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色墨放懷任天然

  • 發佈時間:2014-08-21 08:53:02  來源:遼寧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淩 鶴

  8月17日,“萬千意態·張玉茂中國畫作品巡展”瀋陽站啟幕。這一天的遼報美術館被繁茂的花樹、夢幻的山水營造出叫做“張玉茂”的自然之境,也給夏末依然的悶熱以淡雅空靈的消解。

  40幅虛、靜、明的畫作第次映入眼簾,畫家純真逸動的畫品、中西交融的藝術語言、自然奔放的心靈狀態也隨之清晰、明朗、立體起來。

  真與幻,顯與隱,實與虛,在幅幅畫作中對比著、和諧著、豐富著呈現,色墨放懷一任天然。

  天然是什麼?是畫家自然而然的狀態,是自己本來的樣子。用這樣的自然之態,天然之筆表現天地萬物,那山那水,那花那草,那石那木暫態靈動起來,墨色山巒雲黛飛,清風泉瀑意相隨。

  唐代畫家、繪畫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論述:“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是説繪畫不怕畫得不細緻、不週到,就怕畫得過分細緻,過分週到。又進一步論述“夫失于自然而後神,失于神而後妙,失于妙而後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 ”張彥遠推崇自然,批評繪畫的過於謹細。

  觀張玉茂畫作,滿構圖,濕畫法,迷蹤皴法,潑彩潑墨見長。淡化了輪廓線,正可謂“雖不了,但不失神妙”。可看出畫家胸中有丘壑,融書法筆道入畫,融西畫手法入畫,于墨色變化與明暗過度間經營佈局,不謹細,顯生動。色墨清淡為主偶嵌亮色,恬靜舒朗,墨色變化富節奏感,展蓬勃靈動的生機和韻味。

  清代畫家石濤在談到詩畫關係時曾説“詩中畫,性情中來也”,“畫中詩乃境趣時先者也”,誰和誰都不可相互取代。

  張玉茂的畫作也是性情的自然流露,自我生成。荷花、桃花水靈明麗,山花樹木青翠欲滴,雲海霧海飄渺神怡,峰巒巨石蒼茫屹立。酣暢的是張玉茂的墨,淋漓的是張玉茂的色,流淌的是張玉茂的情。他極不擅言談,他的話變成了畫,一切在畫裏變得流暢、美妙、不尋常。

  近看其畫作中野草、石樹、群山由許多無規則筆道組成,遠觀則有置身崇山峻嶺腳下的感覺,山勢雄偉起伏、山石嶙峋粗糲、花樹卻嬌艷,別具風韻。他的迷蹤皴法是融傳統披麻皴﹑雨點皴﹑卷雲皴﹑豆瓣皴、荷葉皴等於一體,于線性皴法上施以水墨淋漓的皴法,使畫面疏聚、燥潤矛盾統一。以嚴謹繁複表現師古並開新的個人風格,表達放懷的心態,展現對中國畫筆墨的駕馭。迷蹤皴法給山水畫皴法注入新的活力,為古今山水畫家所少見,是一種自我筆墨的出新。

  畫為畫家所創造,是他的精神與心靈的外化,是人的一種造物,但是好的畫作卻如天造地設一般,看不出人工雕琢痕跡。自然天成,這是藝術的至高境界,需要畫家身與天地合,心與天地合。所以張玉茂每每獨坐長白山脈冥想靜思,不動一筆,毫不為奇。自然天成除了尊重自然,還要尊重主體,需要畫工之外的人文修養。學習借鑒古人、前賢,並出己意。

  北宋書畫鑒賞家、畫家黃休復論藝術的“逸神妙能”四格時, “逸”格界定強調得之自然。這裡的得之自然是自然無為之意,亦即精神上的自由隨意,不為外物所拘泥。傅佩榮先生解讀《老子》中道與自然的關係時説:“人有一種內在的潛能,可以提升到領悟‘道’的程度,這種智慧的力量是巨大的。道所取法的‘自然’是自己如此的狀態。沒有任何額外的意念和慾望,但是無為而無不為,到最後所有該做的都做完了。”道法自然也就是如此內涵。純樸的張玉茂先生於40年的繪畫實踐中一直朝此方向努力,並漸入佳境。

  張玉茂除了山水畫見長,還擅畫虎。他的虎景畫是一特色。 “林莽雄風、寒雪驚天”等畫作融合了工筆畫的精緻與寫意畫的粗獷。虎為工筆,畫為寫意。幾筆濃墨,蒼涼曠達的景色已具張力,烘托出威儀的虎,相映成趣。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瀋陽大學中文系主任孫熙春觀展後誠懇談道:“張玉茂先生是兼具南北畫風的畫家。東北畫家寫實能力強,線墨重,有大的精神頭。濃墨取神,淡墨取韻。北方水墨,虛靈東西弱,江南畫家韻味好。北方的不足卻在張玉茂身上變為強項。他的南北融合,取神取韻,易被多數人欣賞接受。畫中書法尤其可圈可點,有書法功底的畫家會走得更遠。 ”

  正如孫熙春所言,張玉茂平素苦練書法。顏真卿法帖、《石鼓文》、魏碑、張旭草書為其鍾愛。 “芙蓉雲錦圖”中荷花的荷桿,運用《石鼓文》筆法,線條拉伸有力量,見骨力。 “古幹橫斜意自芳”中老幹的力量是書法的筆道力量,而畫梅花則融狂草筆意,得益於勤習張旭《唐詩四首》。書畫鑒賞大師楊仁愷先生曾稱讚張玉茂畫的荷花、牡丹別出心裁、形態生動,畫出花之神韻。並多次提字,給予肯定和褒獎。

  孫熙春提到張玉茂的繪畫採取輕微俯視角,深遠上做得好。

  “三遠論”出自北宋畫家、史論家郭熙的《林泉高致集》。這是一部蘊含豐富美學思想及哲理的中國古代山水畫論中卓有見解的著作。郭熙總結了前人繪畫創作經驗和自己的繪畫實踐後,在思想理論上提出並創立了高遠、平遠、深遠的“三遠論”。“高遠”是瞻仰,“深遠”是俯視,“平遠”是平視。 “三遠”中的“平遠”之景,尤其受到畫家的垂青和重視,在文人、士大夫的情思之中,“平遠”的山水畫含有更豐富的意境,更悠遠的遐想。這也恰是張玉茂豐富與提升自己畫作的新的著眼點。

  張玉茂七八歲開始臨習山水畫,臨摹潘天壽等名師畫作;青年時代重素描、速寫功底養成;35歲師從宋雨桂,10年跟隨在恩師身邊,深研國畫,獲益匪淺,感喟至今。張玉茂在繪畫實踐和探索中感到中國畫融入西畫表現方法,更添畫作厚重感與多樣性。他經常研究俄羅斯、美國優秀畫作的表現手法。有時一塊山石施以油畫技法,有時色彩鋪陳借用西畫方式,最終的情境動人心扉。

  張玉茂讚賞李可染先生講一個畫家要成功,需有四個條件。包括能力、勤奮、學養和壽命,壽命表示功力需要積累。他説:“技近乎道”是要付出一生努力的。

  此次張玉茂中國畫作品巡展集中展現了他近兩年的創作成果,展覽開幕後迎來了畫界、收藏界的朋友,也引起了港臺地區藏家的關注,更迎來了喜愛藝術的眾多目光。

  本稿圖片均由許科攝

  張玉茂解讀自己畫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