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外都市圈是如何建起來的

  • 發佈時間:2014-08-14 05:39: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歷經長期發展變遷,國外都市圈建設已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多成為本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活躍、最富有競爭力的地區。我國當前正處於城鎮化建設關鍵時期,學習借鑒這些都市圈建立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紐約都市圈:整合發展勝於單飛

  本報駐紐約記者 張 偉

  紐約大都市圈是以紐約為核心的美國東北特大城市群(Northeast megalopolis),也被稱為“波士頓-華盛頓走廊”,或者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是美國城市化最徹底的區域,也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特大都市圈。研究城市集群的專家學者們認為,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積極倡導和緊密合作,形成了區域發展的協調機制,在紐約大都市圈的區域規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美國地圖上看,紐約大都市圈實際上是一條狹長城市帶:從美國東北部的緬因州,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弗吉尼亞州,跨越10個州,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4大城市群,以及巴爾的摩等40個10萬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構成長約965公里、寬度48公里至160公里的帶狀大都市帶,總面積約13.8萬平方公里,佔美國面積的1.5%,人口約6500萬,佔美國總人口的20%,城市化水準達到90%以上。紐約大都市圈的製造業産值佔全美的30%以上,被視為美國經濟的中心地帶。

  紐約大都市圈是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的。1950年以後,科技迅猛發展,交通和通訊發生革命,城市的産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隨著美國經濟由工業化走向後工業化,城市開始沿交通軸線向郊區擴展,各大城市都市區空間範圍擴大,波士頓、紐約、費城和華盛頓4大都市群橫向蔓延,相互連接,製造業帶、交通帶、城市帶融為一體,形成了多核心的城市群體系。

  作為全球經濟與金融中心,紐約都市圈在這一區域佔據核心地位,在商業和金融方面發揮巨大影響力。紐約是一座世界城市,直接影響著全球的經濟、金融、媒體、政治、教育、娛樂與時尚界。2013年,紐約GDP與每人平均GDP均為世界城市排名第一。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73家企業的總部設在紐約。

  在紐約的區域規劃中,保持世界一流城市地位且不斷提升,始終是重中之重。1996年,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帶的規劃,確立了紐約大都市圈的全新理念。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擴大地區競爭力的視野。紐約意識到與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共同繁榮的重要性,確立了再中心化的思路。這次規劃的結果是,區域經濟得以整體、協調發展,中心城市以其科技、資本和産業優勢,在産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先導和創新作用。中心城市的實力得到增強,而周圍地區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紐約與其他3大都市圈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和産業鏈形成,成為紐約大都市圈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紐約大都市圈産業結構調整的整體效應,表現為都市圈內已經形成較為合理的産業結構和區域分工格局,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市以其科技、資本和産業的優勢,在産業結構調整中起著先導的創新作用,通過合理的産業結構調整,既成功地增強了中心城市的實力和地位,也使周圍地區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其他3大城市群也各具特色,與紐約在城市功能上相輔相成。波士頓集中了高科技、金融、教育、醫療服務、建築和運輸服務業,是世界著名的電子、生物、宇航和國防企業中心。費城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結構比較多樣化,費城港是美國最繁忙的港口之一,集裝箱容量在北美各大港口中位居第二,港口發展帶動了費城整個交通運輸業的擴展,使費城成為紐約都市圈的交通樞紐。華盛頓市作為全美政治中心和大國首都,在國際經濟中有著重要影響,全球性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銀行和美洲發展銀行等,總部均位於華盛頓。

  交通網路發展,是紐約大都市圈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紐約大都市圈大力發展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尤其是軌道交通體系,極大地促進了都市圈內産業結構、空間結構的佈局,對於大都市圈內各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城市與郊區緊密聯繫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與此同時,紐約大都市圈高效率的海陸空一體化的運輸網路,對紐約大都市圈與外部區域經濟利益的共用也至關重要。

  南韓首都圈:

