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

  • 發佈時間:2014-08-18 10:37: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世界變化之迅速,總令人始料不及。也許你才剛剛翻開《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書,當你正為其中描繪的自動化工廠而驚嘆不已時,你可能沒有注意到,在遙遠的大洋彼岸,整個工業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優秀的公司正用實際行動告訴你,第三次工業革命早已結束,另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一股“革新”的力量,正在德國工業界的上空迅速地擴散開來。

  在告別機械化、電氣化和資訊技術之後,德國迎來了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他們向全球工業界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將物聯網及服務引入製造業,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2013年4月,當“工業4.0”的概念第一次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之後,舉世譁然。這個世界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再一次以其全新的理念,向全球工業提出了挑戰!

  我們真的能有更多的改變嗎?那些美好的願景將如何實現?

  的確,這個世界在帶給人們許多美好憧憬的同時,也帶來了太多的未知和疑惑。然而人們總是在這個動蕩、無常、複雜、模糊的商業世界尋找前進的力量,正如Staufen(詩道芬)集團海外事務董事總經理、詩道芬亞洲首席執行官Thorsten Amann(圖安森)所説:“我們正擁抱一個偉大的時代!”

  迎接“工業4.0”

  是否該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定義新的工業時代?

  “只有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後,回顧過去,才能説使用‘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個詞是否合適。”西門子工業業務領域總裁魯思沃博士的説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儘管如此,趨勢已經明顯地表明,與之前的工業革命相比,現在的過程無甚差異。掀起一場全球化的工業革命風潮,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工業4.0”究竟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按照業內人士的説法,“工業4.0”的基礎是分佈式自組織式的生産流程與大規模單件生産趨勢的日益融合。通俗點兒説,人們在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之後,製造業的生産流程已經完全實現自動化、透明化。在這個基礎上,將資訊與物體相連,所有機器都進入到一個統一的智慧化網路中,它們可以自動調試生産流程、節奏,自動地修復故障,以最具收益的方式製造産品。

  除了可以在“智慧工廠”實現“智慧生産”以外,“工業4.0”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則在於,其智慧輔助系統可以把工人從單調、程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其能夠將精力集中在創新和增值業務上。從長遠來看,靈活的工作組織形式使工人們能夠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工作、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涯發展,為工作和生活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

  如果説商業的本質是為了人類的福祉,那麼當工業化的水準發展到可以讓人更加自由、更大可能地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整個社會是不是就進入到了一個理想的狀態?很多人都堅信這一天終會到來,併為此積極地付出努力。

  2013年年初,一項針對“德國工業4.0戰略前景”的調查顯示:47%的公司已經積極參與到“工業4.0”的戰略中;18%的公司正參與德國“工業4.0”戰略的研究工作;而12%的公司聲稱它們已把該戰略付諸實踐。

  在這些付諸實踐的企業中,西門子的電子車間無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Simatic控制設備的生産和全球分銷全部由智慧機器控制,這一流程每年都涉及5萬餘種産品約16億個部件,複雜性遠遠超出了傳統工廠的能力範圍。為此,西門子建立了一個緊密結合的技術網路,這些技術相互整合,共同組成了一個更智慧、更高效的整體,使每100萬件産品中,次品不超過15件,生産線的可靠性達到99%,追溯性更是高達100%!

  當近80%的公司都在積極迎接“工業4.0”時代的時候,整個國家的産業形態也隨之改變。值得一提的是,在“工業4.0”的發展中,德國政府給予了2億歐元的財政支援,顯然,它們已經把發展“工業4.0”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然而,德國並不是唯一一個探索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國家。早在2010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簽署《製造促進法案》時,就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也就是後人常説的“製造業回歸”。但它們並非簡單的回歸,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和數字製造將重新構築製造業的競爭局面,這些技術不僅將讓製造業更具創造力、更加本地化和個性化,還會降低成本。

  特斯拉的例子較為典型,它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與“工業4.0”的理念不謀而合。被譽為“汽車界的蘋果”的特斯拉,它對自己的核心定位不是電動車,而是一個大型可移動的智慧終端,具有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通過網際網路終端把汽車做成了一個包含硬體、軟體、內容和服務的體驗工具。它的成功不僅僅是電池技術的突破,更得益於將網際網路思維融入了汽車製造。

  杉,“工業4.0”已經演化為全球化的趨勢,顛覆性的創造力,帶給人們極大的想像空間。就像美國自動縫紉機技術公司所説的那樣:“別看美國每年從中國、越南等國家進口大約1000億美元的服裝和縫製品,我們研製的自動技術,看起來能使剪裁和縫紉的成本低於中國。”

  詩道芬的機會

  當發達國家的人們,正在享受新工業時代帶來的狂歡盛宴時,中國卻還沒有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

  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説的“3年投資1000億元,引入100萬台機器人”的豪言壯語,至今還在不少企業家的耳中回蕩。中國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正迫使中國的製造業企業大量地進行“機器換人”,但這種工業化趨勢卻往往被企業家視作一種時尚潮流,互相比拼著開工數字化設備,他們經常拋出的問題是:當製造流程全部自動化以後,我還能做些什麼?他們並沒有感覺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實際上已經整整落後一個時代了……

  20多年前,當詩道芬董事長Martin Haas(馬丁哈斯)第一次接觸中國項目時,他就知道,詩道芬的機會來了。

  那段時間,正是德國企業“走出去”的高峰期。面對著強大的競爭對手,一直享受高溢價帶來的利潤,忽視成本控制的德國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借在國外設廠的機會,他們迫切需要一套先進的管理模式最大可能地降低成本。

