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5年締造超50位“明星股東” 追星,浪潮成中國特色
- 發佈時間:2014-08-04 09:05:46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A股市場再次掀起了一股“追星浪潮”。
隨著影視公司扎堆上市,眾多“明星股東”登上資本舞臺。“明星股東”的存在,讓影視公司更容易受到投資者的認可;市場的認可,則讓“明星股東”們獲得了暴富機會。
資本市場“追星”的背後,數以千億的資金正向影視行業湧來,而這些“明星股東”們,真的能成為上市影視公司持續盈利的保證嗎?
5年前的一張照片,或許將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經典一幕——著名導演馮小剛和華誼兄弟執行總裁王中磊肩並肩站在一起,面對著顯示屏上節節高升的股價,笑得合不攏嘴。
那是2009年10月30日,深圳創業板舉行開市儀式,華誼兄弟作為首批上市的28家創業板企業之一,當天漲幅達147.8%,“明星股東”馮小剛晉陞為億萬富豪。
5年以來,國內多家影視公司登陸A股市場,今年更是出現了影視公司扎堆上市的“壯觀景象”。
在這場娛樂與資本的狂歡中,超過50位明星成為上市公司或是擬上市公司的股東。
“明星股東”的現象背後,是影視行業的群雄逐鹿的格局,以及粗放的經營現狀。
□新京報記者鄭道森 北京報道
?明星受益“造富機器”
中國的“明星股東”現象始於華誼兄弟,這家公司曾在人才流失的問題上吃過虧。
2005年,原華誼經紀公司總裁王京華曾帶領陳道明、夏雨、胡軍、劉嘉玲等大批藝人離開華誼兄弟,當時媒體報道曾經誇張地稱此為“地震”。
2009年10月30日,華誼兄弟作為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一登陸資本市場,公司股東不僅包括王中軍王中磊,還有馮小剛、張紀中、黃曉明、李冰冰等十多位導演和明星。
不久之後的一個頒獎禮上馮小剛説:“我會在這個公司幹到底,我會跟著王中軍幹到底。”他還不忘推銷華誼兄弟的股票:“如果在座的有華誼兄弟的股民,我告訴你們華誼兄弟的股票可是很值錢的,絕對有投資的價值。”
兩年後的2011年,光線傳媒上市,作為一家以電視節目製作起家的媒體公司,光線旗下主持人謝楠、柳岩、大左(人稱“光線三寶”),以及常索妮、達娃卓瑪都獲得了公司股權。
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是中國娛樂業的兩家龍頭企業,在他們的示範作用下,“明星股東”幾乎成了影視類上市公司的“標配”。
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5年來,A股上市的影視公司已締造了至少50名“明星股東”,他們包括馮小剛、陳凱歌這樣的名導演,鄒靜之、于正等“金牌編劇”,人數最多的要數演員們,這裡既有唐國強、王姬等“老戲骨”,也有孫儷、趙薇、范冰冰、吳秀波等當紅明星,還有李易峰、賈乃亮等新生代藝人。明星們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的收益,多的達到上億元,少的也有上百萬元。
新京報記者梳理了2009年以來明星股東持股成本,發現這些股東入股價格大多非常低廉,某種程度上有著股權激勵的性質。
僅以孫儷為例,她曾是海潤影視的股東,海潤影視借殼上市之後,她將持有申科股份701.62萬股,按照申科股份上週四的收盤價,孫儷的持股市值將達1.7億元,相比之下,她在2012年的入股成本僅為914.40萬元。
“明星股東”成“中國特色”
在高額的片酬之外,明星們同時在資本市場的“造富機器”上賺取豐厚收益,這樣的現象或許是“中國特色”。
影視投資人曹海濤告訴新京報,在香港影視行業,明星就像是公司的賺錢工具,成本被控制得非常合理。一部電視劇中演員成本不可能像大陸這樣,達到一部戲的近50%,甚至更多。對於他們來説,成為公司的股東,這樣的可能性更是少之又少。
在美國,好萊塢六大片商幾乎壟斷了主流影片市場,這些公司都有悠久的歷史,明星們想要成為迪士尼、華納兄弟、派拉蒙這些公司的股東幾乎是難上加難。
對於中國而言,影視行業是一塊新興的市場,僅僅在浙江橫店,就有大大小小的上百家影視公司,其中15家公司已先後通過並購、借殼、IPO等方式與資本市場“親密接觸”。在這些公司中,不乏“明星股東”身影。
“如果中國只有幾家大的集團公司做影視,明星的片酬就會立刻被控制住,更是很難出現明星股東的現象。”曹海濤説:“但目前的情況是,煤老闆、地産商、懷有影視情結的企業家、想要轉型的創業者都紛紛涉足,蜂擁而來的資本抬高了明星的身價,也讓明星日益成為公司的稀缺資源。
上海一家券商的文化産業分析師告訴新京報,影視公司最核心的資産是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有很多明星、導演作為公司股東,作為券商,會覺得公司在人才儲備方面比較有優勢,無形中會提高對公司的估值。
“你跟券商講哪個公司,或許券商都不知道,但你説這是趙薇入股的公司,大家就知道了。”一位影視行業投資人説:“這其實也是一種粉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