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綜合開發創新的能量裂變
- 發佈時間:2014-08-20 03:32:4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唐園結 郝淩峰 孫永健 通訊員 張國文
漫山生綠,綠野藏金。站在河北省平山縣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以下簡稱葫蘆峪産業園)最高點百仙坨放眼望去,那滿目的荒涼不見了,那滿山的石頭隱去了,那滿眼的混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層層疊疊的梯田如行雲流水,蜿蜒曲折的山道四通八達,萬畝優質核桃園鬱鬱蔥蔥……
山還是那片山,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是什麼改變了平山縣荒山荒坡的刻板印象?葫蘆峪産業園開發者懷揣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的夢想,通過大規模土地經營權流轉,高標準規劃開發建設,讓農業綜合開發創新的能量産生“裂變”,給山區農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原來“望天收”的崗坡薄地變成了豐産的水澆地,大片的荒山、荒坡變成了高産的現代農業産業園,一條太行山區崗薄次地生態治理與發展現代立體生態迴圈農業相結合的道路清晰可見。
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在葫蘆峪産業園調研時説:“農業園區是農民致富的‘聚寶盆’。農業是個‘大金礦’,它不像工業的礦山,有枯竭、挖光的時候,農業這個‘礦’是永不枯竭的。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發展讓大家堅定了這個信心。”
多要素結合催生農業綜合開發效能——
土地經營權流轉將零散的荒山荒坡資源整合起來,規模開發經營讓農業增長方式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科學整體規劃和科技注入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高效跨越
“我們全村耕地只有931畝,每人平均只合1畝多,卻根據地塊遠近、肥沃程度等分為了8類。也就是説,每家都按類別分到8塊地。這樣的確很公平公正,但對耕作效率、效益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談起當初的情形,平山縣王坡鄉下峪村支部書記焦社增滿臉的無奈。
王坡鄉地處太行低山片麻岩區,荒山荒坡面積大,但石厚土薄、不宜耕種。長期以來,山場使用權基本都歸農民一家一戶所有,一面山坡多家分,農戶覺得不值得開發或無力開發。由於土地産出有限,當地農民生活較為貧困,大量勞動力外出打工。
土地零碎、土壤貧瘠、山多地少……這些看似無法破解並長期困擾王坡鄉農民發展致富的問題,經過葫蘆峪公司大規模造田和園區建設後徹底解決了。小塊兒地變成了大塊兒地,荒山、荒坡變成了層層梯田,農民變成了家庭農場業主,傳統的小農經濟變成了現代化的高科技農業産業園。所有這些變化都源於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龍頭企業帶動,當地農民和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政府支援,這種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讓老區平山的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葫蘆峪産業園的當家人、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海濤是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一直在為改變家鄉面貌積蓄能量。在外打拼掙了錢後,他就考察了數十個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經營管理模式。“2007年,我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老家流轉了3萬畝荒山、荒坡進行開發。”
土地資源整合是規模化生産的重要前提,然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那裏撂著、荒著沒事,但是你要把土地從農民手裏拿過來,農民不會輕易同意。
對此,劉海濤深有感觸:“在土地流轉這個問題上,寧可公司吃點虧,也絕不能讓鄉親們吃虧,公司流轉土地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鄉親們富裕起來,不是為了和鄉親們爭利!”
