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皓月當空,遠在他鄉你會否怦然心動?

  • 發佈時間:2014-09-08 01:30:4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記者周瑋)又是一年八月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華兒女即便遠在他鄉異域、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對共同的皓月,都會怦然心動,産生心理的共振共鳴,形成心理凝聚,‘千里共嬋娟’。這是文化積澱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這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深層心理元素。”民俗學者李漢秋説。

  中華民族有自己獨特的月亮文化,李漢秋説,早在周朝就有祭月的儀式,現在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候帝王祭月的場所;祭月擴至民間,有廣泛的拜月習俗;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對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減淡,欣賞的態度逐步加強;在欣賞中人們發現“月到中秋分外明”,加上這時正是秋收季節,中天一輪月,秋野萬里香;到唐代中秋節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賞圓月逐漸成為全民族的習俗。

  李漢秋認為,跟西方狂歡節的格調不同,中秋節的格調不是狂放火爆的,而是恬靜清雅的,抒情的。中國人出於自己特有的文化心理,賦予中秋節濃重的人倫情思,寄託著團圓的心理期待。團圓是中華兒女追求的生命情調、生命境界。

  “月光好像一隻溫柔的手,牽引著中國的兒童,跟著嫦娥一起遊月宮。月亮是朦朧的,這種朦朧美的意境,伴隨著中國的孩子,度過如夢如幻的快樂童年,涵養著中華民族的月亮情結。所以長大成人後,仍覺得月是故鄉明,把月亮跟故鄉,跟親情、鄉情、友情、愛情聯結起來。”李漢秋説,“中秋是月節,是以圓月為標誌的月節,寄寓著華人團圓、圓滿的心理訴求和精神追求。”

  談到異趣紛呈的中秋習俗,李漢秋説,毫無疑問,最普遍的習俗是吃月餅。“人們享用的絕不僅是月餅的滋味,更重要的是親情的滋味,這種親情濃得化不開,長久地貯存在心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口舌。”

  令李漢秋頗感興趣的,還有中秋之夜“摸秋”、“偷”人家瓜菜的節俗,這緣自“討彩頭”的心理,湖南侗族則叫“偷月亮菜”;在台灣也有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菜的習俗,“偷著蔥,嫁好尪;偷著菜,嫁好婿”;閩南和台灣婦女有一種中秋節俗,叫“聽香”:婦女點香禮拜後,留心聽別人的談話和歌唱,以此“口彩”來占卜自己的未來。還有,南京等地區“走月”習俗,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都賞心悅目……

  “各地習俗多姿多彩,但萬變不離中華文化的基本性格。”李漢秋説,社會要積極地引導好、發揮好團圓心理結構的正能量,使之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資源,從而通過中秋節慶促進家庭幸福、社會和諧、民族凝聚、國家統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