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土地財政”副作用需消除

  • 發佈時間:2014-09-05 00:30:3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地價上漲的同時,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隨之增加。

  按照現有的財政稅收制度,除中央政府計提的少部分農田水利建設等資金外,土地出讓金的大部分劃歸地方財政統一支配。隨著地價攀升,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增加。

  據國土資源部數據,2013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達4.1萬億元,而2004年該項收入為5894億元。在土地出讓實施招拍挂改革的十年來,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增長7倍。

  山東省南部某市財政系統官員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由於當地經濟發展水準不高,缺乏支柱産業,稅收收入匱乏,使得當地財政時常捉襟見肘。在實施大規模房地産開發後,財政緊縮局面明顯改善。其中,土地出讓和房地産相關稅收一度佔據地方財政的半數比例。

  地方財政寬裕,使得地方政府有餘力去開展各項投資。上述接近國土部的專家表示,過去幾年,不少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教育醫療等投入也有所加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土地財政”。

  與房地産業相關的建材、傢具、裝修等多個行業也快速擴張,帶來大量稅收。“對於很多城市來説,房地産業是不折不扣的‘支柱産業’。”上述專家表示。

  在充分嘗到“土地財政”的甜頭後,這項政策的另一面也開始顯現。張大偉表示,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接受過程,由習慣最終變成依賴。民間機構發佈的數據顯示,當前土地出讓收入佔據地方財政平均比例在4成左右,個別城市甚至超過一半。

  張大偉表示,“依賴”表現在兩個方面:大量推出土地,以獲得更多收入;抬高土地價格,以獲得更多收入。這兩者的副作用如今已經開始顯現。前者體現在,因土地出讓過多,超過市場的實際需求,部分城市出現嚴重的供大於求現象。

  後者則體現在,一些地方政府放緩供地節奏,出現土地供應不足的“假像”。事實上,部分地方政府追求“價高者得”的拍賣方式,甚少使用招標出讓,目的同樣在於獲取更高土地收入。

  “土地財政”已成為中國樓市難以克服的頑疾。分析人士指出,單單依靠對土地指標的控制,難以對其實現真正遏制。但當前樓市下行、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的現狀,或將倒逼各地減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