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減排有反彈 變廢為寶靠創新
- 發佈時間:2014-08-04 06:00:0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世界風箏之都山東省濰坊市,在防治大氣污染方面尤其用功,努力讓風箏飛在藍天白雲間。今年上半年,濰坊市“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85天,比去年同期改善10天,現狀和改善幅度均列全省第6。
根據山東省環保廳日前發佈的今年第二季度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情況,第二季度,山東省12市因環境空氣品質同比改善獲得省級財政給予的生態補償資金。其中,濰坊獲得補償資金190萬元。據了解,濰坊市第一季度也曾獲443萬元生態補償金。
然而,執法檢查組近日在濰坊市進行執法檢查時發現,濰坊市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存在反彈現象,污染企業偷排偷放、建築垃圾亂堆亂倒的現象時有發生,對環境違法行為的司法打擊力度還不強。
據了解,濰坊市目前已完成治理項目322個,先後對147家異味企業實施了限期治理、停産治理,累計關停重污染企業516家。
“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工程,改變了過去傳統垃圾處理模式,每項工藝流程都可以産生效益,整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處理過程,而是一個資源全部利用的過程。”山東省濰坊金絲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國田指著車間里正在轉動的淘洗設備,胸有成竹地説。
透過金絲達公司垃圾處理車間厚厚的玻璃墻,只見混雜成堆的生活垃圾被一支大型機械手從儲料池取出,放入布料器均勻規整後,再經過破碎、剝離、淘洗和分選等工藝流程,就被分門別類地從沙石、塑膠、金屬等5個出口運走,“變身”為可再利用的生産材料。
“這些材料做成的産品能用嗎?符合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的標準嗎?”執法檢查組成員、全國人大代表蔡素玉指著擺放在展廳裏的井蓋等産品問道。
“沒問題。目前市場銷路還不錯。自動分選出的輕質物如塑膠、化纖、橡膠等可以用於製作再生塑膠製品和木塑産品,這廣泛應用於通訊、電力、供排水、園林綠化等市政工程。”劉國田回答。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垃圾圍城”、“垃圾圍村”的現象並不少見。對於生活垃圾的處理,各地大多采取填埋和焚燒等傳統方式。這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垃圾問題,反而會給土地和大氣造成二次污染。
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規定,在人口集中地區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膠、皮革、垃圾以及其他産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研發高效的垃圾處理技術,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正成為生活垃圾處理的一個趨勢。
雖然年銷售收入逾37億元,但作為全國再生纖維素膜、特種涂布紙行業的龍頭企業,恒聯集團在轉型升級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大治污減排資金投入。企業投資3.1億元建成了鹼回收、污水處理、靜電除塵及脫硫脫硝、工藝廢氣(異味)治理、固廢綜合利用等一系列治污減排項目。
“一般而言,企業在生産過程中産生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鍋爐煙氣、生産工藝廢氣、廠內揚塵等。”恒聯集團總裁助理徐洪祥説,治污減排項目實現了污染物全面達標排放和廢物資源化利用,這不但為防治大氣污染作貢獻,還為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