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大”向“強”的鏗鏘足音

  • 發佈時間:2014-08-09 03:31:2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大”向“強”的鏗鏘足音

  ——四川省創新機制發展現代農業紀實

  本報記者 李永生 黃朝武 阮蓓

  藍天白雲下,群山連綿起伏,果樹漫山遍野,枝頭開滿“白花”“黃花”,一眼望不到邊……這“花”非花,是石榴、芒果的套袋,一株挂滿幾十個,膨大的果實快要把紙袋“撐冒”。盛夏時節,穿行于川西會理、鹽邊、米易的盤山公路,你一定會震撼:成千上萬畝滿山連片,中國石榴之鄉、世界最晚熟芒果基地,名不虛傳。

  奔走在四川大地,像這樣壯觀的場景並不稀罕:成都的十個10萬畝糧經産業高産高效示範基地、蒼溪連片發展的20萬畝紅心獼猴桃基地、西充的萬畝有機供港蔬菜基地……四川現代農業規模由小變大、步伐由慢變快、品質愈來愈好,充盈著9000多萬人口的“米袋子”、“菜籃子”和農民的“錢袋子”。

  7月中旬,記者深入廣元、南充、德陽、涼山、攀枝花和成都等地,切身感受其創新機制發展現代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聆聽四川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奮進的鏗鏘足音。

  揚長避短、主動求變,創新政府引導機制,以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區為引領,巧打“組合拳”,為跨入農業強省行列夯實地基

  作為我國重要糧食主産區和農村改革先行區,四川農業承載著艱巨的使命,既要為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又要為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做表率。

  是堅守大而不強的傳統農業,還是揚長避短、突破轉型?四川省委、省政府主動求變,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大手筆勾勒現代農業宏偉藍圖,創新機制加快發展,為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2009年,四川省政府《關於加快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建設的意見》提出,建設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主導産業集中發展區,每兩年認定、授牌一批産業基地強縣,並作為省級現代農業試點縣,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特色農産品生産和供給基地。

  號角一經吹響,“組合拳”輪番上演:促進蔬菜茶葉産業發展,加快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推進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一系列高“含金量”的重大舉措,從機制創新、資金政策、組織保障等方面,指導推動農業産業成片規劃、連片提升、集中發展。

  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變得更為清晰: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産業、科技創新、社會化服務、産業化經營、農産品品質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到2015年,糧食面積穩定在1億畝以上,馬鈴薯、茶葉、柑橘、中藥材等八大産業整體實力進入全國三強,優勢農産品標準化生産覆蓋率達100%。擇優建成一批現代農業産業強縣,建成3個省級區域性整體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基本跨入全國農業強省行列。

  目標既定,推進加速。省政府每年召開一次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會議,建立以省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涉農相關廳局為成員單位的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聯繫會議制度,研究對策措施,破解發展難題。從2009年起,省財政設立現代農業産業基地建設專項,每年投入約7000萬元支援重點縣建設。

  2013年起,省財政又設立糧經複合産業基地建設專項,每年投入8000萬元,支援40個基地縣建設。通過省級投入杠桿作用,帶動各地整合優化農技推廣、農業綜合開發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吸納社會資本,支援基地建設和産業發展。

  同時,“個性化”的金融扶持政策也在全省各地試點,主要支援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探索建立農民合作社發展共同基金、融資擔保平臺,建立保險公司與涉農金融機構政策互補、風險共擔機制。針對各類經營主體對科技服務的迫切需求,精心組織“萬名農業科技人員進萬村入萬家”活動,試行科技成果股份化,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村創新創業,以點帶面推進90多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

  “省農業廳、財政廳、發改委聯合製定現代農業重點縣考核辦法,定期對60個現代農業産業基地縣進行督查。”四川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説,為實現現代農業重點突破,省農業廳抓住基地建設,規模經營,品種、産業和品質結構調整,市場開拓以及品牌打造等關鍵環節,大力推動各地實施現代農業千億示範工程,建設1000個萬畝億元現代農業産業示範區,實現農業新增産值1000億元目標。省農業廳每年舉辦各類推介會20多個,促進一三産業深度融合,開發農業旅遊資源,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産品變禮品”,“以支柱産業為基礎,以創意農業為手段,以農耕文化為靈魂,不斷延長産業鏈,提升附加值。”

  上下聯動,合力推進,各記其功。勇於創新的四川人搶抓機遇、自我加壓,以成都市、南充市、攀枝花市、廣安市廣安區、瀘州市江陽區、眉山市東坡區、廣元市蒼溪縣等7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為引領,現代農業建設由點到面有序鋪開。各市(州)、縣(市、區)按照農業部和全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市場需求,科學編制區域規劃,不斷創新建設機制、投入機制、管理機制,你追我趕,比品質、比投入、比效益。

