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西部亟待跳出“因災返貧”惡性迴圈

  • 發佈時間:2014-08-06 15:36:3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雲南魯甸8月6日電(記者王健 張祎 侯文坤)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讓雲南魯甸縣近600人生命終結。而對於數量更多的倖免于難者,擺在他們眼前的境況一樣揪心:因為災難,原本就貧困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很多家庭已經一籌莫展。

  52歲的龍泉村村民馮忠祿是4個孩子的父親,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剛剛採摘山花椒回到自家半山腰的土坯房中休息的女兒馮芳,因為房屋在地震中轟塌,轉眼就相隔兩世。

  “她還是個大學生,剛剛21歲。”馮忠祿流著眼淚説。

  失去心愛的女兒還不是馮忠祿的全部痛苦。地震給這個家庭造成的經濟創傷,會讓倖存下來的人生活更加艱難:原本,這個貧困地區的家庭靠著近幾年當地政府推廣山花椒,生活略有改善。然而,地震不僅毀了馮家的房子,也讓他兩個即將上大學的兒子的學費沒了著落——這筆學費是他養的6頭豬,結果地震中有4頭被砸死,另外兩頭不知去向。

  魯甸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近60%的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為4300元人民幣,每日生活費不足1美元。

  魯甸縣副縣長袁江説,當地經濟基礎差、居民教育程度低、産業發展落後。最近四五年,縣政府利用當地的山地資源,推廣核桃、花椒和蘋果的種植。“農民這幾年增收還是有希望的,但是重災區財産損失嚴重,短期內因災返貧的情況肯定很多。”

  魯甸縣因災返貧的窘境,是中國西部很多地區面臨的共同難題。而廣大的西部農村是中國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和難點。

  這些地區地殼活動強烈、地形複雜、暴雨集中,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多發地區。

  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一地區人口眾多,不少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經濟欠發達,承受和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相對較差,連續的自然災害又加劇了當地經濟的落後,容易出現“因災返貧”的惡性迴圈。

  雲南大學社會學學者張美川説:“重大自然災害不僅使個人生命財産遭受損失,造成返貧或加劇個體貧困,還會破壞公共設施、經濟基礎設施,從而造成當地經濟根基的損失,讓扶貧的投入和扶貧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並正在進行轉型升級。其中,西部地區的扶貧工作已持續多年,是中國扶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對於中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然而,自然災害多發和貧困交錯的現實狀況,讓中國西部的發展屢屢受阻。

  張美川説,中國地震多發地區可以借鑒日本,在災難教育、抗震房屋建設、應急機制等方面進行更多前瞻性工作和建立常態化制度。

  “在扶貧中一下子把防震減災做到位也不現實,但有必要加強這方面考慮,讓防災救災走在前面,成為貧困地區扶貧的組成部分,這樣也能更好地保障扶貧資金投入的持續效果。”張美川説。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蔣洪認為,要減小西部地區突發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各級政府應該加強公共財政後備資金的準備,並且進一步完善財政救助機制,從而在災害發生後有效保障災民的基本生活、支援災區重建。

  “對於基本性保障以外的部分,應該通過發展商業性保險來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蔣洪説。他認為,政府應加強對地震多發地區房屋建設標準的監管,對房屋的抗震能力做出統一規定,從而提高基礎設施的抗震水準。”

  根據中國的防震減災規劃,2020年前後全國縣級以上城市應能夠抗擊6級左右地震。

  “但在雲南,尤其是偏遠的州市,基礎設施尤其是民房基本是不抗震的。”雲南省地震局地震防禦處處長張俊偉説,在雲南農村,自建民房的抗震能力現在還是在引導、鼓勵階段,今後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參與采寫:李萌 龐明廣 吉哲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