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讓“沉睡”的養老券醒過來

  • 發佈時間:2014-08-01 08:33:15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政府向社會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老人拿了服務券用來買米買面

  編者按日前,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的意見》,指導目錄涵蓋的服務事項達到267項。從中選取的居家養老服務等6項服務,於今年內開展首批試點。

  作為深化社會領域改革的重大措施, 政府購買服務是加快服務業發展、擴大服務業開放、引導有效需求的關鍵之舉,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事、政社分開的必然要求。之前,我省部分地方已經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過程中,有著怎樣的經驗教訓?下一步,試點政策該如何及時調整?

  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政府下功能表,六道頭盤菜怎麼吃?聚焦政府購買服務試點》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向社會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是成都市錦江區。記者日前在此採訪時發現,有些老人手中的養老服務券已經沉睡多日,甚至過期了。

  這是怎麼回事?

  □本報記者 陳岩 梁現瑞

  1

  沉睡

  64張失效養老券的背後

  對於健康老人,消費實物的意願遠遠大於消費服務

  7月30日,成都悶熱。位於市中心的錦江區和美之家老年活動中心,74歲的老人許志安正躺在藤椅上跟人聊天。10多年了,日子就這樣一天天不鹹不淡地重復著。得知記者來採訪,許志安一骨碌爬起來,回家取回了厚厚一沓2012年的“錦江區居家養老服務券”,清點一下,總共64張,420元。

  説起這些養老券的來歷,還得回到2011年。成都市錦江區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在居家養老方面啟動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探索,即用財政資金,向社會相應機構購買服務,提供給轄區內符合條件的老人。發放“居家養老服務券”,老人可以憑券到所住轄區的“錦江區居家養老助殘定點服務機構”購買家政、護理、物業維修、法律援助、心理疏導、醫療保健、就餐送餐等服務。最少40元/月,最多160元/月。錦江區符合條件的對象有4萬多人,僅此一項,區財政每年需要支付3000多萬元。首批定點服務機構有近200家。

  書院街社區就有3000多位老人符合條件。許志安是孤寡老人,按照規定,每月可以領到160元券,每半年發一次,他一年可以領到1920元的服務券。

  許志安説,他沒有退休金,每月只有400元的低保。得到這種券,他當時很高興。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他發現,除了每個月理次發,自己並不需要太多的服務,洗衣、做飯、清潔,這些自己都還可以做。至於護理,身體還可以,也不需要。時間久了,券就堆在家裏。只能當年使用,新年一到,這些券自然作廢了。

  記者在錦江區多個社區調查發現,許志安的情況不是個案。究其原因,對於健康的老年人,消費實物的意願遠遠大於消費服務。

  2

  探秘

  用出去的服務券去哪兒了

  “養老券”變成“糧油券”,老人們滿意了,政策目的卻落空

  “還有1000多元券哪去了呢?”記者問。許志安道出其中奧秘。原來,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看到老人們使用養老券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定點機構工作人員只好變通,買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允許用養老服務券購買,這樣,消費券用出去了。

  對於這樣的現象,錦江區老齡辦主任楊帆表示很無奈。養老券的本意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加工食品,比如包子、蛋糕,是允許用券購買的;但買米買油則不行。後者是保障而非福利範疇,不算養老服務,不合發這筆錢的政策本意。

  2013年開始,錦江區將“養老券”變為“養老卡”,實現了電子化,金額和使用範圍都沒變。但老人依然不願消費服務,還是習慣拿卡去買米買油。

  同一社區88歲的王君清則“轉了個彎”,她用卡買糧油回來給鄰居,做成飯菜再給她。很多老年人與她類似,並不購買服務,通過這種方式,手裏的券和卡上的錢沒剩下多少。

  “養老券”變成“糧油券”,老人們倒是滿意了。政府原本指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但願望落空了。

  3

  激活

  購買服務需要提高針對性

  老人並非沒有消費服務的需求。只有精準發力,才能點燃百億養老服務市場

  政府的惠民政策,為啥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西華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何東認為,根本原因是政策的針對性不夠。以成都市錦江區的案例來説,政策是普惠制的,但老人的實際條件卻千差萬別。制定政策,應該做好先期調研。他們在調研中就發現,老人們目前最大的需求是醫療,但很多地方的養老服務卻無法涵蓋這一項。

  內江已經開始轉變。今年7月,內江市市中區也有類似行動,但政策不是針對轄區內所有8萬名老人,而是只覆蓋行動困難的5900余人。“他們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是最強烈的。”市中區民政局副局長鄭平説。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院長助理、成都老齡事業發展中心主任隋國輝認為,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應該堅持普惠與特惠相結合。首先是針對有需求的困難老人,然後根據地方財力水準,可以對所有老人實施普惠性的居家養老服務。老百姓不買賬,是因為居家養老是我國從家庭式養老向社會化養老轉變中産生的新事物,很多老年人從未享受過類似服務,也就沒有消費意識,但不能説老年人沒有需求。

  西南財大天府學院在大量調研中發現,老年人需求最大的是基本物質生活、醫療服務和心理慰藉服務。後兩者就在居家養老服務的範疇,但這兩者專業化程度高,目前的養老服務機構難以勝任。

  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水準的升級,隋國輝相信,未來上述現象一定會改變。

  新聞背景

  今年初,我省出臺《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省力爭形成“9073”養老格局,其中的“90”,即90%的老年人通過自我照料和社會化服務實現居家養老。

  剛剛頒布的《關於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今年全省將選取居家養老服務開展首批試點。即財政出錢,向社會相應機構購買護理、清潔等服務內容,然後提供給符合條件的老人。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截至2011年11月1日零時,四川常住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880.8萬人,絕對值佔全國第二。假設一個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年消費1000元,那全省這一市場份額高達近100億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