為了將農民手中的土地和山場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公司因地制宜採取“股”、“租”、“購”、“換”等形式整合土地資源,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利益。
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總經理劉建仲介紹説,“股”就是入股,對於分配到戶和大戶承包的荒山、荒坡,邀他們以地入股,實現最低保障之下的按股分紅;“租”就是租用,對園區內的一些溝岔土地,每畝按質計價給予土地所有者每畝600元到1200元不等租金;“購”就是購買,對於目前由集體經營的荒山,經過評估協商,由公司購買使用權;“換”就是置換,對於執意願意自己種地,既不入股又不出讓的農戶,經協商後將其在項目區內的土地置換到項目區外,且交通便利、靠近村莊的地方。
就是通過這種既靈活又適用的措施,葫蘆峪産業園取得了9個村的5萬畝荒山荒坡的使用權,為規模化開發利用山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峪村61歲的村民劉明芳前年拿出自己承包的250畝荒山,入股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公司統一開發後種上了核桃樹。“核桃進入盛果期前的5年,公司一年給我5萬元;進入盛果期後,每年按收益分成,我佔三,公司佔七,每年保底是10萬元。”劉明芳説,沒想到當年花180元承包的這片荒山,現在竟成了“金山”。
“尊重農民意願,保障農民利益”可不是一句空話。劉建中説:“在土地流轉中的每一個環節,公司都要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流轉前,通過鄉(鎮)政府和各村村支書、村主任,根據各村具體情況和村民意願,在充分協商後達成協定。在流轉中規範程式,制定統一規範的流轉合同文本,明確流轉的形式、數量、年限、條件及雙方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簽訂長期合同。
葫蘆峪産業園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園區的規模大,所有初次看到葫蘆峪産業園的人無不被它的規模所震撼!劉海濤説,要改變家鄉面貌,必須規模開發,小打小鬧起不了多大作用。規模開發不僅讓小塊地變成了大塊地,讓廣袤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蔚為壯觀的層層梯田,而且還為實現傳統小農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轉變創造了條件。
“我為什麼要搞大投入和採用先進科技?這其實就是彌補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資金和科技兩個短板。我認為,只要把這兩個短板補上,農村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就會被激活,農村經濟就一定會快速發展,公司也一定會掙錢。”對農村經濟形勢的分析劉海濤有自己的見解。
為了實現高起點,避免開發的盲目性,公司先後花費100多萬元,聘請河北農業大學規劃設計院、燕山大學規劃設計院等機構,為園區編制了詳細的發展規劃。他們還聘請全國知名的核桃技術專家、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擔任技術總顧問,並由李保國牽線將公司的核桃基地定為河北農業大學的教研基地。此外,他們還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建立友好合作關係,該院院長王慧軍多次帶領有關專家到葫蘆峪進行技術指導,並將園區定為該院的綜合試驗基地。
“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就是先進科技不斷注入的過程。搞現代農業,起點一定要高。”劉海濤説。在科研機構的指導協助下,葫蘆峪産業園在改革生産關係的同時,實現了高水準規劃、高標準設計、高科技支撐,大手筆、高標準修山造地,用科技改造農業,使得這片荒山深深烙上了“現代農業園區”的印記。
“荒山荒坡為什麼荒?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土層瘠薄,二是乾旱缺水。為了破解這兩個問題,公司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建設了‘隔坡溝狀梯田’,就是保留住原來的坡面,在此基礎上開挖水準溝,一米半深,一米到兩米寬,溝裏全部墊上表層風化了的好土,再用雞糞做底肥,加上完善的水利設施,基本上種啥長啥。”公司技術負責人梁紅霄介紹説。
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葫蘆峪産業園的水利配套設施也自成體系。産業園內的塘壩按地形分區域配置,揚水站與蓄水池配套,並通過輸水管道延伸到每棵樹苗的根部。“園區的灌溉水源也是‘雙保險’,塘壩裏的水用完了,還有備用機井。每棵核桃樹下都有一根黑色的細水管,這種根部小管注流的灌溉方式,既節水又省力。”梁紅霄説。
