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轉型聲急,急尋新動力

  • 發佈時間:2014-08-17 23:30:44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杜放 姚玉潔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人力成本節節攀升,“土地財政”後繼乏力,環境效應日趨迫切。這三大“發展的煩惱”,仍在困擾經歷了30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

  當人力、土地、資源乃至資金不能再廉價獲得,當外部需求不振,房地産盤整和企業債務風險也漸凸顯,中國經濟亟待轉型尋找新動力。

  遭遇三大發展煩惱

  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GDP數據,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這一被認為“符合預期”的半年報背後,分析人士卻對企業成本壓力格外關注。在實體端,不少行業的成本攀升已成定局。

  人力成本的節節攀升,讓服務業企業大感壓力——上半年,住宿和餐飲業産值增速為6.2%,在第三産業中列倒數第二。“上海的餐飲企業中,去年就有三分之二處在虧損邊緣。”上海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金培華説。

  曾經“不差錢“的房企,也面臨地價連年高企——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突破兩萬億元,同比增長26.3%。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統計數據,上半年房地産業産值增速僅2.5%,創下了連年同期新低。一邊是難以剎住的“土地財政”,一邊是樓市盤整,拿地成本居高不下。

  資源、環境成本也成為中國經濟的“緊箍咒”——上半年首度發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就顯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已達16.1%。此外,根據近日實施的大氣環境考核制度,空氣品質將全面納入我國地方領導幹部考核。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將背負增長與環保的“雙壓力”。

  新動力在於轉型

  隨著“世界工廠”遭遇成本上升,中國經濟新動力從哪來?從數據和專家分析來看,儘管經濟增長放緩,但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並不乏潛力——經濟增長的動力能否持續,答案在於轉型或不轉型。

  增長結構的調整已勢在必行。分行業統計,上半年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增速分別為3.9%和7.4%,第三産業以同比增長8.0%,成為驅動經濟的“新引擎”。其中,批發及零售業等消費行業一枝獨秀,凸顯了消費結構的調整潛力。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袁鋼明認為,事實上一些微調措施,例如貨幣定向投放、採取定向降準、支援中小微企業,以及鼓勵消費等措施,已使經濟出現“幾個比較好的變化”。

  而融資結構的調整更加迫近。隨著經濟進入調整期,長期投資驅動帶來的融資結構的不平衡日漸凸顯。統計數據顯示,在製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倍感“錢緊”“債貴”的背景下,上半年,金融業産值以9.7%的增速仍“一枝獨秀”。

  融資成本過高已是實體經濟的“最重”負擔之一。以上海地區為例,通過仲介融資的小企業和個人經營性最終利率動輒高於20%。“一直以來,中國企業製造産品能力比較強,真正的弱項在於融資。一邊是銀行有錢不放心項目,一邊是企業有市場沒錢,真正缺乏的是投資商。”中國交通建設集團財務總監傅俊元説。

  穩增長更重保質

  從6月初中央部分省市經濟工作座談會以來,多個省市已專門出臺了穩增長措施。截至7月29日,全國29個省市已曬出上半年經濟成績單。隨著“穩增長”效益凸顯,有22個省市GDP同比增速已高於全國水準。

  袁鋼明認為,經濟發展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震動性變化已逐步平緩,更要為經濟發展的良性迴圈打下基礎。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旨在著力解決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的“新金十條”,已著力於破解小微企業的資金饑渴症。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隨著經濟短期下行風險緩解,下半年大規模的總量寬鬆政策難以出現。事實上,結構化定向寬鬆,精細化的財稅等政策,均有望成為調控的新常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