  “多核連接”緩解城市資源緊張

  本報駐首爾記者 楊 明

  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南韓首都首爾經歷了衝刺式的城市化進程,人口和産業資源快速集中。為加強對首爾及周邊地區的合理規劃,促進城市均衡發展,南韓政府于1982年頒布了《首都圈整備規劃法》,並幾經修訂,雖然目前許多城市發展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但已收到初步成效。

  過度集中帶來發展負擔

  南韓首都圈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人口與産業的過度集中。根據南韓2010年底的人口統計數據,首都圈人口總數達到2485.7萬人,相較全國人口5051.6萬,佔比高達49.2%。從經濟和社會服務角度來看,首都圈擁有南韓經濟總量的2/3,國稅收入的3/4,有95%的南韓大企業總部和71%的南韓風投企業都設在這裡。

  人口和産業集中帶來了很多負面問題,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無序開發。以1996年至1999年期間為例,在南韓土地用途變更案件中,首都圈變更面積比重佔全國的30%以上。這種土地用途的改變,導致城市用地無秩序的蔓延和擴張,造成了基礎設施不足、公共設施用地被佔、自然景觀被破壞、優質農田被侵佔、生活環境受污染等負面影響,進而帶來市民生活品質及生活舒適度的下降,以及城市管理成本的提高。

  “單核”空間向“多核”結構轉化

  2005年底,南韓政府出臺了《第三次首都圈整備規劃(2006-2020)》。該規劃將首都圈分為3種類型區域:密度限制圈、成長管理圈和自然保護圈。密度限制圈主要涉及首爾全市,通過強制性措施限制首爾市人口過密。對工廠、大學等人口集中誘發設施的新、擴建進行總量控制,對一定規模以上的大型建築物徵收擁塞費。

  該規劃明確了南韓首都圈由原來以首爾為中心的“單核結構”空間構造向“多核連接型”空間構造轉化的總體思路。另外規劃還劃分了10個地區圈和業務與城市型産業帶(首爾及周邊)、國際物流與尖端産業帶(水原、仁川)、南北互通與尖端産業帶(京畿道北部)、田園度假帶(京畿道東部)、海上物流與複合産業帶(京畿道南部)等5個産業帶,負擔首都圈的不同功能,使不同地區利用其自身資源和環境優勢,實現最大限度的發展。

  初見成效 任重道遠

  從南韓政府制定《首都圈整備規劃法》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2年時間,通過幾屆政府的共同努力,首都圈規劃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人口向首爾過度集中的趨勢,現已出現逆轉。根據南韓統計廳數據,首爾市已經成為南韓城市中人口凈流出最多的城市,達到10.4萬人。首爾人口的主要流向是京畿道的各個新興衛星城。這些城市的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以相對低廉的房價和便利的交通吸引首爾市民入住。高陽、城南等城市就是這樣逐步發展起來的。今年7月,高陽市成為首都圈衛星城市中第一個、也是南韓城市中第十個人口突破100萬的大城市,而京畿道的城南市和龍仁市也有望在今年人口突破100萬。整體來看,從2007年開始,首都圈人口每年的增長量就降到了10萬以下,2011年更是出現了8450人的凈流出。

  産業與服務的集中趨勢減退。根據南韓京畿開發研究院數據,首都圈地區生産總值佔南韓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在1990年為47.5%,到2010年僅小幅增加到47.8%,此後開始下行,到2012年末下滑到47.1%。而在首都圈內産業園區面積佔全國産業園區比重方面,同樣出現下降趨勢,已從1990年的26.5%降至2010年的19.5%。在高等教育方面,首都圈大學數量在全國佔比則由1990年的37.9%下降到2010年的34.5%,在校大學生數量比重也由40%降至38.5%。

  啟用新的行政首都。為分攤首爾作為首都的行政職能,分散相應人口,南韓新建世宗市作為新的行政中心。專家認為,世宗市的啟用是中央和地方均衡發展的象徵,將有利帶動周邊落後地區的經濟。雖然由於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原因,目前絕大多數公務員仍選擇每天花四五個小時往返于首爾和世宗之間,但隨著世宗市在教育和其他生活條件方面的不斷改善,在分流首爾人口和産業方面會起到積極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