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專家解讀權威人士談中國經濟:退一步是為進兩步

  • 發佈時間:2016-05-11 10:43:2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沈王一  責任編輯:張少雷

  昨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這是繼去年5月20日、今年1月4日後,權威人士就經濟發展問題第三次發聲。就此,記者採訪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敏。兩位學者認為,權威人士採訪中釋放了開局首季經濟信號,面對目前的經濟形勢要主動應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杠桿。

  “退一步”為了“進兩步”:

  經濟運作不可能是U型和V型,而是L型

  “我國經濟運作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對此,一定要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權威人士表示,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胡敏表示,雖然新常態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胡敏認為,儘管1到4月份經濟指標回升,但是正如權威人士所言“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李義平認為,現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只有調整好結構才能更好的發展。而結構調整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原因主要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政策“避免一驚一乍”:

  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

  近年來,對於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期不是很穩定,樂觀情緒與悲觀論調並存。人民日報記者向權威人士提問“應當如何引導好社會心理預期的情況?”。權威人士表示,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要善於進行政策溝通,加強前瞻性引導,提高透明度,説清政策目的和涵義,減少誤讀空間,及時糾偏,避免一驚一乍,不搞“半夜雞叫”。

  李義平談到,權威人士指出的“明確的政策信號是穩預期的關鍵”,是如何讓大家將發展信心轉化為發展動力。地方政府和企業要認清經濟發展的形勢,主動調研並調整發展思路。我們的目光不能停留在具體工作層面,還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深入原理層面進行思考和總結。胡敏認為,政策波動大就會影響下一步的預期,要加大宏觀調控政策力度穩增長,夯實基礎影響市場。

  三次強調“去杠桿”: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

  在文章中,權威人士三次提到了去杠桿的問題。“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權威人士強調,當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積極穩妥推進去杠桿。

  胡敏表示,負債率過高或者增速過快不僅推高全社會經濟負擔、經濟成本,更主要的是大大降低了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負利率過高迫使消費者會增加消費,減少儲蓄,使得實體經濟得不到增長。高的負利率水準勢必會迫使人們從銀行取出現金,加大倉儲成本,嚴重時甚至引起經濟安全的不穩定。雖然中國整體負債率不算高,但增速過快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絕不能因為負債率不高而對增速過快掉以輕心。要扭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嚴重失衡就必須通過去杠桿的手段來實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