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招拍挂模式下地價攀升 地方放緩供地現供應不足假像

  • 發佈時間:2014-09-05 07: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20日,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華嘉衚同地塊迎來現場拍賣。經過長達193輪競價之後,這宗地塊被華融以總代價74.6億元競得,折合樓面價為6.34萬元/平方米,溢價率達110.14%。在房屋、土地市場雙雙低迷的背景下,這宗高價地的出臺引發廣泛關注。

  業內人士指出,招拍挂制度進一步挖掘了土地價值,創造出更公平的市場環境,成為房地産業“黃金十年”的重要推手,但同時引發高地價,以及土地財政依賴。在市場供需關係發生逆轉的情況下,招拍挂制度的價值將面臨重估。

  “招拍挂”模式下地價攀升

  “就這宗地塊的位置而言,6萬多的樓面價其實並不算貴。”針對北京華嘉衚同地塊,京城某房地産開發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與去年成交的農展館地塊相比,前者的價格甚至可稱得上“便宜”。與外界詬病的“高地價”不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該地塊的成交價格頗能體現該區域的價值。

  上述開發商表示,只有在更加市場化的招拍挂制度下,土地價值才能被充分挖掘。這也是土地交易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意義之一。事實上,“71號令”中,還有關於及時繳納土地出讓金、兩年內不開發將被收回等規定,這對於土地市場的規範大有裨益。

  “土地價值的挖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市場公平準入的前提下。”一位接近國土資源部的專家表示,市場化改革之前,國企佔據房地産行業主要地位,他們通過劃撥和協議的方式獲取大量土地,並對市場形成一種相對壟斷。但在“8·31大限”之後,土地市場有了一個更加公平的準入平臺,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土地價值也得以攀升。

  近幾年來,北京的土地交易中,經常出現多家企業、甚至十幾家企業爭搶同一宗地塊的現象。上述專家表示,在“8·31大限”之前,這種情況甚少出現,土地交易多以更隱蔽的劃撥和協議方式出讓,不少城市甚至尚未建立土地交易市場。

  該專家表示,獲取土地是從事房地産開發的第一步。因此,土地出讓的市場化改革,意味著房地産行業市場化走出重要一步。隨後十年間,房地産業迎來發展迅速的“黃金十年”,大量民企迅速崛起,一些央企也趁機發展壯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地價出現快速上漲。

  北京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在2004年的“8·31大限”之前,北京市的絕大多數土地以協議和劃撥的方式出讓。按照當時協議出讓價格,二環內土地成本約在3000-4000元/平方米左右甚至更低,而在三環和四環等區域,地價多在2000元以下水準,四環外大部分土地處於尚未開發狀態。

  按照如今的價格水準,這些區域的土地價格已經翻了十倍以上。且隨著土地開發範圍的擴大,中心區域的“金字塔效應”愈加凸顯,土地價值不斷上漲。

  2009年和2010年,土地價格上漲迅速,各地頻繁出現“地王”,以“價高者得”為宗旨的拍賣出讓遭遇信任危機。隨後,考量“綜合實力”的招標出讓逐漸推廣開來。由於評標過程並不公開,該種方式又引發了公平性質疑。

  張大偉表示,招拍挂制度雖然更加市場化,但在配套制度不夠健全的情況下,完全以市場化方式來出讓土地,勢必會造成土地價格非理性攀升。

  “土地財政”副作用需消除

  在地價上漲的同時,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隨之增加。

  按照現有的財政稅收制度,除中央政府計提的少部分農田水利建設等資金外,土地出讓金的大部分劃歸地方財政統一支配。隨著地價攀升,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增加。

  據國土資源部數據,2013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達4.1萬億元,而2004年該項收入為5894億元。在土地出讓實施招拍挂改革的十年來,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增長7倍。

  山東省南部某市財政系統官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由於當地經濟發展水準不高,缺乏支柱産業,稅收收入匱乏,使得當地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在實施大規模房地産開發後,財政緊縮局面明顯改善。其中,土地出讓和房地産相關稅收一度佔據地方財政的半數比例。

  地方財政寬裕,使得地方政府有餘力去開展各項投資。上述接近國土部的專家表示,過去幾年,不少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教育醫療等投入也有所加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土地財政”。

  與房地産業相關的建材、傢具、裝修等多個行業也快速擴張,帶來大量稅收。“對於很多城市來説,房地産業是不折不扣的‘支柱産業’。”上述專家表示。

  在充分嘗到“土地財政”的甜頭後,這項政策的另一面也開始顯現。張大偉表示,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接受過程,由習慣最終變成依賴。民間機構發佈的數據顯示,當前土地出讓收入佔據地方財政平均比例在4成左右,個別城市甚至超過一半。

  張大偉表示,“依賴”表現在兩個方面:大量推出土地,以獲得更多收入;抬高土地價格,以獲得更多收入。這兩者的副作用如今已經開始顯現。前者體現在,因土地出讓過多,超過市場的實際需求,部分城市出現嚴重的供大於求現象。

  後者則體現在,一些地方政府放緩供地節奏,出現土地供應不足的“假像”。事實上,部分地方政府追求“價高者得”的拍賣方式,甚少使用招標出讓,目的同樣在於獲取更高土地收入。

  “土地財政”已成為中國樓市難以克服的頑疾。分析人士指出,單單依靠對土地指標的控制,難以對其實現真正遏制。但當前樓市下行、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的現狀,或將倒逼各地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制度有待完善

  “很多人對土地招拍挂的印象,往往是與高地價、地王密不可分。實際上,這與市場大勢密切相關。”上述接近國土部的專家表示。

  他指出,過去十年是城鎮化進程加速、房地産市場飛速發展的階段,在我國現有的土地、財稅制度下,出現了地價上漲、房價攀升、“土地財政”等現象。招拍挂制度的出現,加速了這一過程的發生,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很多人在一個大房子裏,面對拍賣師的報價不斷舉牌,氣氛一度推向高潮。這種場景,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北京某上市房企開發商表示,從2004年到2013年間,火熱的拍賣出讓是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也最容易讓人將招拍挂與高地價聯繫起來。

  但當市場轉冷時,開發商就再也沒有了競相舉牌的熱情。今年以來,各地土地市場冷淡,流標、流拍等現象層出不窮。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各地共上報成交異常交易地塊44宗,較上一季度減少46宗,降幅為51%;同比減少更明顯,降幅為66%。平均競價輪次為75次,環比下降10%,同比下降9%。

  張大偉表示,最近十年來,招拍挂制度並未發生根本性變革。今年土地市場冷淡,更多體現了供需關係的決定性作用,而非制度本身。

  他還表示,如今的市場供需關係發生逆轉,不少城市的優質地塊也出讓殆盡,未來的土地市場將可能繼續冷清,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也將減少。土地招拍挂制度帶來的“副作用”,也將逐漸淡化。

  住房供應體系的完善,也將使得這一制度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前幾年不管什麼地塊都要拍賣出讓,有些普通住房的土地,因為拍賣價格過高,最終蓋成了中高端房屋。”上述開發商表示,在“8·31大限”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有關保障房建設的制度處於缺位狀態。

  他還表示,如今住房供應體系正逐漸完善,“高端靠市場,低端靠保障”的格局初步形成。同時,一些地方在土地招拍挂出讓中,設置最高限價,避免出現地價過高的現象。這些配套制度的完善,都有助於招拍挂制度更好地發揮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