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公眾賬號就應有“公眾”意識

  • 發佈時間:2014-08-08 02:31:00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視點

  公眾賬號帶有公共屬性,它不是自家客廳,可隨心所欲,而是茶館或廣場,每次發言都可能被擴散、放大。

  近年來,微信、易信、來往、米聊、陌陌等即時通信服務蓬勃發展,各家運營平臺在激烈競爭中,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便利的溝通工具,也讓民眾的知情權得到更充分的滿足。尤其是各平臺上大量公眾賬號的涌現,極大降低了資訊生産和傳播的門檻。不過,萬舸爭流中也有泥沙俱下的個別現象,需要規範。

  一些公眾賬號發佈不良資訊、侵權內容或謠言,給訂閱者造成困擾的同時,客觀上也影響了民眾對公眾賬號這一新生事物的正面印象。在這一背景下,《即時通信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也有網友稱其為“微信十條”)的制定和公佈可謂及時和必要。

  “微信十條”重申了“七條底線”,包括遵守法律法規、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利益、公民合法權益、公共秩序、社會道德風尚和資訊真實性。公共空間的所有發言者本就應有明確的底線思維和嚴格的邊界意識。然而,由於公眾賬號依託于新興的個人通訊工具,有些經營者對其定位的認識還很模糊,並未清醒認識到其公共屬性和媒體屬性,所以會發一些逞一時之快、圖一時之利的資訊。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是某平臺的廣告語,其實,後面還應接上:再小的品牌,也要有自己的操守。發表真實理性的聲音,拒絕謠言、誹謗,既是公民的基本責任,也是對“粉絲”負責,如此,才能有長遠發展。

  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媒體概念正在拓展,因而,進入媒體的門檻也在降低。毋庸諱言,依託于即時聊天工具的公眾號,也是一種新形態的媒體。眼下,在幾百萬的公號裏,大量的公眾號是由非媒體人士和機構所運營,很多運營者甚至沒有基本的媒體意識,也缺乏基本的資訊核實能力,以及內容把關程式。而媒體意識説到底就是對公眾知情權的責任意識。

  眾所週知,沒有規則的“野蠻生長”也能枝葉繁茂,但代價往往是一些人的權益被侵犯。比如,許多公眾賬號肆意轉載他人作品,實為剽竊,早在業界就廣遭詬病;一些公眾號缺乏把關環節,而發佈或轉載一些虛假資訊等,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公眾號置身於制度規範之下,才有未來。公眾賬號既名“公眾”,就應有公共意識,為公共利益負責,它不是自家客廳,可隨心所欲,而是茶館甚或廣場,每次發言都有可能被擴散、放大。每個經營者、運營者都應有這個基本概念。

  □喻辛(媒體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