  成都市5年來共投入13.4億元打造“菜籃子”工程,建成35萬畝常年基本菜地和90萬畝輪作蔬菜基地,與其他市(州)合作建立20萬畝蔬菜基地,彌補季節性蔬菜品種短缺。全市規劃在3年內全面推進特色優勢産業升級,在二三圈層區(市)縣,通過對現有特色産業基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升級,建成10個産業佈局合理、組織方式先進、資源利用高效、供給保障安全、綜合效益顯著、集中連片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的糧經産業高産高效示範基地。

  廣元市創新土地集中流轉和農民主體機制,推進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讓農民參與園區建設、分享建設成果。政府和企業(業主)共同出資建立産業發展風險調節基金,不斷擴大特色産業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促進了規模經營。通過採取“多園一業、塊狀覆蓋”的模式,使現代農業園區連片推進。

  蒼溪縣結合丘陵區實際,探索農業特色産業園、新型農村社區、鄉村生態景區、農村改革實驗區“四位一體”模式,推進産村一體化發展。該縣創新建立“1+4”(財政項目+業主、農戶、社會、金融)農業融資體系,確保每年現代農業發展項目投入2億元以上,農民投入2億元以上,社會投入1.5億元以上。

  南充市、縣(區)兩級把産業基地建設納入政府目標考核,把任務分解量化落實到各産業、部門、鄉鎮,簽訂責任書。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農民産業園,通過“兩統兩返”機制密切利益聯結,帶動和引導農民進入現代園區發展特色産業20多萬畝。

  米易縣整合涉農項目資金,著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高效節水灌溉、田型調整、高標準農田、農業標準化科技示範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利用獨有的光熱優勢,實行標準化設施栽培,推行稻菜輪作、立體套作等高效種植模式,實現了特色蔬菜“春提前、秋延後”,錯季上市效益明顯,農民平均畝收入超過2萬元。

  短短幾年,四川現代農業建設成績斐然:

  建成萬畝億元示範區80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7個、國家級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9個,新建和改造提升“千斤糧萬元錢”、“噸糧五千元”糧經複合産業基地340萬畝,2013年糧食和蔬菜總産分別位居全國第六、第三。

  特色産業實現集聚發展,基本形成了以彭州為核心的川西600萬畝稻菜輪作産業帶;以雅安、樂山、宜賓等為核心的川西300萬畝名優綠茶産業帶;以成都、廣元、綿陽、德陽為重點的100萬畝優質獼猴桃産業帶;以安岳等為核心的川中100萬畝檸檬産業集中發展區。

  水果、中藥材、食用菌、蠶桑等一大批優勢特色産業進入全國前列,以茶葉、泡菜、中藥材為重點的産業化經營快速發展。全省累計認證或登記“三品一標”産品3390個,居西部第一、全國第八。

  推介和打造出“四川泡菜”、“大涼山”、“廣元七絕”等一批區域和企業品牌,“川”字號農産品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大大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推動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加,連續躍上三個臺階,2013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7895元。

  審視四川農業轉型的軌跡,從傳統到現代,從單一到多元,從一枝獨放到百花爭春,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産業、大市場、大品牌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生機無限的現代農業迅速崛起,成為四川一張靚麗的“新名片”。

  有活力才有動力,創新生産經營機制,重組優化要素配置,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有事幹、有錢賺”,共用發展成果

  在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的四川省現代糧食産業示範基地,已進入抽穗揚花期的水稻齊刷刷一片,長勢喜人。“基地核心區面積4萬畝,輻射帶動6萬畝,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廣漢市農業局總農藝師王少華説,近3年各級財政已投入了10億元,“水稻畝産650公斤,小麥畝産450公斤,比一般田塊高出一大截。”

  廣漢是四川平原區種植業的典型代表,探索糧食規模化生産時間長,多年來土地流轉、種植大戶數量均居全省前茅。2011年起,在現代糧食産業核心區內,他們鼓勵支援農村土地流轉,對轉出農戶每畝獎勵50元,對不同規模經營的業主每畝獎勵100~300元,新型職業農民、規模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大量涌現,目前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佔近14%。“從效益看,大部分種糧大戶均為稻麥兩季模式,刨去成本畝均收益937元,扣除550元土地流轉費,規模種糧畝純收入為387元,加上政府補貼,效益比較明顯。”王少華説。

