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熱起來的“冷鏈”有點難

  • 發佈時間:2014-08-02 03:31: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冷鏈物流一直被稱為該領域的“珠穆朗瑪峰”。由於生鮮食品、肉製品、水果等農産品從保存到運送,對溫度、濕度都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常規的倉儲物流無法支援生鮮農産品,這也讓其成為最後沒被“啃下”的硬骨頭。”

  本報記者 劉艷濤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提供這樣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我國果蔬冷鏈流通率僅為10%左右,造成果蔬損穆矢嘰30%。如果將果蔬損耗率降低到5%,每年可減損1000多億元,或者可節省1億畝耕地,提供1.8億人一年的口糧。

  不僅如此,冷鏈物流還是確保農産品消費安全和體驗的重要環節。生鮮農産品要求全程運輸、交接和儲存始終在冷鏈環境下,才能保證安全、新鮮度以及營養度。專家指出,控制易腐食品安全就要控制微生物生長速度,關鍵是控制溫度,溫度每升高6℃,細菌生長速度就會翻一倍,産品貨架期縮短一半。

  日前,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組織的“百家媒體看冷鏈”活動,讓記者接觸諸多農産品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問題。

  冷鏈硬骨頭有待被“啃下”

  以前談農産品或食品安全,要麼強調生産環節,要麼聚焦終端零售,物流安全一直被忽略。物流對於食品安全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運輸和配送環節,車輛具不具備合格的衛生和溫度環境;在倉儲環節,農産品或食品運到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接收和儲存是不是在合格的衛生和溫度環境下完成,是不是有合適的資訊化追溯手段。而冷鏈物流一直被稱為該領域的“珠穆朗瑪峰”。由於生鮮食品、肉製品、水果等農産品從保存到運送,對溫度、濕度都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常規的倉儲物流無法支援生鮮農産品,這也讓其成為最後沒被“啃下”的硬骨頭。

  當前受到農産品集中上市後保鮮儲運能力弱的制約,“賣難”和價格季節性波動問題突出,農民增産不增收。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分析認為,如果産地有完善的産地預冷、冷庫以及加工設施,就可以有效延長産品貨架週期,拓展農産品銷售區域,增加農産品的附加值,並且達到錯季銷售的效果,最終實現農民增收。比如,胡蘿蔔産後短期內如果不能賣掉就會品質下降,種植者在沒有冷庫的情況下往往著急出售,這時收購商就會壓價,而有了冷庫和冷鏈加工中心之後,原本1400元/噸的胡蘿蔔,錯過收購旺季後可以賣到2000元/噸,甚至更高。

  從出口來看,我國生鮮農産品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但由於冷鏈發展滯後,蔬菜、水果出口量僅佔總産量的1-2%,其中80%是初級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發達國家不斷提高進口農産品準入標準,相關品質、技術和綠色壁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産品品牌打造和出口的重要障礙。加快發展農産品冷鏈物流,有助於提高出口農産品品質,突破貿易壁壘,增強國際競爭力。

  這些年出現的“豆你玩”、“蒜你狠”等現象,一方面是流通環節過多,但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冷鏈物流體系缺失。由於冷鏈體系不完善,大部分農産品無法做到錯季銷售,而且農産品損耗嚴重。由於冷鏈基礎設施落後,很多農産品在沒有成熟的情況下被採摘,通過常溫運輸到消費地,這也是造成農産品品質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央高度重視冷鏈物流産業發展。早在2009年,國務院關於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裏面,把冷鏈物流擺在突出的位置,專門提出要編制一個冷鏈物流的專項規劃。2010年國家發改委發佈《農産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農業部等部委從不同的角度來補貼農産品物流項目。今年6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到2020年物流發展的目標和任務,部署的12大工程中,第一大工程就是冷鏈物流。我國冷鏈物流進入快速發展期,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首先,冷鏈基礎設備、設施落後,而且功能失衡。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冷藏保溫車輛約有7萬輛,而美國擁有20多萬輛;冷庫總量為2673萬噸,每人平均冷庫容量不足20kg,美國是中國的5倍。冷庫結構也不盡合理,導致功能失衡,比如肉類冷庫多果蔬類冷庫少,冷凍庫多保鮮庫少,城市冷庫多農村冷庫少,經營性冷庫多加工類冷庫少,土建式冷庫多裝配式冷庫少,東部冷庫多中西部冷庫少等現象明顯。