為什麼要選擇薄皮核桃作為主要栽植樹種?在這裡開展技術諮詢的李保國告訴記者,一方面是核桃市場價格高,河北農大在這方面有技術優勢,可以全程提供技術支援,另一方面核桃可以和雜糧、苜蓿、藥材進行間作,從而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産出。此外,梯田邊沿種植苜蓿,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又可以給養殖業提供優質飼草。葫蘆峪産業園的種植結構科學合理,保障了産業園的高産出,這就是科技發揮的作用。
多方利益聯結帶來政府、農民、企業和諧共贏——
“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方式,使參與産業園管理的村民鼓起了腰包;企業投資、政府扶持則實現了工商資本與政府投入的有效對接,取得“政府得綠、農民增收、企業獲利”的效果
“我在産業園管著一個家庭農場,包著樹、養著雞、管著花,一年能掙四五萬元,還不耽誤做家務和自家的農活。”下峪村村民熊四妹提起在園區的收入很是自豪。
熊四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家負責管理的農場共有2000棵核桃樹、1800隻雞,一棵樹一年的管理費14元,2000棵樹一年有2.8萬元的管理費,每只雞一年的管理費是1.1元,1800隻雞一年有1980元管理費。除此之外,她還可以在園區打點零工,一年可以收入4萬多元。
像熊四妹一樣,葫蘆峪産業園裏一共有130多個家庭小業主,年管理費和工資收入都在3萬~5萬元。
這种經營管理模式是葫蘆峪産業園的一個創造。葫蘆峪産業園建成後,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做到既實現園區的統一標準管理,又能激發農民的積極性?針對這個問題,葫蘆峪公司設計出了獨特的“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管理模式。
劉建仲介紹,公司將園區劃分成50畝一個單元的家庭農場,並將家庭農場承包給一戶農戶,要求承包農戶按照公司的統一要求和標準進行管理。公司根據每一個家庭農場的管理情況和産出情況對承包戶進行付酬。
“葫蘆峪産業園其實就是一個高標準小型家庭農場孵化器,小型家庭農場就是我們園區的‘産品’。”劉海濤在介紹“大園區小業主”的經營管理模式時形象地比喻道。
如今在下峪村,一戶管理一個50畝的家庭農場,農戶只負責按照園區的要求進行田間管理,其餘所有環節由園區負責,農業分工愈加明確。原來很多拋棄農業出外打工經商的村民又回來‘種地’了,成了園區的工人或家庭農場業主。
種地的人沒有變,只是身份發生了變化,由“小農業主”變成了産業園的“家庭農場業主”或園區工人,這種身份的變化體現了農業經營體制的趨勢。
帶動農民增收是劉海濤最看重的。他曾多次表示,園區經過前期的經營鋪墊,最後實現營利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同時帶動周邊的鄉親們致富。
據葫蘆峪産業園提供的數字,目前包括小業主在內,常年在園區上班的農民共涉及農戶263戶。去年,加上工資收入、租金收入等,這263戶總收入655萬元,263戶共有人口974人,每人平均純收入6834元,遠高於王坡鄉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214元的同期水準。按照規劃,到2015年園區將至少吸納1000名農民就業。
受到園區輻射帶動的還有附近的村民。趙美合是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的股東,也是葫蘆峪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告訴記者,為了保障葫蘆峪農業産業園的市場銷售,發揮産業園的品牌、服務和協作功能,葫蘆峪公司通過葫蘆峪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與平山縣的農業種養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以及各類商業銷售主體建立了密切的協作關係,並和平山縣的很多農業專業合作社一起成立了聯合社,在平山縣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非常龐大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體系,把平山縣農民組織起來,合作共贏。
“我家有一個核桃園,由於我不懂核桃樹的管理技術,原來的核桃産量和品質不是很好,去年我加入葫蘆峪合作社後,合作社派技術人員對我進行了技術指導,核桃的産量和品質都提高了,而且,合作社還對我的核桃進行收購,我現在不用為核桃銷售發愁。”宋西冶村的核桃種植大戶宋仁義告訴記者。
趙美合説,一些養殖戶社員缺乏場地和飼草,合作社就利用葫蘆峪農業産業園的優勢為他們提供場地和飼草,同時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若社員資金不足,合作社還可以幫助提供部分資金,幫助社員發展壯大。
當地農民的收穫不僅是金錢上的,還有科技水準的提高。“一把鋤頭一張鐮,一個背簍用一年。以前種地,基本是靠天,根本談不上什麼科技含量。我種了大半輩子地,現在才算入了門。”王坡鄉樊土溝村村民樊書亮在園區承包管理著50畝核桃樹,兩年多的經歷讓他對種地有了新的理解,從核桃的矮化密植、有機肥料的使用,到什麼是有機食品,樊書亮説得頭頭是道,“公司有專門的技術員進行指導,我們一邊幹一邊學。吃什麼飯長什麼心眼,只要用心學,過不了幾年,我們也能成為‘土專家’!”
