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通俗化”
- 發佈時間:2014-09-19 02:31:5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前不久,中國科協的離休老幹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創辦初期的負責人王麥林先生,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劉嘉麒院士、秘書長石順科研究員寫了一封信,並附上她寫的一篇短文,同時也轉給筆者一份。讀後,我頗有感觸。
這位年近九旬的“老科普”,在《關於對當前科普作品想到的問題》一文中,主要談的是科普作品的通俗化和科普作品的對象問題。作者坦言:“就我所見過的科普讀物,總的印象不是很通俗,有的還不太容易懂,更談不上生動。可以説,一般都是平鋪直敘,雖然文章寫的不錯,但沒有味道,引不起讀者閱讀的興趣,除非是想了解某個問題,才會耐著性子讀下去。”
甚至,“一些科普雜誌上刊登的科普文章,一般都是用書面語言講述和講解某種科學技術,這樣的文章是科普文章嗎?這樣的科普作品與介紹和講解某種科學技術的教科書和學術報告有何區別呢?”
科普作品的創作實質就表現在使其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功力上。可想而知,王老所指出的那些問題的存在,勢必會影響科學普及或科學傳播效果。王老感嘆:“這些道理是科普創作界眾所週知的,我之所以要老生常談,是因為現在這樣的科普作品太少了,成鳳毛麟角了。希望科普作家們多多關注和研究……”
我覺得,不只是在科普作品中,其實,在我們日常所見的科技新聞報道,以及財經、金融等報道,也存在著通俗化不夠的問題。而在各類學術論文和著作中,因過於深奧、晦澀、呆板而讓讀者感到頭疼、無趣、反感,進而疏遠、避開、放棄,最終影響了傳播效果的情況亦非常普遍。還有人(尤其是寫作者)把文字的“淺顯易懂”與“水準低”劃上等號,陷入了認識上的誤區。
有這樣一個題為“簡單規則”的挪喻經濟學家的笑話——
問:成為一個優秀的經濟學家的必備素質是什麼?
答:牢牢地抓住最顯而易見的東西,並且有意識地對它們進行痛苦和深奧的解釋。
照我看,使文章淺顯或通俗化,就是要儘量用大眾化的語言,去描述科學的、艱深的或專業性強的事物。如對比較專門的、不為一般人所了解的科學技術問題、原理等,能用通俗的語言、適當的修辭手法、巧妙的謀篇佈局等表達出來;對專業術語,能夠“跳”出科學家慣常使用的語言思維,用大眾化的語言“翻譯”出來;此外,文章架構應邏輯清楚,敘述語言要簡捷流暢,遣詞造句要準確精當。總之,就是要生動活潑,不板起面孔説教。
當然,科學術語內涵之豐富遠非日常語言所及,要在很短的篇幅內把一些艱深的知識詮釋、“翻譯”清楚,難度可不一般。而比知識和語言更難於表達的,則是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或解讀。我們常常能夠從一些文章中讀到如下“一言以蔽之”式的語句:“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他們終於……”嘿嘿,真是省事!也可見把“科學”表達好並非易事。要真正做到“深入淺出”,寫作者自己首先就要做到對表述內容的理解和領悟。而對科技新聞的通俗化要求,跟對科普文章或科普讀物的可讀性要求,至少在語言和表述方式上是相同或相通的。
美聯社的科技新聞編輯奧爾頓·布萊克斯利把科技新聞寫作看成是“一種翻譯的藝術”,科技新聞寫稿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神秘的科技語言的翻譯。他告誡同行説:在進行採訪時,千萬不要被專家及其專門術語所嚇倒。你也正在從事一項專業化的工作——用盡可能簡單、明瞭、有趣的語言為一般公眾寫報道。天文學家可以只講自己的專業中的行話的辦法使一個化學家感到迷惑不解,反過來情況也是一樣;而家庭主婦用她做飯的專門詞彙,則可以把這兩類專家搞暈。
樣樣精通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我們的科技新聞工作者和科普作家平時如果能夠注意學習和積累,應該能夠比常人更快地熟悉科學、把握對問題的理解,進而寫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好文章,在傳播深奧知識方面取得“信、達、雅”效果。簡言之,信,科學內容準確;達,文字流暢酣達;雅,格調風雅諧趣。
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説得好:“哲學思想若想在當今世界發揮作用,就必須讓大多數人讀得懂……他們也是共同求知者,是共同思考者和共同作為者……因此,使用盡可能通曉易懂而又不失其思想深度的方式表達重要的思想,對於使所有的人都能參與思考世界和人生是非常必要的。”
我想,將上述話語中的“哲學”換成“科學”,亦如是。
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乏味的敘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