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混圈子甘願自染 從心理和生理層面看明星吸毒

  • 發佈時間:2014-08-19 09:47:12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焦點評論】

  靈感的來源應是在長期的工作積累和辛勤付出中,毒品被包裝成了“靈感來源”的外衣,其實是一種心理幻覺。

  北京警方有條不紊的掃毒行動讓近來的娛樂圈震動不小。對“明星吸毒現象”的評論,批評公眾人物起了壞榜樣是其一,也不應忽略吸毒首先是生理及心理的問題。對明星吸毒的討論,回歸生理及心理的邏輯起點,才能使禁毒教育真正走進明星的心中,也才能使旁觀者不履覆轍。

  有的藝人沾染毒品,是出於生理性需要。比如,減肥。對普通人而言,減肥可以是個長期目標或只説不做的目標,對藝人而言,身材卻是飯碗。再如,寧財神稱,他拿毒品當藥,是想治療長期寫作疲勞激發的神經性嘔吐。還有高強度的工作節奏,通過毒品緩解,比揉按足三里更加立竿見影。

  相比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更加剛性——這也可從心理上的戒毒治療更難看出來。畢竟生理治療有許多替代性方案,這就使得生理理由更像藉口。

  使用影響到精神的藥物,如興奮劑、致幻劑,會産生某些特殊的體驗,在創作者看來,這種致幻效果帶來的創造性幻覺,落實在作品中可被稱之為“靈感”。激發靈感可能是明星們吸食毒品最耳熟能詳的理由,從感受上來説,毒品被注入血液的那一刻,可能是“最接近上帝”的時刻,為了尋求靈感,古今中外的藝術家甚至科學家都在尋找怪誕甚至殘忍的方式,比如,想用射釘槍來改變大腦溝回。然而,因吸食毒品産生的“靈感”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創造力的來源,靈感的來源應是在長期的工作積累和辛勤付出中,毒品被包裝成了“靈感來源”的外衣,其實是一種心理幻覺。

  毒品古來有之,過去,人們在對毒品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認為這種東西不是很壞。吸毒者往往不自覺以此為安慰,然而現代社會毒品的毒性較之以往增強,我們常説“吸毒成癮”,毒品會替代我們大腦原本具備的自我産生快樂和興奮的能力,一旦自然功能被破壞後,就必須依賴毒品。

  近期被曝光的吸毒明星以演員居多,演員吸毒若非尋求刺激的話,與演藝圈子的人際交友環境氛圍也有很大關係。明星的第一口毒,往往出於社交需要,他們需要顯得合群,他們需要迎合前輩,甚至他們要主動套上這演藝公司拋來的枷鎖,以此表示從此唯命是從。若沒人“傳幫帶”,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毒為何物。

  圈子就是擁有塑造一個人的力量,儘管它是外因,卻讓打算混圈子的人甘願自染。圈子生態不可小覷,不可認為這個外因不如內因重要。

  言及至此,如果我們僅僅出於好奇,認為明星吸毒是在詭辯,認為不值一聽,那就損失了最有價值的治療方案。吸毒是一種病,就像肺病、發燒一樣,技術的治療與道德的批判同樣重要。你不能命令一個流鼻涕的病人不要流了,而要找到他的病因,喂退燒藥。

  □劉耿(專欄作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