現在,大學裏的專家、教授經常到産業園的田間地頭對我們進行手把手的技術指導,讓我們懂得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學種田。我感覺,這才是真正的‘科技下鄉’!”王坡鄉的村民劉國書説。
“葫蘆峪模式”的核心之一是工商資本先期介入。劉海濤不等不靠,不一味“惦記”扶持資金,義無反顧地投入農業。也正是他的“義無反顧”,讓當地政府看到了誠意和抱負,也開始了對葫蘆峪不遺餘力地支援。
“一個好漢三個幫。政策向主體傾斜、項目和資金向規模經營集中,目的就是在扶持這些農業園區做大做強的同時,充分發揮他們的示範引領作用,帶領更多農民增收致富。”平山縣委書記李旭陽説。
“2012年底,是我們資金最緊張的時候,每畝3萬元的開發造地成本讓企業喘不過氣來。”回想起當時的情境,劉海濤的感覺就像是好不容易挖到一個“聚寶盆”,可自己卻力不從心“抱不動”,只能幹著急。
關鍵時刻,經政府牽線,平山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給企業送來了“及時雨”。在園區沒有有效抵押物的情況下,聯社積極聯繫擔保公司,分兩期為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提供了3800萬元的擔保貸款,解了劉海濤的燃眉之急。
廣闊的山場適合發展散養柴雞,平山縣畜牧水産局為葫蘆峪現代農業示範園免費提供了3萬隻太行柴雞雞苗,力爭打造河北最大的柴雞散養基地。該縣畜牧水産局負責人介紹説,目前柴雞散養還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他們與園區共同探索“大規模、小群體”的散養模式,控制單位面積柴雞散養數量,避免過度破壞植被。
去年,葫蘆峪公司引進了最大的戰略合作投資者——河北省供銷合作社,並建立了聯合辦公機制,進行深度合作。
據了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和河北省供銷社戰略合作的近期目標是,繼續探索和發展“葫蘆峪模式”,雙方合作投資1億元在太行山區建設3000畝現代農業高效示範園,並以此為平臺進一步探索土地流轉、公司、合作社與農戶利益聯結、互利共贏的“葫蘆峪模式”;借助葫蘆峪有機核桃的品牌優勢和現代農業開發模式,註冊成立由河北省供銷社控股、以葫蘆峪核桃專業合作社為骨幹的河北省核桃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在政府、企業、農民共同參與下,葫蘆峪農業園區取得了王坡鄉5萬畝荒山荒坡的使用權,涉及9個村的5000多名農民。目前,公司已在葫蘆峪累計投入資金2.56億元,修建各類塘壩16個,蓄水池32個,修築道路68公里,建設整理高標準梯田1.35萬畝,栽植核桃樹48萬株。初步建成了以葫蘆峪為核心的10萬畝高標準核桃示範基地。
多重效益疊加惠及山區生産生活生態——
開發荒山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輻射周邊實實在在帶富了村民,葫蘆峪農業園區的治山經驗和全産業鏈條發展模式給了農民一個“聚寶盆”,也將給太行山系上一條“金腰帶”
許多人到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參觀考察時心裏都藏著一個問題:“葫蘆峪模式”到底有沒有發展潛力?能不能夠長期穩定帶動當地農業發展,農民致富?