  “我們有機械160台套,服務面積4萬多畝。四川收完了就出去收。”廣漢惠民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廖新華告訴記者,“現在種田比過去輕鬆很多,600畝地10個人就夠了。”35歲的金穗豐家庭農場主楊萍,高中畢業後回鄉種田,去年在德陽市第一個成立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從拖拉機到收割機她都能開,今年還準備參加中國農機手大賽。種田能手楊萍也有“發展的煩惱”:稻穀沒場地晾曬,機器烘乾電費承受不住;農忙請人不能買意外險;貸款利息還是高。

  發展現代農業關鍵在人。出去的不願回鄉,留下的又不安心,將來誰來種地?瞅準這一現實問題,四川省把培育多元經營主體作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一項根本舉措。在登記、財政、稅收、金融、項目、用地、培訓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扶持農民合作社發展,鼓勵引導工商資本“下鄉”,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成都市率先在全國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鼓勵聘用職業經理人開展專業化規模經營。建立家庭農場扶持專項資金,採取直接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援家庭農場發展。對糧食直補政策實行增量改革,重點向從事糧油生産經營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傾斜,按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大幅度提高糧食直補金額,支援經營者提高規模效益。

  南充市將“富民”作為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採取招引和培育農業龍頭、引導和培育農民合作社、創建農民産業園等措施,注重利益聯結,引導農民入園,帶動近5萬農戶進入園區發展産業20萬畝。2013年示範區核心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1萬元,高出全市平均水準17%。

  截至2013年底,四川省培育種糧大戶1.2萬戶、家庭農場6267家、農民合作社3.5萬個、龍頭企業8500多家,其中農民合作社已覆蓋56%的行政村,帶動43%以上的農民增收致富。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之間,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成為四川創新農業生産機制的又一大亮點。

  閬中市通過“龍頭企業+業主大戶+合作社”模式,加速蔬菜、生薑、中藥材等特色産業發展,2013年蔬菜、中藥材綜合産值達到24.7億元,帶動基地農民每人平均增收1500元以上。記者看到,裕華有機葡萄園集種植、養殖和加工於一體,兼具農業觀光、採摘、體驗和科研功能,成為休閒農業的好去處。東興鎮東嶽壩村支部書記、康資源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馮元碧説,通過“支部+合作社+大戶+農民”模式,社員每人平均年收入從過去的4000元增加到8000元,既解決了村民就業增收,又保障了蔬菜供應。

  “我們以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重點,不斷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閬中市農牧業局局長周靖入説,通過創新帶動、運作、投入等機制,整合社會資源,目前已培育30畝以上糧油大戶335戶,特色産業專業大戶或家庭農場513戶,標準化農民合作社22個,全市特色農業産業發展逐步由點狀、線狀向塊狀聚集。

  經營模式的創新,讓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品質和品牌的統一,提升了現代農業發展品質。

  西充縣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和農民主體三方互動,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整合生産要素資源,突出迴圈經濟模式,促進農業高端發展,打造出“中國西部有機食品第一縣”,目前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30萬畝,形成糧油、果蔬、畜禽、桑蠶四大特色産業,農業規模化經營水準達50%。西充縣副縣長何德清説,全縣創新種植業“兩統兩返”(土地統一流轉、企業統租建園,農民返包創業、企業二次返利)、養殖業“五方聯動”模式(企業出資建設、政府項目補助、農民參與經營、銀行信貸支援、合作社搭建平臺),帶動4.5萬戶農民參與有機産業發展,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百科有機種養殖公司推行“兩統兩返”模式,在萬畝有機供港農業産業園內帶動6個合作社、25戶業主大戶、130戶農戶發展有機食品,戶均年收入達到3.5萬元以上。

  廣元市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出“有規劃引領,有投入保障,有産業支撐,有科技含量,有龍頭帶動,有經濟效益”的“六有”要求,形成了“實用性、示範性、可學性、高效益”和“一個園區就是一個産業基地、一個園區就是一個億元企業、一個園區就是一個觀光景區、一個園區就是一個農村社區”的特色。到2013年底,該市已建成的61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年産值近64億元,所覆蓋農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比非園區農民高出2000多元。

  廣元市農業局副局長何治説,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起到了整合資源、整合資金、整合科技和促進基地建設、機制創新、轉變方式、農民增收的作用,將成為全市現代農業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長期抓手。

  蒼溪縣立足丘陵地區實際,按照兩個“四位一體”的發展路徑,建設適度規模經營、供給保障安全、綜合效益高效的現代農業示範區。“一是農業特色産業園、新型農村社區、鄉村生態景區、農村改革實驗區‘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二是統籌規劃、資金整合、社會服務、安全生産‘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推進機制。”蒼溪縣委書記何海生説,以“一園三區”、産村一體化建設模式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四川現代農業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四川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組建各類綜合性社會化服務公司,推廣開展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託管等社會化服務,滿足了現代農業生産的需求。

