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人”故里的文化與傳承
- 發佈時間:2014-09-10 01:00:1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桃花紅,柳枝纖,湖水碧連天,燕呢聲聲報春到,人面桃花笑,陽光媚,春風暖,嗔怨君來晚……”走進普定,一首《情醉夜郎湖》帶著濃濃的氣息,深深的情誼向你飄來,令你對這塊多情的土地平添幾多的好奇,總想攀上大山、徜徉湖邊、漫步花海、探幽古寺、獵奇洞穴……
穿洞:亞洲文明之燈
普定原名定南,明1372年將元代設置的普定路改為普定土府沿襲至今,普定,即為普天之下幸福安定之意。
穿洞被考古界譽為“亞洲文明之燈”。它是一處人類舊石器遺址,上世紀70年代末在距離普定3公里處的一洞穴發掘被發現,經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博物館聯合發掘,先後共出土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一萬多件,其中有骨器1600余件。是國務院公佈的8個舊石器時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出土的骨器超過全國發現總和的30倍,成為全國第一、世界罕見的出土磨制骨器多的史前遺址。
考古學家裴文忠先生認為,穿洞遺址與北京“山頂洞人”、雲南“元謀人”齊名,是中國南方智人故里。走進穿洞、就走進人類發展的歷史。
穿洞古人類遺址揭開了普定人16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普定成了穿洞人的故里,這裡積澱了深厚的穿洞文化和多彩繽紛的民族民間文化,歷經歲月磨難和時間的洗禮,穿洞培育了普定的湖光山色,飄香綠茶,芬芳文化,構築了人文普定,魅力普定。
看遍美景品茶香
普定境內公路東西縱橫,南北延伸,距黃果樹機場20公里、貴陽龍洞堡機場110公里,貴昆鐵路、黃織鐵路和省道安(順)織(金)公路穿境而過,便利的交通將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連成了一體:穿洞古人類遺址、原始的河谷風光、楓林火焰山原始植被、東華山摩崖石刻、平訟摩崖石刻、蓮花古洞、普屯壩雲中草原、玉真山古寺與紅楓湖、黃果樹、龍宮、織金洞。
“高原明珠”夜郎湖,水域面積21余平方公里,東西橫跨42公里,走進夜郎景區,碧波漾輕舟,漁者和歌,兩岸高山相對出,朝陽映湖三峽迎;湖光山色,碧野田疇,十里谷香;布依人家,銅鼓余韻,蠟染古樸;絕壁天書,隱約山嵐,撲朔迷離;三灣十島,神秘故事,演繹夜郎風情,梭篩電站開閘現飛虹。
由於普定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嶺地帶,岩溶發育強烈,岩溶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84.27%,地貌形態多樣,形成了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現設有岩溶研究綜合試驗站,建有全國第一幢“岩溶模擬實驗大樓”,擁有面積81平方公里、目前世界最大的“野外岩溶試驗場”。
朵貝貢茶是普定的一朵奇葩,産于煤山綿延、雲霧繚繞的朵貝,明朝時期曾奉為貢品,鎮內一古茶樹經中國茶科所鑒定有千年曆史,被稱為中國茶樹之王。1960年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途經貴陽時,對“色清味甘”的這一傳統名茶大加讚賞,因此,産地化處鎮被稱為“貢茶之鄉”。
民族民間文化熠熠生輝
普定轄11個鄉鎮,約有47萬人口,居住著漢、苗、布依、仡佬等民族,是一個民族民間文化交融、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形成了“百花齊放”多元化的文化發展形態。地戲、花燈、蘆笙,銅鼓,蠟染、刺繡……這些,無不在彰顯著普定這塊神奇土地上獨具特色共生共榮的多元民族文化。
正因為有這樣的底蘊,普定文脈沒有斷層,孕育了一代代的文化名家,《詩經》全譯者袁愈嫈、主修《貴州通志》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任可澄,著名花鳥畫大師袁曉岑、油畫家肖像畫外交大使袁熙坤、著名美學家、哲學家劉剛紀等等,都是穿洞故里孕育的時代精英。
普定人重視文化,更重視文化的傳承。成功申報了苗族跳花、布依族銅鼓十二調、西路花燈、仙馬苗族射弩、苗族阿江(口弦)等非物資文化遺産。先後創設了《普定》文昌閣副刊、《穿洞文藝》及論壇,穿洞文藝政府獎等,每年舉辦大型書法文化文藝會演。
這些年來,普定的文藝創作也異常火熱,《月亮婆婆》、《風從穿洞吹過》被列入多彩貴州歌唱大賽省級和市級推薦歌曲。仙馬農民合唱團自編的原生態歌曲《踩鼓》,在參加廈門國際合唱節比賽中獲得銀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