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
- 發佈時間:2014-08-20 06:06:2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工業化發展、建立共同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是南共體未來發展重點
○ 建立本國及地區的“經濟特區”,加速地區經濟一體化,也是南共體的轉型策略
第34屆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南共體)首腦會議8月17日至18日在辛巴威美麗的觀光城市——瀑布城舉行,與會南共體15國首腦聚會一堂,共商南部非洲——南共體經濟轉型策略,促進地區多種資源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的繁榮大計。
成立於1992年8月的南共體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地區性政府間合作組織,其成員國佔全非總面積的33%,人口的27%,GDP的36%,在非洲政治經濟版圖上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同時,這裡也是一片富饒的土地,擁有豐富的釩、鉑和鑽石礦資源,全球36%的黃金和20%的鈷都集中在此,可謂“人間福地”。但如同非洲大陸上許多“資源富國”一樣,這一地區的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獨立多年,絕大多數國家仍以原礦石和初級農産品出口作為經濟支柱,受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衝擊較大,出口産品附加值低,加工環節産生的巨大價值被發達國家賺取。加之,這些國家製造業基礎普遍薄弱,大量商品包括日常生活必需品大都需要進口。即便是作為支柱的採礦業,本身吸納的勞動力也有限,失業率居高不下,致使該地區70%的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不足。
面對困難的形勢,本次會議許多與會代表紛紛提出了“向東看”的主張。同為第三世界,中國的發展確實可為南共體國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50年前,很多剛獨立的非洲國家經濟發展指標都要強于中國。但在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家的進步一日千里。與之相對的是,非洲製造業在工業總産值中所佔比重下降至11%左右,與東亞地區31%的比重形成較大差距。尤其是南部非洲地區,大多數國家選擇了資源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同時用進口代替自身工業基礎的發展,短期看,確實能解各國發展的“燃眉之急”,但從長遠來看,仍然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才能使整體經濟持續發展。
如何打破非洲國家普遍面臨的“資源魔咒”,為本國以及南部非洲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是擺在與會領導人面前的重要課題。南共體已制定2015-2020年發展規劃,該規劃將工業化發展、建立共同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作為四大重點,下決心改變持續多年的單一資源導向型經濟模式,發揮自身充足的勞動力優勢,大力發展製造業,提升本國及地區的“造血”能力。同時,借鑒中國以及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建立本國以及地區的“經濟特區”,為招商引資提供政策優惠與法律保障,借此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加強地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推動惠及南共體8個國家的“非洲南北經濟發展走廊”跨國鐵路、公路、港口、通信、電力等基建項目,最終連通8條東西向區域交通走廊,從而加速地區經濟一體化步伐。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企業來説,南部非洲已成為新的“機會之地”。相信通過雙方攜手努力,定能變南部非洲的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厚積薄發,用工業化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讓南部非洲的未來金光燦爛,讓發展的大道越來越通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