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歐洲也“拼爹” 但個人努力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 發佈時間:2014-08-20 08:28: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歐洲社會也有“拼爹”現象。在歐洲政界和商界,靠“拼爹”上位的不乏其人。而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裏都顯示出了極強的階層分化傾向。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弗埃德瑞克·埃瑞克松認為,“拼爹”這樣的社會現象的産生正是源於收入分配不均和貧富差距的加劇,政府的責任應該在於更好地調節收入分配,避免貧富差距過大。

  “拼爹”每一個社會都有,但只有通過個人努力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前不久,網上傳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女兒切爾西豪宅的照片,引發了“拼爹”熱議。有歐洲媒體評價説,切爾西憑藉父母的地位,身住豪宅,同時可月入數萬美元。有荷蘭媒體批評説,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給切爾西高額酬勞,但她沒做過幾次出鏡報道,對於這樣一個憑關係獲得職位的記者,歐洲人難以接受。

  比利時法語革新運動黨是比利時重要大黨,該黨現任主席查爾斯·米歇爾,被民眾視為年輕有為的政黨領袖。而他的父親曾是該黨的前任主席。一位比利時政治新聞記者對本報記者説:“米歇爾借助父親的影響力,在政壇迅速崛起,在2011年,他年僅35歲就當選為黨主席。”但比利時人普遍認為,雖然他借助“拼爹”迅速獲得顯要地位,但他最終靠的還是個人能力和出色的政績,贏得了選民的認可和尊重。

  有學者認為,“拼爹”是一種現象,每一個社會都有,但在現代的工業文明社會中,要獲得真正的成功,實質上還是靠個人奮鬥,單靠“拼爹”是不成的。

  記者的朋友萊恩姆斯,是比利時一家電視臺的新聞記者。他的父親曾是比利時經濟學界的權威教授、知名大學的校長,母親是一位鋼琴師。萊恩姆斯兄弟兩人,都是五十齣頭,他的哥哥在比利時一家跨國公司做高管,屬於比利時商界名人,遊走于上流社會。父親因在學界的成就貢獻,被授予榮譽爵位,萊恩姆斯的身份中也因此擁有“貴族”稱號。

  萊恩姆斯對記者説:“這個榮譽稱號對我影響不大。哥哥繼承了父親做事嚴謹、鑽研學術的作風,而我更多繼承了母親的藝術氣質,我喜歡古典音樂、繪畫,大學時不顧父親反對,自己選擇了電影製作和攝影專業。從這點來説,哥哥算是借力‘拼爹’成功進入上流社會,但這和他本人的努力分不開,挺佩服哥哥的個人奮鬥和拼搏精神。”

  基礎教育不公平是造成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均等的重要原因

  位於比利時東南部納慕爾省的普羅維登斯中學是當地最好的中學。該中學的校長拉莎姆説:“我們的學生基本上是富家子弟,學生的家長要麼是富賈名門,要麼是富庶的中産階層。”當地的一位教育官員告訴本報記者,一般家庭不敢讓孩子進普羅維登斯中學,因為擔心孩子的成績跟不上。如果跟不上,對孩子並沒有好處,該校的學生只有很少來自底層的平民家庭。而這位官員作如上評價時,並沒有推崇富家子弟、鄙視貧民學生的意思。拉莎姆校長也説,現實的情況是,我們不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拒之門外,而是現實情況和學校傳統促使形成了自然的“分流”。

  不僅是中學,大學教育也顯示出了明顯的階層分化。英國的一項獨立報告顯示,過去十年中,英國排名靠前的大學越來越缺乏社會代表性,學生來源越來越向單一社會階層集中。名牌大學中來自經濟弱勢群體家庭的學生數量有所下降。雖然英國大學與科學國務大臣大衛·威利茨表示:“能否接受大學教育應當取決於能力,而不是出身。”但據統計,目前出身最富裕的1/5家庭的學生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最貧困的1/5家庭學生的3倍。

  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署的數據顯示,“大學預科班”中,50%以上的學生來自高級職員和教授家庭,工人家庭子弟僅佔7%,但後者的人數卻佔同年齡段學生總數的37%。大學的名校中,47%的學生來自於官員及高級知識分子家庭,23%來自職員及小企業主家庭,普通工人家庭學生僅佔3%。

  有分析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不公平是造成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均等的一個重要原因。法國中小學錄取遵循就近入學原則,但各區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通常,少數族裔聚居區的學校缺少高素質教師,影響了整體教學品質,學生們高中畢業的考試成績缺少競爭力,導致學生在“大學預科班”及大學入學考試中落伍。

  此外,“自卑情緒”也是導致在名校中平民家庭子女比例偏低的原因。通常,平民、弱勢群體家庭大都居住在經濟、文化、治安較差的區,這些地方沒有什麼好學校。而即便少數學生通過個人努力,通過考試取得上名校的機會,但在充斥著“精英階層文化”的名校學習,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因為自身的自卑情緒和文化背景,也感到難以融入學校的生活。

  政府需要做的是控制好收入分配,減少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不公

  在歐洲,比“拼爹”更可怕的事情恐怕是“養懶人”的福利制度。這讓許多人自願甘當寄生蟲,失去了創新、創業的動力。歐洲的經濟學家們認為,從長遠來看,歐洲和美國一樣,政策思路很清晰,就是利用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增長。但很多歐洲人怕因為科技創新帶來生産模式的變革而失業。

  儘管近幾十年歐洲的創新發明“成績單”不錯,但經濟危機卻使中小企業嚴重受創,窮人更窮。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弗埃德瑞克·埃瑞克松對本報記者説:“歐洲的福利社會正在崩潰,福利國家最終只能靠擠壓財政,提供比原先更差的服務。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富人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支付得起優質的生活和教育。在知識創新的經濟時代,收入分配不均、貧富鴻溝加劇,帶來了‘拼爹’這樣的社會現象,這樣的現象長時間都不會消失。”

  埃瑞克松認為,我們關注“拼爹”的實質,是對由於貧富差距而帶來的社會不公平的關注。不論是在歐洲還是歐洲以外,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社會管理的創新可能更加重要。在科技創新替代大批勞動力、歐洲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狀之下,政府需要做的是繼續調節好收入分配,縮減貧富差距。否則,雖然科技創新發達了,社會發展卻失衡了,當越來越多的人依靠“拼爹”過活,那才是悲劇。

  (本報布魯塞爾8月19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