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基因測序“叫停”“重啟”為哪般?

  • 發佈時間:2014-08-02 04:06:4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圖①:“實驗員正利用基因測序儀器MiSeq進行微生物樣本測序。

  圖②:諾禾致源生物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從國外引進的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器HiSeq Xten,將進一步加速癌症和遺傳疾病研究。

  圖③:未來,基因測序有望成為常規檢測。

  本報記者 沈慧攝

  近日基因測序再度出現變數。6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批准了華大基因的兩款基因測序儀和兩款檢測試劑盒註冊。這也是繼今年2月國家衛計委、國家食藥監局聯合叫停所有基因測序臨床應用後,官方首次正式批准註冊二代基因測序診斷産品,意味著基因測序臨床應用重新啟動。

  據悉,這次獲批的産品可通過對孕周12周以上的高危孕婦外周血血漿中的游離DNA片段進行基因測序,篩查出新生兒是否存在唐氏綜合徵等先天性基因缺陷風險。曾經遭受冷遇的基因測序為何能夠“解禁”?到底何為基因測序?它又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圍繞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

  叫停原因:規範市場

  對於基因測序的“叫停—重啟”,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郭安源認為,這是國家規範市場的行為。

  謹慎源於風險。衛計委、國家食藥監局此前發佈聯合通知指出,基因測序相關産品和技術“涉及倫理、隱私和人類遺傳資源保護、生物安全以及醫療機構開展基因診斷服務技術管理、價格、品質監管等一系列問題”。

  事實的確如此。以基因測序涉及的倫理隱私問題為例,“假若檢測基因時發現,兩個陌生人原來竟是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關係,是否該告知?假如新生兒測出帶有致病基因,家長如何處理?所以不能隨便什麼機構都可以開展”,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所長于軍坦陳。

  不僅如此,混亂的基因檢測市場也著實讓人擔憂。于軍告訴記者,在叫停前,國內一些體檢機構所謂的“全基因檢測”,往往要價高至七八萬甚至幾十萬,但實質卻是基因晶片技術。“基因晶片雖然可以檢測大量基因,但假陽性率高,準確性不足”,于軍表示。

  這一説法也得到諾禾致源生物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宗文的認可。“基因測序市場魚龍混雜,不少體檢機構推出的名目繁多的‘基因體檢’往往缺乏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倫理性驗證。”李宗文説,其使用的測序儀及相關診斷試劑和軟體,很多並未經過醫療器械的註冊審批。而按照規定,目前國內使用的基因檢測儀器、診斷試劑等産品,需經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審批註冊,並經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准技術準入方可應用。

  “叫停是為規範‘搶跑者’的不合規行為,並規範使用基因測序方法對遺傳性疾病進行研究。如今,華大基因已通過國家食藥總局相關醫療器械及産品註冊的審查,這也意味著國內整個行業的放開。”李宗文強調。

  在李宗文看來,這种先叫停再重啟的現象在醫療領域較為普遍,與10年前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應用於醫療檢測時所面臨的處境極其相似。當時PCR技術在國外應用非常成熟,國內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做該技術的臨床應用,但國內沒有任何相關條例和規範。國家因此叫停PCR技術的臨床應用,經過叫停、重啟、行業試點、納入規範等環節後開放第一批註冊,再開放第二批註冊,以此形成一個較為規範的市場格局。

  “基因測序是一個有巨大潛力的新技術,但由於國家層面缺乏相應的法規和政策,其發展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經歷叫停之後的5個月,國家對市場進行規範再重啟,這是意料之中的行為”。郭安源表示。

  臨床應用: 五大領域

  不可否認,目前基因測序的臨床應用仍存在諸多問題。但在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看來,其發展前景依舊十分樂觀,“等監管手段和監控體系跟上去後,基因測序會進一步開放,不會因噎廢食”。

  看好基因測序這一市場的不只是陳薇。就在我國將基因測序“封凍”兩個月後,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儀器製造商Illumina的高層就來到中國,並高調表示“十分看好中國基因測序市場”。

