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李紅:電影是一種“文化工業”

  • 發佈時間:2014-09-03 14:2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日“電影界”特約記者趙婷就中國電影未來走向等問題對話了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李紅。李教授從電影的藝術評價標準和商業邏輯等角度為我們分析了中國電影發展的現狀。他認為“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是一種‘文化工業’,它更多是商業的邏輯而不是藝術的邏輯。”他的發言讓中國經濟網小編感覺到,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的發展已有目共睹,但中國電影在藝術上的發展或許還不會很快。

  趙婷:李老師,您好,很榮幸能採訪您。請問您喜歡看電影麼?近年來,中國觀眾對於國産電影的熱情不斷高漲,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李紅:其實電影我看得不太多,不太喜歡跟風去看那些炒作得熱火朝天的電影。我常常是在打聽身邊對電影比較專業的朋友的觀影感受之後,才會選擇去看電影,因為我實在沒那麼時間去浪費在不可知的東西上;電影的行銷和媒體的爆炒,不能説明那個電影就是好電影。

  我喜歡的電影,要麼是故事性很強的,要麼是有深度的,能觸動人心。現在有很多青春偶像的電影,我偶爾瞟過一些,感覺實在看不下去,這也許是我自己心態老了吧。不過從我的認識來説,他們有些雖然票房不錯,但是不能由此反過來證明它就是好東西。

  藝術的評價標準是藝術本身,是它的美和它的思考深度。有些電影可能連故事都不會講,這就很成問題,因為電影首先是敘事的藝術。這類電影中充滿著各種意外和偶遇,由此形成故事,這種故事是沒有邏輯的;整個故事不是讓人物和其中的邏輯來發展故事,而是用旁白來敘述故事,這個總的來説是記敘文而不是故事。故事需要有故事本身的邏輯和推動力,而不是由導演和作者去操控,去利用旁白和意外情節填補邏輯的漏洞。這樣的故事其實是很蒼白的,它缺少扣人心弦的故事邏輯。

  這類電影可能往往還票房不錯。我曾經將那些票房不錯而又我不是很喜歡的電影歸納了一下其高票房的秘訣,無非就是:故意製造各種橋段,讓觀眾爆笑;故意製造各种經典語錄,讓觀眾覺得很有哲理;使用明星陣容,通過各種現代行銷手段造勢。當然,這樣説並不等於就是批評觀眾無品味,也不是説這類電影不應該成功,更不是説這類電影的商業化應該批判。假如轉而討論觀眾、成功、和商業化,那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混在一起是沒辦法討論的。我只是討論藝術的問題,我所喜歡的藝術是能否打動我、感染我、讓我對人生和社會具有更深的洞察。我為什麼要説是洞察?因為有的人會認為電影是呈現,是展示社會和人生,其實呈現和展示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體現導演的的洞察力和思考,那種只看到表像的所謂的描述,是難以洞悉故事中深層的細節的,因此也就體現不出洞察力。這些電影票房不錯,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去解讀:首先,我們的確沒有什麼好電影,所以就勉為其難;其次,觀眾的欣賞習慣可能還沒有培養起來,看中的不是內心觸動,而是追求放鬆,獲取談資;其三,電影批評領域的鑒別力、獨立性和影響力有待加強,不能被電影工業的某些力量所綁架,而是應該更加專注于藝術本身的鑒賞和思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人們的消費水準逐漸增高,閒暇時光也越來越多,電影消費的投入也會越來越高,這從幾年電影市場日益火爆的場面就會看的很清楚。從這個角度看,所有的電影人將大有可為。

  趙婷:2012年12月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總數突破12億,成為首部10億級票房的華語電影,並打破了3D版《泰坦尼克號》9.34億的紀錄,成為年度票房冠軍。雖然這部電影毀譽參半,但是最終成為“小成本”電影的“大贏家”。您如何看待商業性電影創造票房奇跡的現象?

  李紅: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票房的成功當然是很好的事情,任何的投資人和導演,都希望自己的電影能夠大賣,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成功,這當然是最好的。這是商業的邏輯,無可厚非。很多毀譽參半的電影大獲成功,不過,這也告誡我們,觀眾的欣賞品味是多種多樣的,藝術不一定非得要陽春白雪,高高在上的,世界是多元的,我們沒有資格來評判別人的欣賞品味。

  不過,《人在囧途》這一類的電影,的確很適合中國當下的欣賞品味,那就是人們在高負荷的壓力下尋求釋放的渠道,其中層出不窮的笑點,的確能讓觀眾更多地開懷大笑,這就夠了。從藝術本身的水準來看,有些電影本身也許不能當成藝術來看,否則會讓自己背上沉重的負擔去欣賞,與似乎就抱怨、批評,這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商業,是一種“文化工業”,它更多是商業的邏輯而不是藝術的邏輯。藝術電影也有,但是那是在經過長久的歷史積澱之後出現的,那也是在充滿爭議中展開的。比如電影能不能講哲學,能不能像文學那樣去展示更深刻的東西,很多人認為不能,因為電影就是具象化的敘事,沒有故事性,那電影就是無法觀看的。我基本贊同這一觀點,但是我始終認為,電影也可以是有深度的,故事的深度體現在電影的主題、細節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入反思。電影中的人物對世界的洞察,其實反應的正是導演對世界的洞察,多樣化的人物體現的也正是導演多社會人生辯證的洞察,所謂辯證法就是對話性的,電影完全可以做到通過對話呈現深刻的哲學辯證思維。