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農村處處長王新榮對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進行了深入調研後認為,“葫蘆峪模式”通過對荒山荒坡開發和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向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資本、科技、市場等多個經濟發展要素,為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催生了多個經濟增長點,這些經濟增長點是葫蘆峪農業産業園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同時,葫蘆峪的規模化、産業化發展也讓政府找到了支農的最好切入點,實現了政府與農業的高度對接。這些都是保障“葫蘆峪模式”可以長盛不衰的重要支撐。
平山縣農開辦主任齊國利認為:“葫蘆峪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了資金、科技、人才等生産要素向農業和農村集中,必然會讓農村的經濟業態産生重大變化,必然會促進農業和農村大發展,徹底改變農業、農村的落後面貌。”
他們對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的分析在實際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以下峪村為例,通過大規模的荒山荒坡開發,該村的土地比原來增加了很多倍。原來是一人一畝多地,現在每人平均四五畝地,等村裏山地全部開發完成後,村裏的耕地基本上可以增長10來倍,可以達到一家一個50來畝的家庭農場,按現在的經濟收益測算,一個家庭農場就可以為一個家庭一年至少貢獻四五萬元收入。
下峪村村主任劉言文告訴記者,下峪村除了土地增加可以為村民帶來經濟增收外,園區搞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力。他原來也在外經商,前年和村裏幾個年輕人回來後承包了葫蘆峪公司的一些開發工程,不僅為家鄉的建設出了力,而且自己也掙了錢。
劉言文介紹,到目前為止下峪村共向葫蘆峪公司流轉土地和坡地1.2萬多畝,流轉率達到了90%以上,每年的流轉費是200萬元,全村500多口人,平均每人每年可以拿到流轉費近4000元。目前村民共承包家庭農場50來個,每個家庭農場一年可以拿到5萬至8萬不等的收入。等村裏的坡地全部開發後,可以建設家庭農場100多個,按一個家庭5口人計算,基本可以達到一家一個50畝的家庭農場。
變化不僅限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還包括對環境的改善。目前,公司正在治理下峪村中的一條倒滿垃圾的泄洪溝。“將來還要在泄洪溝裏盛上水,水溝兩側栽上樹和花草,把這裡變成村裏的水上公園。”劉言文説,“葫蘆峪公司還計劃投資100多萬元為村裏修建超市、戲樓、養老院和衛生室。另外葫蘆峪公司還計劃用每平米800元的價格將下峪村的舊房子收購後拆除,重新規劃建設新民居,並按每平米800元的價格賣給村民,等於是免費為村民建新房。”
王坡鄉黨委書記姜明芳對葫蘆峪公司給鄉里帶來的巨大變化感觸頗深:“通過葫蘆峪公司的大規模開發,把以前的荒山變成了高産出的良田和‘花果山’,不僅農民們富裕了,而且環境也綠化了。照著目前的開發速度,用不了多長時間,王坡鄉的老百姓就可以整體富裕起來!王坡鄉的整體面貌就會根本改變!”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葫蘆峪公司形成了一套“快速整合各种經濟資源,快速複製葫蘆峪農業産業園”的荒山荒坡開發模式,所以,葫蘆峪公司到哪開發,哪的農業、農村面貌就會很快發生顯著的變化。
去年,葫蘆峪在保定市阜平縣和曲陽縣流轉了大面積的荒山荒坡進行開發,項目所在村的面貌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裏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種影響還將繼續擴大。記者了解到,河北省供銷合作社正在委託中國農業大學規劃科學研究所擬定《太行山燕山綠色屏障生態産業帶規劃》,根據這個規劃,通過京津冀三地協同合作,河北省供銷社將以“葫蘆峪模式”為依託,建設高效特色種養基地,為京津下游産業提供有機生態原料。同時,加快産業園基礎設施、農産品加工産業孵化園建設,有重點地承接京津農産品龍頭企業加工外包、企業轉移項目,達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整體改善山區生態環境,保障水源、食品安全的目的,在廣大太行山、燕山地區探索出一條山區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劉海濤也向記者透露了葫蘆峪公司下一步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公司計劃在河北省太行山東麓淺山、丘陵地區的片麻岩荒山荒坡地,推廣、複製並進一步完善葫蘆峪公司的治山經驗和全産業鏈條發展模式,通過3至5年努力,投資500億元,造出500萬畝高標準農田,其中100萬畝生産面向京津冀大市場的有機農産品,其餘400萬畝建設綠色食品生産基地。預計項目建成後,整個項目區年純收入100億元以上,農民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以上。”劉海濤説,這個項目是一個生態、高效、帶動能力強、影響廣泛長遠的農業項目,呈條帶狀分佈,叫做太行山“金腰帶”項目。
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的蓬勃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引來了中國生態金穗有機農業集團、綠寶露等知名企業的合作和加盟,綁定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使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與下游相關市場主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深度融入了市場。
我們期待著“葫蘆峪模式”在更多地區開花結果,期待更多農民因此走上致富的道路,期待連綿起伏的太行山早日繫上“金腰帶”。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