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保險 > 保險要聞 > 正文

字號:  

新舊股東交接真空期:中荷人壽總經理遇兩面評價

  • 發佈時間:2014-08-18 10:39:57  來源:東方網  作者:劉艾琳 實習生 田啟威  責任編輯:孫朋浩

  合資保險發展之困:22家“50:50”中外持股結構的公司中,包括安盛天平在內目前也只有9家實現盈利,

  如果看綜合收益總額科目的話,只有6家實現正收益。

  去年入夏即宣佈接盤中荷人壽50%股權的法國巴黎銀行,至今未獲監管層批復完成交接。超過一年的過渡“真空期”,讓這家合資公司管理層不再平靜。

  4月中旬的一個下午,中荷人壽召開董事會。除董事會成員外,法國巴黎銀行派駐觀察員列席當日會議。4點會議結束,5點,中荷人壽董事長召集部門總以上幹部宣佈:經董事會研究,總經理張劍鋒任期已滿,不再聘任其擔任公司總經理職務。

  多位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張劍鋒本人參加了當天的董事會,但會後一小時的宣佈,張卻並未在現場。第二天,一封以“總經理辦公室”名義落款的上述內容通知郵件群發至中荷人壽各部門。有公司內部人士稱,張的公司手機號和郵箱已被停用,在大連總部的總經理辦公室被緊鎖。

  也就是説,在法巴銀行獲批進駐之前,中荷人壽將由執行副總騫麗君為公司臨時負責人,行使總公司總經理職權。騫麗君從2007年起在北京銀行任職直到2010年進入中荷人壽。

  5月初,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收到中荷人壽內部人士爆料,稱公司作出張劍鋒任期已滿不再聘用的決定,並未形成董事會決議。“董事會並未就此事達成一致意見。而且張的任期到7月才滿。”該人士自稱因與張關係較近而受“牽連”,張事件後自己也接到公司將與其解除勞務合同的意思表示。

  “接到通知確實很突然,上午還在開會,下午就宣佈不再是總經理了。”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問及董事會當天的實際情況,中荷人壽另一位部門負責人如此坦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撥通張劍鋒秘書手機,秘書稱“不方便做任何回復”。

  董事會召開的3個月後,中荷人壽數位與張接近的人士(部分近期已離職)陸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與上述爆料者同樣的意思。他們稱自己在公司“受到不公正待遇,正在考慮走法律程式解決”。部分人甚至認為這是中方股東想在新股東進駐之前率先布好“人事棋局”。

  “我們向張本人和列席會議的法巴觀察員都求證過,會上並未就此事達成一致。況且監管還沒有批准新股東進入,荷蘭國際集團(International Nederland Group,下稱ING)仍是中荷人壽佔比50%的股東,理論上仍然需要張履行總經理職責到新舊股東交接那一天。”一位接近張劍鋒的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説。

  8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向中荷人壽董秘求證張的離職是否通過董事會形成決議,董秘堅稱“有決議,但是商業機密,媒體不是監管機構,不便公示。”問到決議是在何時形成時,董秘回答,“董事會決議我不便向你透露。我明確能説的就是張劍鋒任期滿不再聘用。我們是根據董事會決議下發的文件。”至於張劍鋒究竟是4月還是7月任期滿,董秘仍稱,“不能把員工資訊公開,但7月任期滿的説法不正確”。

  按照董秘説法,張劍鋒目前仍是外資股東方提名的“股東董事”,仍可以參加董事會直到新股東進駐,但“他不是執行董事,不必要在公司上班”。

  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求證是否與部分員工解除勞務合同一事時,董秘表示不知情,但保證“沒有因為總經理離任開除任何員工,中荷人壽是家合資公司,企業文化很單純。所有人事處理流程都符合勞動法,經得起任何審計檢驗。”

  無論事實真相如何,眾説紛紜、明爭暗鬥,都只是合資險企發展困境的一個表像。相比之下,業績更能説明問題。如中荷人壽般50-50中外股東持股比例的22家合資險企中,包括安盛天平在內目前也只有9家實現盈利,如果看綜合收益總額科目的話,只有6家實現正收益。

  張劍鋒的兩面評價

  張劍鋒,一位來自中國香港,在壽險業擁有超過30年工作經驗的北美精算師。1998年開始進入內地保險圈,離開金盛保險加入中荷人壽之前,還分別擔任過中宏保險和友邦的分公司總經理。

  外界對其的評價是專業、經歷豐富。在中荷人壽內部也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張劍鋒作為總經理分管的個險、經代等渠道,發展速度無法趕上銀保,甚至讓個險代理人數量大幅下滑,“大連地區的代理人隊伍從最高峰時2700余人下滑到現在的900人。”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北京銀行入股後,公司從財務到人力等各種資源都向銀保渠道傾斜,個險、團險等其他渠道甚至一些後援部門得不到正常人力、物力支援,“存在很大風險隱患”。

