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誰是種地的市場主體

  • 發佈時間:2014-08-27 06:34:48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誰是種地的市場主體——關注永昌青筍“賣難”調查系列報道之二

  本報記者 楊世智

  永昌夏季青筍出現“賣難”,使許多人也因此開始反思。近些年來,一旦某種農産品上年行情好,農民便會在次年擴大種植面積,結果總感覺比市場“慢半拍”,導致各種農産品“賣難”現象時有發生。

  對於一般的商品“賣難”現象,人們往往能夠冷靜看待。但對於農産品“賣難”,人們卻是“同情”多於“理性”,經常忽略了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這一“身份”。那麼,農民到底還是不是市場主體,誰應該為農産品“賣難”埋單,怎麼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農産品“賣難”?

  誰是真正的農民

  “損失最大的是蔬菜種植大戶。”

  “現在農民都划不來種地了。”

  “種地的不一定都是農民。”

  ……

  在永昌,提起剛剛發生的青筍“賣難”與農民的關係,人們便議論紛紛。仔細梳理,記者發現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當前的農民已非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如果以“生産者”的身份來劃分,他們與市場之間有三種表現:

  第一種是“打工農民”。這一類農民,已完全脫離了傳統認知中農民的範疇,是不種地的農民。尤其是每人平均耕地少的地方,他們將耕地轉包或是流轉給別人,自己一年四季都在城裏以打工為生,已經融入城市生活,基本上工資性收入是一家人生活的全部來源。之所以稱之為農民,是因為他們還與土地存在著一絲聯繫。

  第二種是“半農農民”。這一類農民,耕種著自家的土地,有的甚至會把外出打工農民的土地流轉過來耕種,但自己卻不守在農村。春種、秋收、灌溉時節,是他們待在農村時間最長的時候,其餘時間都在就近的城市或是鄉村打工。

  第三種是“老闆農民”。這一類農民,出身是農民,卻以“投資人”的形象出現在農村。他們少則流轉土地數十畝,多則成百上千畝,然後依照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行情,種植著自己認為可以賺錢的經濟作物。他們雖然是農民,但為他們打工的農民都稱之為“老闆”,研究者則稱之為“家庭式農場主”。

  在當前的農村市場,以農産品“生産者”身份成為市場主體的,要屬“半農農民”和“老闆農民”,而其中最活躍的則是“老闆農民”。以永昌縣城關鎮大壩村為例,全村398戶農戶,但以種地為生的卻只有80多戶本村或外來的“老闆農民”。這80多戶農民,或是蔬菜專業種植戶,或是種植大戶,基本上佔據了全村5090畝耕地,也左右著全村的經濟發展。

  可以説,當前的農村,“老闆農民”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

  農民的市場判斷

  青筍,不是永昌出現“賣難”的第一個農産品,也不是最後一個。關鍵是如何避免這種“賣難”。

  痛定思痛。作為市場主體的代表,城關鎮大壩村村支書、種植大戶張學龍認為,今年的青筍“賣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氣候異常。永昌的高原夏菜上市,最大的優勢是“時間差”,比其他蔬菜産地要早上市一週至半個月時間。按照往常,今年6月底至7月初,永昌的青筍、娃娃菜就應該完成上市,但之前出現了連陰雨,氣溫較往年降低,造成青筍、娃娃菜晚熟。這一異常現象,不僅導致當地蔬菜失去了上市“時間差”的優勢,還造成了蔬菜品質下降,商品性流失。

  二是盲目擴種。去年,青筍市場行情好,一畝地收入達到了七八千元。這一行情,導致今年青筍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僅城關鎮大壩村就從去年的1500畝擴大到了4000畝。尤其讓人擔心的是,種植戶種什麼都是在“賭”行情。膽子大的,數十畝甚至上百畝都種一個品種的蔬菜;精明一點的,則什麼都種一點,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裏。張學龍説,他所知道的至少有一戶,上百畝的土地都種的是青筍和娃娃菜,損失之大,是翻不過身來了。

  三是,基礎設施缺少。具體説,是缺少收儲和整理蔬菜的果蔬氣調庫及冷鏈物流。氣調庫的存在,一方面能夠更好地保持果蔬新鮮度和商品性,延長果蔬貯藏期和保鮮期;另一方面則可以整理果蔬,滿足多品種販運的要求,使果蔬可以從産地直接運輸至消費終端市場,避免二次集散造成的損失。張學龍解釋説,由於缺少氣調庫和冷鏈物流,永昌當地目前只有大面積種植有限的幾個耐貯藏蔬菜品種,才能滿足販運的要求,避免二次集散造成蔬菜商品性降低,由此也造成了風險過度集中。如果氣調庫能滿足需求,當地就可以增加種植品種和面積,使永昌形成一個小型的蔬菜集散地。對販運者來説,可以滿足多品種配貨的要求,不用再到蘭州進行二次配貨;對種植者來説,可以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一個蔬菜品種“賣難”,不可能所有的品種都“賣難”。

  俗話説,幹啥的務啥。真正的市場主體,必須要研究市場、熟悉市場、完善市場,農民也不例外。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