  不過,這個深度誰能達到?這不是一年拍一部的電影所能達到的,也不是文化缺乏而只會炫技的導演所能達到的。中國電影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缺少某種深厚的東西的支撐,缺少價值的立足點,所以老覺得故事講述之後沒有特別能打動人的東西。其實,電影能打動人,是因為其中的價值讓人動容,那些小情感也許會讓人感動,但是不會對人産生多少深刻的衝擊。《1942》能讓人觸動,就是將饑餓與節操、地位、民族存亡置放在衝突背景中,與饑餓相比,其他價值選擇都顯得微不足道。同樣的,《霸王別姬》將男人強行變成女人的過程讓人驚心動魄,總能讓人刻骨銘心。《飛越瘋人院》其中關於“自由”這個話題不斷被重復;對好人也會變成瘋子的制度的刻畫,總能感覺到“自由”“人性”這些永恒價值的動人魅力,主人公的反抗也就令人分外動容。

  小製作商業電影的成功,也還僅僅是電影的某種成功,從商業上講也沒有達到可以規模化複製的程度,其中始終充滿偶然和風險。因此,從大的電影行業來説,離真正的成功還很遠。就電影內容的層面來説,藝術性、價值性、嚴肅性等等,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也可以説,我們還沒有上路。

  趙婷:繼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票房大賣之後,近期上映的由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也受到觀眾熱捧,而8月19日的《中國青年報》刊登了由著名的文學批評家肖鷹撰寫的題為《<後會無期>:天才韓寒是當代文壇最大醜聞》的文章。“零吐槽”的傲人成績與專家體無完膚的批評形成鮮明對比。您對此有何看法?您對《後會無期》這部影片有何看法?您如何看待韓寒、郭敬明等由青年作家向青年導演轉型這一現象?

  李紅:我對“明星”其實是充滿警惕的,尤其是自詡為有文化的明星,因為文化是個心靈的活,整天在聚光燈下晃悠,他的心靈還那麼平靜嗎?不過有那麼多人喜歡,可能的確有某些能打動人的東西,不過,目前還很少有能打動我的明星文化人。

  郭敬明、韓寒的作品,老實説,我沒看過,《小時代》大致看了一下,實在看不下去。《後會無期》壓根就沒敢去看,因為害怕失望,主要害怕浪費時間。這也許是一種偏見。

  事實上,我不太相信人人跨界都能成功,所謂隔行如隔山。很多年輕人將成功看的太簡單了,以為擁有了粉絲就是成功,靠粉絲賺人氣就是成功。靠粉絲行銷的電影,可能需要冷靜看待;粉絲看偶像的電影,也跟普通的觀眾不一樣,這是一種超越電影的文化現象。

  趙婷:近期上映的另一國産大片《繡春刀》,被稱作“中國特色古裝反腐大片”。有觀眾稱,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您如何看待這一説法?您對這部影片的看法是什麼?

  李紅:將《繡春刀》稱作“反腐大片”,其中涉及到反腐的內容只有一點點,核心還不在這裡,這是一種比較時髦和庸俗的解讀。電影反映現實,這跟文學反映現實的説法一樣,並不具有多少啟迪思維的東西;將什麼作品都以為反映現實,《阿凡達》在中國也被解讀成反映“強拆”,這只不過過是觀眾的戲謔,試圖以此為由頭展開現實話題的討論和反諷,實際上是一種言説的策略,它的著眼點不在電影上,而是在現實上,這是對電影的無限解讀和目的性解讀,這其實已經跟電影本身沒有關係了。

  《繡春刀》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有些令人動容的東西,能打動人。其中對於身在宦海中的小人物,那種試圖掌握自己命運而不得;那種被某些無形的力量所左右的無奈;在慾望和解脫之間掙扎的人性,都是令人動容的。這就與那種武俠電影純粹展示“俠義”的套路有所不同,它不局限在宏大的敘事上,而是讓電影敘事深入到人物的內心和細節中,深入到那些真實的私人情感中,我覺得這是它動人的地方。當那些很私密的情感被導演抓住了,就是中國導演真正上升到藝術的境界了。目前有這種感覺的導演很少,也耐不住這樣的寂寞。

  趙婷:從您的角度來看,中國電影未來走向如何?是藝術性戰勝商業性?還是商業性戰勝藝術性?抑或是商業性與藝術性並存?

  李紅:電影是個藝術,同時也是技術和商業,是比較混雜的一個東西。

  從商業性來説,它必須商業,否則無法支付龐大的成本,他跟小説創作不一樣;小説一個人就OK了,它是沒有多少成本的,因此作者是專注的,多人創作的小説是不行的,其藝術性很難保證。商業帶來的問題是,投資方會干擾到導演的創作,比如劇本的選擇,這就是資方首先要考慮的;導演有沒有市場號召力,等等,這對作品的藝術性是會有干擾的。不過兩者也並不是絕對矛盾,藝術與商業,畢竟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它同時兼具也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電影市場還處於幼稚階段,還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要相信,目前的投資應該沒有問題,因為哪有市場,哪就會有資本,電影商業性的加強,這不是一個多大的問題。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電影本身了,沒有好的導演,創作不出一流的作品;電影的表達自由受到諸多體制的約束,無法真實表達某些東西,藝術性就會受到很大削弱。因此,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是在藝術,而不是在商業!藝術的發展是很難規劃和設計的,沒有社會整體人文素養的提高,就沒有産生導演的土壤。這不僅僅是電影行業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中國電影要很快發展起來,我覺得是很難的。

  (採訪者:電影界(www.dianyingjie.com)、甘肅文化産業網(www.gansuci.com)特約記者,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 趙婷)

  嘉賓簡介:

  李紅,男,新聞學博士。本科就讀于四川大學新聞系,碩士就讀于蘭州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畢業于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就職于西北師範大學。目前正從事傳播學與符號學的整合研究,關注新媒體語境下中國社會的整合問題和媒體的轉型問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