成為業界精英與傳奇人物。她曾説由於自己完全沉浸在敦煌壁畫的臨制情境中,連夢裏都在鑽研色彩與筆墨的傳神,並因著夢中的靈感,成功製作出敦煌第249窟 《菩薩》(西魏)壁畫。這幅作品藝術性與臨制難度之高均為登頂之作,散發清淡傳神的藝術魅力,深深打動了為敦煌藝術奉獻的專家學者,也打動了無數觀眾。

  無論是藝術拱頂的 《五馬圖》,還是文化薈萃的敦煌壁畫,傳承中華文化藝術精華的珂羅版畫,有著獨具的價值和意義。東方寶笈敞開了這扇大門,大眾都有機會去了解、感受和體會珂羅版帶來的生動逼真的藝術感染力,去擁有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書畫珍品。□本報記者/淩鶴

  敦煌第321窟珂羅版《飛天》(盛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