  信心源自基因測序技術的廣泛應用。基因測序,又稱DNA測序,是一種破解基因密碼(鹼基序列)的技術。按照郭安源的解釋,即“了解一個人遺傳背景的技術,分析個體遺傳自上輩人、又將傳遞給下輩人的基因資訊與他人有何不同”。

  “基因上的差異構成了人體生理情況的差異,基因測序通過解碼生命這本天書,有助於人類生老病死規律的揭秘和人類患病基因的掌握,對人類疾病的預防和診斷起到輔助性的作用。”郭安源表示。

  記者了解到,相比此前盲目“叫價”的亂象,今後基因測序價格或將維持在3500元上下。同時,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測序成本的大幅降低,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將不再神秘,其臨床應用領域將逐步拓展到生育健康、腫瘤個體化診斷和治療、遺傳病、傳染病、移植分型等五大領域。

  比如,通過基因測序可確認腫瘤患者患病的基因,或受檢者是否攜帶腫瘤易感基因。“這是個性化診療的第一步。”李宗文介紹,若被查出患上某種疾病的風險較大,可進行預防或提前干預;還可為治療癌症提供更精準的方案,以前癌症通常是“千人一療法,萬人一種藥”,其實每個人基因各異,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和耐受程度不同,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告訴醫生某種藥物可以用,但劑量要較常規減半或增加。

  再比如,目前我國基因測序技術應用最成熟的無創産前篩查,通過對孕婦外周血血漿進行檢測,可判斷胎兒患唐氏綜合徵的風險,與傳統的羊水穿刺産檢法相比,診斷準確度高、流産風險低。

  但生育健康是目前基因測序應用較為廣泛的領域。研究表明,健康人群中平均每人攜帶隱性基因突變2.8個,遺傳病佔嬰兒死亡原因的20%左右。“隱性遺傳病攜帶者基因篩查是預防缺陷寶寶出生的關鍵,該篩查不僅市場廣闊,且社會效益巨大。”李宗文透露,除了篩查隱性遺傳攜帶者,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已成為發現致病基因、探究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的重要工具。

  未來目標: 常規檢測

  儘管基因測序前景可期,但怎樣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推動其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還面臨重重困難。

  如何保證基因測序涉及的隱私便是障礙之一。郭安源表示,基因測序涉及很多個人隱私,如果有關個人基因缺陷的資訊被保險公司或者僱主掌握,可能會對個人産生不利影響。在李宗文看來,技術更新週期短、風險高和高成本瓶頸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基因測序産業的發展。“3個月甚至更短的技術更新週期,讓企業要花較高的費用購買儀器,這阻礙了技術的快速普及。”

  陳薇則擔心,基因檢測可能會降低被檢測者的生活幸福度。她説,基因測序可以判斷出被檢測者患上某種疾病的可能性,但這種疾病易感性只是一個概率,並不意味絕對會患某種疾病。“如果一個嬰兒被檢測出有患上糖尿病的高風險,他的一生可能在飲食或其他生活習慣上都要受到限制,可能會對其成長甚至心理都造成不良影響,影響其生活品質。”陳薇表示。

  此外,技術也是基因測序發展之路上的屏障。眾所週知,人類基因組有30億個鹼基對,用基因測序儀器得到的數據是4種鹼基的排列,數據異常龐大。“個體全基因組測序會産生100G數據,從中解析出的有臨床意義的數據,光靠人力解讀是不現實的。”郭安源認為,如何發展高通量的數據分析軟體、解決生物資訊行業的人才稀缺問題,是應對基因測序海量數據的關鍵所在。

  對此,于軍亦有同感。他告訴記者基因測序所生成的原始數據必須通過專業人員進行分析和解讀,利用電腦科學和資訊技術揭示大量而複雜的生物數據所特有的規律,對於整個基因測序行業尤為重要。然而,現今的生物資訊分析涉及的數據存儲、解讀及共用是整個基因測序行業面臨的最大難題。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基因測序正引發新一輪投資熱潮。近日專業資訊提供商湯森路透在其《2025年世界十大創新預測》報告中指出,屆時“嬰兒出生時進行DNA檢測將成為常規檢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