  “張劍鋒由ING聘用並派駐到中荷人壽,與公司本身並沒有直接勞務關係。當時ING以為在今年7月前可以與法巴銀行完成股權交接,但監管那邊遲遲未批,張與ING的合同到期後,現在是一個月一簽。”上述接近張人士透露。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2002年,ING與北京首都創業集團共同出資成立了一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當時名叫“首創安泰”,總部設在大連。

  2009年初,張劍鋒受雇于ING,身份由友邦上海分公司總經理變為首創安泰總經理。隨後,北京首都創業集團將所持股權轉讓給北京銀行,首創安泰隨之更名為“中荷人壽”。

  一位中荷人壽創始員工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2008年到2009年,公司走過快速擴張之路,“不到半年時間,曾有一家分公司一個半月完成一年任務,我們稱之為騰飛項目。”這個項目成就了公司的規模保費。但五年之後,中荷人壽遇到了與其他壽險公司同樣的集中退保和給付高峰,“十幾個億,因為有提前準備,還算平穩度過了”。

  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包括張劍鋒在內的董事會在策略上做出調整,“停了躉交型産品,這對銀保來講是硬著陸。當時5家分公司有3家業務停滯。”現在中荷人壽嘗到甜果,今年期繳比例已經佔到88%,結構相對健康。

  2011年中荷人壽的新業務標准保費增長率為22%,其中銀保渠道增長29%,個險增長10%,經代渠道增長25%。當年綜合增長率為26%,遠高於同期合資保險公司-5%的平均水準。張劍鋒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主要得益於轉型之後的續保率和新業務。

  到了2012年,中荷人壽結束9年虧損長跑,當年開始實現凈利1210萬。盈利後公司管理層持續結構轉型,“個險,團險,銀保要多條腿走路。”上述人士稱。

  合資解困只能靠銀行?

  最早的合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發展已有18年,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保監會數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壽險原保費收入的外資(包括合資)市場份額僅為4.9%,2013年全年這一數據為5.6%。而産險業的外資份額甚至不到2%。

  如果僅觀察如中荷人壽股權性質一樣的“50-50”持股比例的中外合資公司,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産壽共有22家。其中,最早開業的是2000年成立、由中信股份與英國保誠合資的信誠人壽,最晚是2013年成立的德華安顧壽險。今年初,天平車險與安盛集團合併成為“安盛天平”。

  這22家“50-50”合資的公司中,包括安盛天平在內目前也只有9家實現盈利,如果看綜合收益總額科目的話,只有6家實現正收益。

  合資保險發展之困由來已久,原因主要集中在外資股東難以提供渠道支援、境外保險人才難以適應境內市場特性等,而中資股東對保險,尤其是壽險,盈利週期預計較短,因此對渠道、産品結構的偏好各異,往往造成中外股東理念無法融合。

  理念無法融合而導致分手最極端的例子,是去年日本第一生命與中國華電集團合資籌備的華誠人壽,尚未開業即宣告終止籌備。

  “內耗往往是最降低效率的,中外資股東理念融合就會有合力。”一位合資保險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説,他認為招商信諾是一個正面案例。

  多年經營業績不佳,引入境內銀行股東是部分外資合資險企找到的解藥。借助中大型銀行多網點和客戶資源,壽險公司可以迅速擴大規模,而恰好銀行正需要配置保險牌照滿足其多元化發展。

  近兩年銀行係保險公司規模增速令人側目。例如中郵人壽,今年1月銀保新單規模保費113億,同比增速784%,排名已上升到第四,超過了太平壽險、生命人壽以及泰康人壽。

  但銀保係人士也透露出對前景的擔憂和尷尬。“初期是靠股東優勢—銀保渠道把規模做起來,第二步還是要比拼産品品質。”一位銀郵係壽險公司內部人士坦言。

  “我們在打一個時間差和地域差,城郊網點的客戶對金融理財資訊接受度相對較淺,保費收入排名高的地區也集中在河南等地。比較容易做市場培育。但再過一兩年,二、三線城市的人都知道餘額寶這類産品後,我們提供收益率並不高的保險理財産品,就可能賣不動了。”

  産品競爭力不提高使得險企很難有拓展空間的另一原因是,“有了股東銀行的背景,同時也出現了跟他行合作的局限性,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同時股東支援都是總行層面,到支行基層網點,銀行的理財經理一定是哪家給的佣金高賣哪家産品。”(編輯 王芳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