  一直把自己定義為精益變革者的詩道芬,成為了他們的不二選擇。這家德國本土的諮詢公司,伴隨著德國企業走出去,也把自己的業務擴展到了海外,尤其是頗受企業青睞的中國市場,自然也成為了詩道芬海外戰略的核心。

  “我們做什麼是由市場決定的。”Thorsten Amann説。詩道芬的傳統業務是圍繞精益生産和供應鏈管理給工業企業提供服務。雖然十年前在詩道芬初到中國時,中國本土企業對於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意識還相對薄弱,需求尚未釋放,詩道芬的客戶也主要集中在外資企業。但Thorsten Amann以及詩道芬中國區總經理David Mueller(穆大偉)預感,中國的人口紅利正逐年減少,製造型企業對於提高生産和企業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的實際需求會逐年增加,而這,正是精益化可以帶來的東西。

  自從1997年到中國工作以後,Thorsten Amann就一直關注著中國市場的變化。從中國汽車企業普遍學習和接納精益思想開始,經過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準和意識已今非昔比,詩道芬也把自己的客戶群體逐步擴大到中國的國有和民營企業。但是詩道芬卻遇到了一道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難題。

  “精益生産不僅僅是改造整車廠工藝流程,要實現真正的精益生産,它的所有供應商都必須要跟上它的節拍,但這些供應商並沒有這種意識。”Thorsten Amann説。他記得,曾經有一個生産汽車零部件的企業十分急切地尋求詩道芬的幫助。這家企業手握一家知名品牌汽車的大單,但是有95%的訂單都未能如期完成。這麼高的比例,著實把Thorsten Amann嚇了一跳,他連説了幾句“太高了,太高了!”但是客戶卻並不覺得是自己的能力問題,反而説客戶要求太奇葩。

  中國企業這種“無意識”的狀態讓詩道芬不得不重新設計自己的業務流程。對於中國的客戶,詩道芬一般都是從培訓開始,告訴他們未來工業的走勢,以及他們為什麼需要詩道芬。“他們習慣批量生産,不能適應客戶少量多批次的需求。”Thorsten Amann説,“這些企業的思想必須得改變,現在都是全球化採購,固步自封只能導致自己慘遭淘汰!”

  這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案例,其實只是中國工業領域變化的縮影。那段時間中國還發生了一件更令業界震驚的事,那就是中國黃金集團重獎自己的供應商1000萬元現金!獎勵的原因很簡單,中信重工提前一個月交貨,讓中國黃金集團提前開採出來的黃金賣上了一個好價錢。供貨速度,這個生産流程中至為關鍵的因素,再一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也推動著工業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時刻盯準市場變化的詩道芬不會錯失任何一個商機。“對於詩道芬而言,它為客戶做的不僅僅是改造工藝流程、降低成本,最主要的目標是幫助客戶提升企業的機動性、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以滿足市場的需求。”Thorsten Amann對《中國機電工業》説。

  從香港到上海、從北京到瀋陽,詩道芬已逐漸把業務鋪向全國,儘管大批的中國企業仍處於向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轉型的初步階段,但同時亦有相當數量的先行者已具備了國際化的眼光和意識。對於這一點,在中國工作多年的David Mueller切身感受到,近幾年來,詩道芬接到中國企業要建立世界級現代化工廠的需求越來越多。來自天南海北的諮詢需求讓詩道芬愈發意識到,推廣精益化管理已成為中國的産業趨勢。“即使是偏遠地區的企業都知道開工ERP系統,進行程式精益化。”Thorsten Amann説,“而程式本身畢竟是附著于實際流程的,很多中國企業在實施ERP系統的同時都希望能夠進行流程的精益化改造,這正是詩道芬能夠幫助企業做到的。”

  意識到這種變化的,不僅僅是詩道芬。不長時間內,精益管理領域就涌入了大量的諮詢公司。但Thorsten Amann並沒有感覺到太大的壓力。“競爭肯定是有的,但別忘了我們是一家德國企業。詩道芬在中國還在發展中,但我們背後有著來自總部的強大的支援。”

  總部的支援,來源於對人才的培養。這方面對於專業諮詢公司來講,無疑是最寶貴的財富。擁有200名員工的詩道芬集團,目前正在按部就班的實施兩項特別的人事計劃:一方面,詩道芬特別聘請一批長期在中國工作、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中國實操經驗的德國工程師,將他們安排到中國項目上,為詩道芬中國團隊和中國客戶提供強大支援;而對於剛畢業的學生尤其是在德國院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詩道芬亦在進行一項特別的培訓計劃,即將其安排在德國總部培訓和實踐一年,期間還會派到詩道芬的合作夥伴(均為德國知名的工業企業)那裏工作、學習一段時間,再送回詩道芬中國工作。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已經在中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僅有數家中國客戶受益,對諮詢師自身來説,也是其職業生涯中一個巨大的提升。

  在德國總部,詩道芬還有自己的開發中心,針對整個工業的精益化趨勢進行分析、研究。關於現場管理、精益研發、解決問題的技能、精益供應鏈管理等,每年都會有30~40個研究方案推出。因此,在對員工進行專業化培養之外,積極迎接“工業4.0”的詩道芬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審視著中國企業的變化。“機器智慧化和精益思想,天生是有內在衝突存在的,一個完全依賴機器,一個關乎管理哲學,但我們覺得世界上並沒有十分絕對的事,詩道芬正努力去尋找結合點,精益管理、生産、交貨靈活性的完美結合一定是未來的趨勢。”Thorsten Amann説。

  對於尚未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中國企業來講,詩道芬帶來的前沿理念無疑會讓這個世界第一大製造國加快趕上發達國家的步伐,在全球化的社會,“工業4.0”時代不能沒有中國的身影。“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幫助中國企業躋身世界頂級行列!”Thorsten Amann表示。■記者 張乃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