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交大名師呼籲教改須有配套措施保障師生利益

  • 發佈時間:2014-08-28 04:29:24  來源:文匯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這是關於一位教學名師的真事:他給學生上課,每年講的內容都要更新。他上課用的PPT融入了專業前沿,一直在“變臉”,但問題是:編不出一本和課程配套的教材。就因為“無法容忍編出一套落後的教材”,這位教授的課在學生中再叫座,也無法參評國家精品課程。因為評獎的一個硬指標,就是編出一套教材。

  這位教授就是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的劉西拉。昨天出席市教委舉行的座談會,常年在教學一線的劉西拉為基層教師呼籲:“本科生改革的目標只有一個:絕不能讓學生吃虧。但再好的教學改革,如果沒有制度配套措施,肯定走不遠、持續不了多久。”

  提及條條框框的改革舉措,劉西拉坦率地説:“任何制度在設計時都是‘一刀切’,但制度落實起來,最怕的就是‘一刀切’。”

  為專心教學的高徒生活困難而愧疚

  劉西拉課上得好,在高教圈是出名的。在上海交大,他不僅對自己要求很高,在他領銜的團隊裏,後來加入的“小年輕”,劉西拉都叮囑他們,第一要務是把課上好。

  “團隊裏的助教給學生講習題課,竟然能講到大家都拍手,他厲害吧?!”一説到“高徒”們在教學上的成就,劉西拉不自覺地笑了。

  但最近這一陣,劉西拉心裏起了疙瘩,他甚至感到愧疚。原來,有個跟他合作十幾年的青年教師,課上得很好,結果至今買不起房子,現在老母親病了還得為治療費發愁。

  “如果他像其他一些老師那樣,花點時間到外面做課題項目增收,或許不至於如此困難。”劉西拉很清楚,在現有的高校考核體系下,教師做科研的投入産出比上課高得多。

  投機取巧換“雙贏”,是大學的悲哀

  身在高校,劉西拉有些心急。很多大學都染上了一個通病:科研産量和過去比都在大幅上揚,而本科生的教學品質卻在走下坡。

  就拿工程教育為例。劉西拉認為,高品質的本科課堂教學應該是“教一、做二、考三”,也就是説,在第一課堂上,老師要把理論講精講透;帶著新學的知識,學生應該馬上投入動手環節,做實驗、做作業,而考試也不是考一次一錘定音,而是分階段進行。

  但在巨大的科研壓力以及高校出臺的針對日常教學的評教制度下,很多教師沒有這麼多時間投入教學,不得不投機取巧。

  但有的老師上課,卻是“教三、做二、考一,上課講三道例題,作業佈置其中兩道,考試只考一道”。學生考試容易通過,給老師的評分也高——表面看,師生實現了“雙贏”。“誰都知道,從長遠來看這對學生是不利的。”劉西拉説,大學必須加強本科生的教育,但落實到具體的考評上,萬萬不能“一刀切”。

  避免一刀切,考慮教師具體情況

  “一刀切是最容易的,這事情機器人都能做。”劉西拉説,很多大學的改革,制度設計本身是不錯的,壞就壞在落實起來一刀切。

  比如教師的晉陞。現在很多高校都在強調國際化,“土博士”要評職稱,必須到海外訪學一段時間。從制度設計來説,拓寬本土教員的國際化視野並沒有錯,但落實到個人身上,悲劇來了。“我們團隊有個年輕老師,科研教學都很好,就是海外訪學少了幾個月,只好放下手頭的事情,到海外去補。”

  比起單純的就教學論教學,劉西拉説,他更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可以叫年輕教師做這個做那個,但制度配套設計一定要跟上。到大學來應聘的教師,都不是圖發財。但如果連生存都成了問題,他們怎麼會不去想錢!”

  談及市教委從今秋就要推開的骨幹教師投入教學的教學激勵計劃,劉西拉為之叫好。但身為高校“老人”,他有句話不吐不快,“配合改革,大學要推行各種考評制度,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於院長等基層幹部。當院長的人不能總是簡單地給老師攤派指標,更重要的是根據每個人的能力組織隊伍。”一句話,再好的改革和制度設計,實施過程中都需要明智的執行者。“當院長的,千萬不能懶!”本報記者樊麗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