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微信十條”劃清底線是為了走得更遠
- 發佈時間:2014-08-12 13:56:00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近日發佈了《即時通信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對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務和使用行為進行了規範,對通過即時通信工具從事公眾資訊服務活動提出了明確管理要求,網友稱其為“微信十條”。(據《人民日報》)
微信、易信、來往等即時通信服務,給公眾帶來了極大的溝通便利,也釋放出充足的話語表達空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發佈和接收資訊。尤其是大量公眾賬號的普及,實現了點對點的精準推送,大大提高了資訊傳播效率。但由於資訊生産和傳播的門檻較低,大量涌現的公眾賬號猶如一把“雙刃劍”——是資訊傳播的“利器”,也是滋生謠言的“溫床”;帶來豐富多元的資訊,也使資訊氾濫、失控;讓表達更自由個性,也大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一定程度上,及時通信工具成為謠言的集散地,危害正常的網路傳播秩序和公共利益。今年上半年,騰訊安全中心舉報平臺就收到約6000萬條舉報消息,有超過3500萬用戶主動舉報惡意賬號,經審核有365萬個惡意賬號被凍結。除了謠言、虛假資訊,最讓公眾詬病的是,很多公眾賬號成為一些人謀取私利的工具,並催生了一條利益鏈——這些賬號通過發佈一些博人眼球、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或所謂的“真相”、“內幕”,甚至通過炒作來賺取人氣,待擁有了足夠的粉絲,就開始推送各種廣告,以撈取利潤。經濟利益驅動是很多公眾賬號踩破底線、“野蠻生長”的重要誘因。但泥沙俱下的結果,讓人對這個平臺産生質疑,這對平臺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公眾賬號具有公共屬性,公眾影響力和公共價值巨大,其發展必須要兼顧社會責任。比如,有些公眾賬號類似微網志上的“大V”,過去是權責不一致。他們的影響力很大,但往往因為監管缺失造成責任意識不足。“微信十條”給“指尖上的表達”劃清了邊界,給那些製造虛假資訊,企圖達到造謠、欺騙、炒作等目的的人戴上了“緊箍咒”。它有效地規範了資訊發佈的尺度和範圍,讓更多公共空間的資訊傳播者、觀點表達者,有了明確的底線思維和嚴格的邊界意識、責任意識。可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至少不能脫離社會底線,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通過有效規範資訊發佈的尺度和範圍,給公眾營造一個安全、清新、文明的網路新空間。
劃清底線,是為了走得更遠。公眾賬號不是自家的客廳,所發佈的資訊不能違背社會底線應成為共識。對及時通訊市場亂象加以管理,既有利於企業的成長,更有利於即時通訊市場的健康發展。“微信十條”當成為及時通信市場發展的基石。只有遵循這條底線,為公共利益也為自己負責,即時通信服務的明天才值得期待。(作者係評論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