  其次,冷鏈標準缺乏監管,企業執行力度差。據統計,我國冷鏈相關標準已經超過200項,但所有這些標準都是推薦性標準。很多行業組織和企業都在呼籲有相關政府部門要拿標準來監管行業。很多發達國家的冷鏈物流已經上升到法規層面。例如歐洲很多國家採用的《易腐食物國際運輸及其特種運輸設備協議認證》(簡稱ATP),其中對冷鏈運輸和冷鏈設備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一旦企業觸碰規定,將面臨法律制裁。

  第三,冷鏈理念薄弱,易腐食品安全意識不強。這既體現在政府層面,也體現在消費者層面。我國政府部門往往相對重視食品生産環節,而缺乏對於冷鏈環節的監管和追溯。而在美國農業總投入僅有30%用於生産,70%則用於産後的保鮮、運輸和監管。對於我國消費者而言,雖然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費佔比已經超過30%,但大部分人還認識不到溫度變化對於食品安全的影響,認識不到冷鏈的價值。

  降低冷鏈成本提升客戶體驗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農産品冷鏈物流的市場潛力會逐漸顯現。很多社會資本已經紛紛佈局冷鏈物流,但冷鏈高成本始終是企業頭疼的問題。順豐優選是物流行業的領頭羊,公司總裁崔曉琦告訴記者,他們非常看好巨大的冷鏈市場,但冷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導致很多生鮮電商不賺錢。

  快行線食品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培軍分析認為,其實無論是冷鏈宅配,還是冷鏈城配,成本高無外乎有這樣幾個因素:一是單量和單量的區域分佈,沒有量什麼都談不上。第二是冷鏈中技術設備成本。第三是信譽成本,由於環節跟環節之間缺乏信任,人和人之間缺乏信任,使得交接流程越來越複雜,成本也越來越高。

  很多業內人士用五個字形容冷鏈物流現狀,即散、小、弱、亂、差。目前,從事冷鏈物流的企業非常多,但都不大,競爭力差。冷鏈企業可分成倉儲型、運輸型、市場型、流通型等很多類,但是每一類都缺少龍頭企業。業內普遍認為,增加集約化程度是降低物流成本非常重要的因素。

  崔忠付認為,要加大共同配送。一個企業增加量不容易,但是可以通過提升企業和企業之間共同配送,降低運輸和配送的成本。另外,冷鏈本身可以減少農産品損耗,從宏觀上來看,也能夠降低成本。

  冷鏈行業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同樣非常關鍵。比如,貨品交接和溫度標準化、貨品標準化,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銷售成本,也可以大量降低損耗。實踐中,從生産到倉儲,再到物流環節,需要花很多成本在包裝和保溫上,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運輸環節有很多不規範行為。如果每個環節都能達到標準,就可以把一部分成本解決掉。

  近年來,冷鏈宅配一直是生鮮電商的痛。崔曉琦告訴記者,為了達到比較極致的客戶體驗,必須做好冷鏈的倉儲、運輸以及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在配送環節,順豐優選用保溫箱、冰板、冰袋、乾冰等等,成本很高。他説,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期待將來把採購成本降下來,再通過冷鏈運輸技術的提升,來降低整個物流成本。

  冷鏈宅配對客戶體驗非常重要,也是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以順豐優選為例,目前全國只有在北京、嘉興和廣州有三個建有冷庫,他們是按照24小時的時效來做冷鏈宅配,只開通了11個城市。崔曉琦認為,開通一個城市就要把客戶體驗做好,利用倉庫和幹線運輸的冷源保證産品品質。順豐優選將會跟很多線下合作,比如跟嘿客便利店的合作,把産品放到嘿客便利店的冰櫃裏面,實現最後一百米的配送。這些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成本,還能提升客戶體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