  收割麥類60元/畝,收割水稻75元/畝,水稻田大馬力拖拉機機耕65元/畝……在崇州市榿泉鎮蜀農昊服務超市,記者看到,農機服務、植保、農業勞務、田間運輸、專業育秧、糧食代烘代貯等各類農業服務項目一應俱全、明碼標價。

  像這樣的“超市”在崇州有10個。他們針對“地碎、人少、錢散、缺服務”等問題,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核心,組建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隊,對糧食生産開展“一對一”技術指導;依託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組建農業服務超市,搭建農業生産全過程服務平臺,推動稻—麥—油生産全程機械化,解決了“誰來服務”問題。

  貸款難是現代農業發展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各地大膽探索,創新金融服務農業的有效形式。

  崇州市實行農村産權抵押融資,開展合作社資金互助試點,目前土地股份合作社資金互助總額達3332萬元,糧食生産政策性保險參保率100%。

  蒼溪縣益民農村資金互助社是四川省首家新型社區性銀行業機構,由岳東鎮文坪村等10個村的群眾按照“自願入股、民主管理、服務社員、共謀利益”的原則組建。理事長金繼貴説,目前互助社股金超過2000萬元,資金封閉運作,“資金互助社不但解決了農業生産缺乏資金週轉的大難題,村民還可以拿到股金分紅,深受農民和業主歡迎。”

  目前,蒼溪縣已成立7個資金互助合作社,各類金融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貸款14.6億元,年均農業訂單質押貸款達2.5億元,他們探索的“四保+分紅”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用了發展成果。

  “四保即保農地租金、保財政投建基礎設施利息、保産品訂單收購以及農作物保險,分紅即實現規模經營業主給租賃土地農戶和土地入股農戶的二次返利分紅。”蒼溪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主任賈習平告訴記者,目前,全縣訂單農業已達20萬畝,示範區農産品基本形成了訂單生産、訂單銷售。全縣農業保險已達50萬畝,並已形成了“政策性保險+新型經營主體參與保險”,建立農産品風險補助基金的“1+2”農業風險防範體系。“按照一個園區就是一個億元企業、一個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增收1萬元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示範區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將達到2萬元;生態小康農居與公共服務面達到75%以上,水電、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率達90%以上。”賈習平説。

  借勢農業資訊化,創新産品銷售機制,線上線下結合,産銷無縫對接,優質農産品管得好、賣得出、價格高

  “酒香”如何飄出“深巷子”?四川全力推進農産品供需雙方、産銷雙方、農企雙方無縫對接,解決了生産者、經營者、消費者資訊不對稱和農産品“買難”“賣難”問題。

  農産品電子商務方興未艾,各方普遍看好,一些商業物流網站紛紛介入。面對機遇,四川順勢借力,為農業生産經營者建立宣傳推廣行銷平臺,在網際網路上開展産銷對接、生産指導、市場預警、電子商務和期貨交易,促進線上線下互動對接。

  “春天種什麼對,秋天賣什麼才貴。”成都市建立的“新農通”、“菜易通”、“菜宅送”等資訊化服務平臺,幫助農民實現了這一願望。這些平臺通過對全市蔬菜種植分佈、産量情況、上市情況等進行監測和預警,引導蔬菜種植戶調整蔬菜種植品種和生産量。平臺為全市種植5畝以上蔬菜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統一建立專業資料庫,涵蓋蔬菜品種、生産地點、種植時間、上市時間、上市量、有無訂單、聯繫人、聯繫方式等資訊,並在主要蔬菜生産區域佈局40個蔬菜離地價格採集點,重點針對25個蔬菜大宗品種每日報送離地價格。

  這,僅僅是開始。成都市推進農業資訊化的雄心令人振奮:到2017年,農業物聯網全面覆蓋規模化高端設施農業生産基地;建立起覆蓋全市優勢特色産業的農産品網路行銷服務體系,本地農産品網上交易量比例達到25%以上。

  攀枝花具有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和南亞熱帶幹熱河谷氣候特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緯度最高、成熟期最晚的優質芒果産地,産品品質優、上市晚、效益好,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6萬畝。

  鹽邊縣發展優質晚熟芒果12萬畝,成為農民致富的“金果果”。來到桐子林鎮金河優質晚熟芒果基地,“攀枝花芒果農超對接基地”的牌子十分醒目。基地面積1萬畝,與大超市、大客戶有長期合作關係。銳華公司銷售部負責人説,公司6個基地年産芒果兩三千噸,去年又與廣州一家公司合作,不到一個月就賣完了。基地輻射帶動1.5萬戶、6萬多農民實現就業增收。

