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難在哪

  • 發佈時間:2014-08-19 06:34:2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沈 慧

  日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撰文表示,將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事實上,這項旨在“用制度保護環境”的工作早已緊鑼密鼓地展開。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主任蔣洪強。

  為什麼編制

  作為衡量官員生態政績重要依據

  記者:為什麼要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它將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蔣洪強: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即核算自然資源資産的存量及其變動情況,以全面記錄當期(期末-期初)自然和各經濟主體對自然資源資産的佔有、使用、消耗、恢復和增值活動,評估當期自然資源資産實物量和價值量的變化。

  這可以摸清某一時點上自然資源資産的“家底”,全面反映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環境代價和生態效益,可以作為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政府生態環境績效評估考核、生態環境補償等的重要基礎。

  同時,它也是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依據。如果官員任期內由於監管不力,造成自然資源資産貶值或下降得過多,那麼將不被提拔,這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乃至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形成有效的倒逼機制,可以有力破除和扭轉地方發展唯GDP論。

  什麼是環境資産負債表

  生態環境資産負債表屬於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的一種,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

  (1)大氣環境容量資産負債表編制。收集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大氣污染源數據、環境品質數據、氣象數據等基礎數據,核定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和31個省市自治區主要大氣污染物的環境容量,編制大氣環境容量資産負債表(實物型和價值型)。

  (2)水環境容量資産負債表編制。收集全國10大流域的污染源、水文、水質、排污口等數據,核定計算其不同河段和不同水環境功能區的水環境容量(COD、氨氮),編制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水環境容量資産負債表(實物型和價值型)。

  (3)水、大氣和土壤環境品質産品與效益核算。以大氣、水、土壤環境品質達標帶來的環境污染損失減少作為其達標的效益,對省級和城市環境效益進行核算,基於環境污染損失和環境品質改善效益核算的綠色GDP核算。

  (4)生態産品生産總值核算與資産負債表編制。全面獲取森林生態、草地生態等生態資源資訊,編制全國生態資産負債表,將生態資源使用、消耗和破壞活動造成生態資産損耗和生態效益下降的記錄為“負效益”,將生態資源恢復和增值活動帶來生態資産增值和生態效益上升的記錄為“正效益”。

  三大難點

  觀念認識不到位、技術方法不成熟、統計數據體系不健全

  記者:當前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工作存在哪些困難?

  蔣洪強: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煤炭、石油等礦産資源,森林、海洋、野生動物等生物資源,以及空氣、生態系統等生態環境資源。這就決定了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的構建對應的層次是“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處於生態學、環境學、資源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眾學科研究的範圍,同時也是一項涉及環保、國土、林業、水利、農業、海洋、能源等多部門的工作。編制和研究的複雜性不言而喻。

  具體來説,當前開展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要越過“三道坎”。首先,人們對其戰略地位的認識還不到位,自然資源資産核算相關制度安排,如相關統計法規以及自然資源資産核算與負債表編制相關技術規範、標準等基本屬於空白。

  其次,自然資源資産核算的相關技術方法還存在一定難度。例如,環境資産産權的界定、環境容量資産的核算方法、環境資産價值量和環境資産“存量、流量”的核算技術方法,生態産品核算的技術方法等,尚未形成標準化程度高、應用成熟規範、各方普遍認可的方法體系。

  再次,支撐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的統計數據體系存在較大問題。我國現行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統計數據體系尚不完備,數據品質和覆蓋面都存在較大問題,這對於編制準確可行、有效可用、在時間上連續的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無疑是很大挑戰。

  如何破解

  重中之重是搭建跨學科、跨部門的統一工作平臺

  記者:針對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您認為應如何解決?

  蔣洪強:我建議,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工作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努力。第一,搭建跨學科、跨部門的統一工作平臺。建議在組織形式上搭建由統計局、財政部牽頭,環保部、水利部、國土部、林業局等有關部門參加的統一工作平臺,根據不同資源環境要素,下設若干編制專題小組,在統一協調部署下,共同制訂工作方案及目標,並負責組織試點及實施工作。這是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製成功的保證。

  第二,選擇合適的目標模式。自然資源資産核算目標模式大致分三種,其中一種是重新建立一套基於資源環境的綠色財富核算體系,類似于“綠色GDP”,即將經濟活動中所付出的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從GDP中予以扣除。鋻於目前我國資源和環境並存,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的局面,建議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目標模式採用聯合國推薦的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SEEA),即在不改變現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情況下,將自然資源作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衛星賬戶(第二賬戶),在完善實物量核算的基礎上,最終建立實物量和價值量相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産核算體系。

  第三,確定率先突破的重點與範圍。當前,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的構建首先需要確定理論框架構建,這可以通過研究和借鑒國際經驗,建立一個與國際接軌、比較理想的、與國家統計核算制度銜接的、分步實施的自然資源資産負債核算體系框架;其次提出自然資源的實物量核算方案;再次,提出自然資源的價值量核算方案。這是自然資源資産核算體系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需要區分不同情況逐步開展研究和突破。

  確定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的內容、功能和實施過程。如,各類資源核算指標、生態環境核算指標、價值量核算及方法,核算的時間跨度、實施程式與優先順序安排等等。

  第四,構建科學完整的自然資源統計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可分為反映自然資源的統計指標、反映生態環境的統計指標和反映環境污染的統計指標三個層次。

  以反映生態環境的統計指標為例。生態環境,可分為土地生態環境、森林生態環境及水生態環境、大氣環境等,其核算應包括生態環境效益與退化兩方面。其中,效益是客觀存在的,例如森林生態環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把這些效益折合為價值即為生態環境的效益價值。退化是指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價值。

  第五,加快開展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試點工作。作為一項新的核算制度,不僅存在著與傳統國民經濟核算制度不接軌從而統計數據收集分析的困難,而且由於龐大的、涉及眾多部門的第一手數據收集的要求,推行起來比較困難。可以通過開展試點工作,率先在一些地區試行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檢驗總體編制框架和方法的可行性,這樣對於推行中國自然資源資産負債編制更具有現實意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