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昔日煤城一片灰 今天轉型半城綠

  • 發佈時間:2014-08-19 06:34: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拓兆兵 許 淩

  來到寧夏石嘴山市惠農區地質公園,搖曳的風景樹、起伏的草坪、精緻的小徑、盪漾的湖水、散步的人群,加上塞外特有的藍天白雲,景色美不勝收。在昔日煤城惠農區,這是唯一的公園,被市民們親切地稱為“後花園”。然而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裡曾經是垃圾飛揚、危險叢生的採煤沉陷區。

  石嘴山市東跨黃河,西靠賀蘭山,是國家“一五”時期佈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石嘴山累計生産煤炭5億多噸,創造産值2000多億元,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到本世紀初,石嘴山煤炭資源枯竭,地表沉陷區域達9.1平方公里,平均沉陷深度將近10米,最深達24米多,出現了上百條地縫,5萬居民的安全受到威脅。

  如同所有的資源型城市都難逃“資源怪圈”一樣,在資源枯竭後,城市財政收入也枯竭了,民生保障都成問題,沉陷區治理更是無力進行。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惠農區5萬居民生活品質較低。“地裂縫向上冒熱氣,熱得受不了。一下雨水往大坑裏灌,淹得受不了。”77歲的煤礦老職工程作忠感嘆地説。

  從2004年起,在中央財政資金3.36億元、地方政府和企業資金1.2億元的共同支援下,石嘴山市政府將沉陷區居民集體搬遷安置後,著手解決歷史遺留的沉陷區治理難題。

  石嘴山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金建介紹:“最初,我們的治理思路主要是消除地質災害和綠化生態。之後,我們調整了思路,要變治理為建設,建設國家礦山公園,提高項目品位。”為此石嘴山市修建了公園、廣場、景觀,同時對地質遺跡、沉陷盆地和地裂縫等地貌予以保留展示,並建設了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現在,沉陷區成為集科普教育、遺跡保護、礦山文化為一體的礦山公園。

  把國家投資與社會資金相結合,推進投入與管理主體多元化。“在惠農採煤沉陷區這樣一個缺水少雨的地方進行生態建設,投入很大,時間很長,僅靠政府是不夠的。”惠農區副區長劉兆明説。為此,惠農區政府主要負責把治理區域的路、水、電及防風林帶等基礎設施配套好,社會企業進來後進行治理開發,並從中受益。目前,共吸引社會企業12家、資金8000萬元,治理面積6000畝,不但節約了國家治理資金,也有效解決了今後的管護問題。

  把生態環境治理與發展農林業結合起來,使之可持續發展。在種植綠化林帶的同時,惠農區還與農業技術部門合作,進行棗瓜間作及溫棚試驗,並引入種植大戶進行開發利用。去年,任紅業無償承包了沉陷區2000畝土地,今年種了500多畝西瓜,並套種了棗樹,長勢很好。“今年我種的西瓜能産150萬斤,收入70多萬元。以後2000畝都種上後收入會很可觀。”任紅業告訴記者,他與區裏簽訂了30年的協議,未來,這一片都將是棗樹林。

  把項目實施與廢棄土地再利用結合起來,提高土地集約化水準。在惠農區,沉陷區規劃治理面積共43平方公里。除了核心區的9.1平方公里,惠農區對其中24平方公里進行了清理整治,建成了綠地。把10平方公里難以綠化的土地建成煤炭集中經營區和陸路口岸的倉儲工業用地,增加惠農區的工業發展空間。

  在治理中,惠農區堅持把沉陷區治理與城市長遠規劃結合起來,努力提高配套設施利用率。記者看到,惠農區沉陷區治理建設與周邊的工業、交通規劃相銜接,三個大型調蓄水池不但保證了沉陷區的生態綠化和農業用水,而且為今後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經過近十年的治理,惠農沉陷區實現了生態逆轉。“昔日煤城一片灰,今天轉型半城綠”,沉陷區由城市的大瘡疤變成了市民的後花園。據統計,惠農區共恢復生態用地24平方公里,栽樹400余萬株,鋪路11.5公里,建廣場1.8萬平方米,建成蓄水池3個,鋪設輸水管線27公里,增加水域面積50多公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