  “現在,消費者可以網購這裡的優質芒果啦。”剛剛大學畢業的李蘇航、和傅譯等6個年輕人懷揣對農業的熱愛,投入500萬元,在米易縣開始了農産品電商創業路。他們聯合米易縣金碩香芒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搭建物聯網,讓消費者通過高清攝像頭,遠端親近芒果園。

  農産品電商平臺走進百姓生活,前景讓人期待。目前,四川著力打造的川酒商城、四川造、天虎雲商等平臺已經上線。今年,“天府網交會·惠民惠企網購活動”線上線下交易額達65.6億元。3月啟動的“四川全企入網”工程已吸引多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入駐,為他們提供從産品展示、行銷、訂購到支付、物流、配送和售後等所有服務。

  線上産銷對接,線下訂單生産。西昌現代花卉産業園區佔地2萬畝,目前1000畝核心示範區已經建成。園區全部建成後,集生産、科研、旅遊于一體,年銷售收入超3億元,可解決3000~5000名農民就業。

  走進西昌鮮綠種業公司的花卉大棚,滿眼都是鳳梨、蕙蘭、紅掌等。“通過訂單生産,公司的鮮切花佔據廣州、成都等大城市70%的市場份額,佔國內市場的15%。”公司總經理助理江文全説,目前生産的花卉品種有100多個,剛引進的高端品種——巨蘭,春節前後1株最高可賣到1400元。“為了娃兒上學,從山裏來這兒打工,每月能掙2000多塊錢,比山上種苞谷強多了。”在鮮綠公司務工的彝族婦女蔣仕芝説。

  會理縣種植石榴30多萬畝,涉及14個鄉鎮,年産量34萬噸,産值13億多元,面積、産量和産值位居陜西、新疆等全國八大主産區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石榴之鄉”。

  “政府對産業發展要引導、指導,而不能主導。”會理縣農業局副局長張華榮説,今後石榴産業將在30萬畝控制規模基礎上,通過增加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品質,強化市場行銷,發展初深加工,帶動農民增收。

  眼下,距離石榴集中上市還有個把月,但鹿廠鎮銅礦村萬畝石榴基地裏,早有商販前來與農戶洽談,往年的批發價每斤2至2.4元,訂單很搶手,根本不愁賣。銅礦村過去土地貧瘠、生態惡化,“狼與人爭水喝”。如今,這裡生態優美、石榴飄香,農民的日子滋潤得很。

  愛民鄉大發村村支書、金輝石榴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文學説,合作社成立3年來,社員從86戶發展到246戶,鄰縣的農民都加入進來了。“社員平均每戶十幾二十畝,按畝産3000斤、1斤2元算,閉著眼睛1年掙10多萬元。”他家種了180畝,“套袋時最多1天雇了90多個人,工錢1天80元,1包煙,還管吃,300多斤的豬都吃了3頭!”

  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市對接等是促進基地和合作社産品與市場銜接的另一個重要渠道。

  2008年開張的成都益民菜市,通過引進基地或企業、經銷大戶入駐直供直銷,建立起生産對接零售最短距離的合作,一改往日農貿市場攤位售貨方式為超市規模化經營模式,省卻了繁冗的中間物流環節,為市民提供高性價比的産品,讓“菜園子”接近“菜籃子”。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益民菜市的所有蔬菜、肉品的售價均低於市價10%~15%,農民、市民、企業實現“三方共贏”。通過市場化手段,資訊流、資金流、産品流順暢貫通,實現了農産品工業化銷售。

  為最大程度化解農業生産中的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四川各地積極探索建設綜合性管理監測服務平臺,對農産品品質安全、科技應用、價格波動等情況及時監測,幫助生産者管理決策和應急處置。

  成都市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農産品品質安全可追溯體系,在全國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價格指數,提前預警施策。蒼溪縣完善農産品生産技術規程,縣上建檢測中心、鄉鎮建檢測站、村社建檢測點,確保農産品品質安全。崇州市建立“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臺,通過網路、手機、二維碼對10萬畝糧經産業示範基地內的豬禽、糧油、蔬菜等進行監測和追溯,有效監管農産品品質安全。

  翻山越嶺,馳騁平原,登高望遠,稻綠果紅,農民耕作的身影點綴其間,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畫。行走四川,現代組織方式已讓田園山川換“新顏”,創新機制已讓發展活力迸發,現代農業更加美好的明天就在腳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