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勿再“謠言傷農”

  • 發佈時間:2014-08-05 03:32:1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郭少雅

  微信朋友圈裏,一則“豬肉大面積出現鉤蟲”的消息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網路傳播者稱“各位親朋好友注意了,現在四川豬肉已大面積出現鉤蟲,此蟲是寄生蟲的一種,水煮不爛,油炸不熟,高溫殺不死。”

  言之鑿鑿之下,這樣的一則消息被冠以不同的事發地,河北保定也被謠言波及。雖然各地政府部門都在取證核實後,及時對這一謠言進行了辟謠,網路傳播的力量還是讓這則謠言最終演變成了“豬肉‘大面積’出現鉤蟲”。

  日日都要端上餐桌的豬肉出了事,擔心的是市民,保定市民李女士看到此消息後專門對自己剛剛從菜市場買回的豬肉反覆查看,最後從肉層裏扒出一條肉筋來和網上的“鉤蟲”圖反覆對比——畢竟是要入口的東西,消費者的擔心並不為過。

  更憂心的是養殖戶,從飼料搭配到疾病防疫,辛辛苦苦養了大半年的豬出欄了,市場價格持續低迷不説,又被壓上了“莫須有”的罪名。當個養殖戶,除了要操心養殖風險,市場供需,現在怎麼連網路傳播也不讓人省心呢?

  “傳言傷農”之事,從不稀有。2011年夏季,海南、四川因受膨大劑謠言影響致數萬畝優質西瓜滯銷;2012年7月,江西宜春等地出現葡萄致癌謠言,導致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人民幣。2013年底,“牛奶致癌——奶牛靠打激素産奶”的不實消息讓剛剛走出寒冬的奶業面臨新的信任危機。

  對食品安全的關注,讓消費者在看到這些資訊時往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然而,一條隨隨便便就可以被大量轉發的不實資訊,在短時間內給農業某一産業造成重創,也充分説明我們的傳播導向出了偏差。農業是一個週期長、見效慢的行業,農業生産者是一群掌握較少話語權的群體,給不同群體搭建平等的發聲平臺,是媒體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

  同時,權威部門面對輿論危機,及時發聲,是制止謠言的最有效的途徑。對不切實際的謠言進行專業的知識普及,再有“噱頭”的謠言也會在邏輯嚴密的辟謠前不攻自破。建立社會安全體系的追責機制和資訊發佈機制,掌握資訊發佈的主動權,是農業相關部門應當學會的新技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