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中國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

  • 發佈時間:2016-01-21 12:53:16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光明日報·名家·光明講壇】

  中國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

  -演講人:丁志傑 -演講地點: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演講時間:二○一五年十二月

  11年前也是這個時節,也是在這個報告廳,我作題為《新格局、新視角——中國對外金融政策與關係》的演講,內容就包括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十多年過去了,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得非常快。現在回頭看,很多發展變化是當年沒想到的,甚至是不敢想的。不僅是我沒有想到,很多人都沒有想到。

中國發展與人民幣國際化

  丁志傑經濟學博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校長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蘭州財經大學飛天學者,主要研究發展金融與國際金融。兼任中國金融學會、世界經濟學會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常務理事。

  2015年歲末,人民幣國際化喜訊連連。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12月中旬,非洲的辛巴威表示,在2016年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人民幣在其境內作為流通貨幣的使用。還有,中國財政部宣佈亞投行2016年1月16日正式開張。這一系列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事件,就像冬天裏的一把火,成為中國經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經濟崛起是不爭的事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就舉世矚目,綜合國力不斷提升。2014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達到10.38萬億美元,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GDP進入10萬億美元的國家。理解這個數字代表的經濟成就,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看。

  縱向看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1990年中國GDP是多少呢?4045億美元,居全球第十位,排在巴西之後。2014年中國GDP是1990年的25.66倍,相當於平均每年給世界經濟增加一個1990年的中國。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個湖南省,它不是經濟大省,更不是經濟強省。2014年中國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中,湖南省GDP排名第十,規模是多少呢?4414億美元,比1990年的中國還多了將近300億美元。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自信自豪。同樣2014年,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GDP超過1.1萬億美元,和2000年中國GDP規模相當。這就是變化,這就是成就。

  橫向看是中國經濟快速趕超。2006年中國GDP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終於實現了新中國締造者“超英趕美”夢想的一半。2007年中國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9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中國經濟在不斷地超越,而且這個超越是加速的。2006年中國超過英國,到了2010年中國就是英國GDP的兩倍多,用4年時間讓世界經濟版圖上“多”了一個大英帝國。2011年中國GDP是德國的兩倍多,也是用4年時間對世界第四實現翻番。2014年中國GDP是日本的兩倍,用5年時間對世界第三翻番。再看佔世界GDP份額,1990年中國的份額是1.78%,過去我們常自豪地説中國用世界七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中國人僅僅是活著。到了2014年,中國的份額升至13.4%。與1990年相比,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除了中國外,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份額都出現了明顯下降。這就是變化,格局性的變化。

  中國的經濟崛起還在路上,發展和趕超還是進行時。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一個特徵是經濟發展速度轉向中高速。怎麼理解中高速?和過去10%的年增速相比,現在是中速,但橫向和世界平均水準相比,依然是高速。新常態的另一個特徵是經濟發展水準要邁向中高端。因此,進入新常態後,中國的發展和趕超將更為穩健和堅實。

  2014年有一則很有爭議的新聞事件,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根據購買力平價來計算GDP,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4年美元兌人民幣購買力平價是3.517。據此計算的中國2014年GDP是18.09萬億美元,而美國是17.35萬億美元。世界都在議論中國超過美國,很多官方人士也感覺有忽悠的成分。

  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反映的是潛在國力,同樣的産出放到發達的美國就是18萬億而不是10萬億。如果中國的經濟發達程度趕上美國,那潛在的國力就會變成現實國力。從發展角度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具備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潛力。回頭看過去,過去30多年裏,中國通過正確的發展道路、戰略和制度選擇,實現了把很大一部分潛在GDP不斷地變成現實GDP。

  “十三五”是激動人心的決戰階段。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果按國際標準來衡量,就看中國能不能成為高收入國家。2010年中國每人平均GDP約4500美元,由低收入國家跨進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脫離了世界的最底層。“中等收入陷阱”是當下熱點話題,即一個國家到了中等收入階段後經濟停滯,不能夠跨進高收入國家的現象。中等收入的標準是每人平均GDP在4000到12000美元之間,其中4000到8000美元為中等收入,8000到12000美元是中高收入。2014年中國每人平均GDP約7600美元。儘管2015年人民幣匯率小幅貶值,但是每人平均GDP仍會超過8000美元。這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已經進入到中高收入國家行列。“十三五”期間,如果經濟增速達到6.5%多一點,且匯率能夠保持穩定,那麼到2020年或者2021年,每人平均GDP將達到1.2萬美元,即成為高收入國家。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堅實的經濟基礎。這就是大國崛起。

  崛起之路充滿著挑戰

  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就是不斷融入世界的過程。這是共識,所以一直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不動搖。改革開放就是摒棄閉關自守,走向開門搞建設,實行以出口和利用外資為主的對外開放政策,充分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勞動力豐富的要素稟賦優勢。一方面通過改革解放生産力,另一方面在開放過程中通過幹中學不斷提高生産力,從貿易小國發展成為貿易大國。

  貿易在中國經濟崛起和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1990年貨物出口額是411億美元,貨物進出口總額是752億美元。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出口大國。201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躍居世界第一。2014年貨物出口額達到2.24萬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是1990年的54倍,佔世界的份額達到11.12%。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規模上,還體現在中國與世界經貿往來的擴大,讓世界切切實實感受到中國的存在。

  中國在變,世界也在變,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全球化趨勢。全球化讓世界各國越來越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在貿易聯繫的基礎上,金融一體化迅猛發展,成為全球化的主導因素。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下,國際資本流動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重要力量,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甚至超過了貿易。對外資産總額/進出口總額這一指標反映了這一趨勢。考察世界整體,該指標從2004年的2.40升至2013年的2.97;其中發達國家從2004年的3.12升至2014年的4.14,發展中國家從2004年的0.36升至2013年的0.91。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影響世界和大國地位的重要因素。

  傳統對外開放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趨勢新變化,突出問題是對外開放效益低下。中國從2004年開始公佈國際投資頭寸表,即國家對外資産負債表。經常賬戶狀況是影響對外債權債務變化的主要因素。由於經常賬戶持續順差,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成為債權國,2004年對外凈資産2764億美元。從對外凈資産變化來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5—2008年,債權快速積累。對外凈資産增至14936億美元,增加了12172億美元,基本和同期經常賬戶順差11380億美元相當。

  2009年情況突然逆轉,對外債權積累出現停滯。2015年6月末對外凈資産是1.46萬億美元,比2008年末還少了300億。是不是中國沒有經常賬戶順差和貿易順差了呢?不是!實際上每年經常賬戶依然是順差,且持續在高位上。2009—2015年上半年,經常賬戶順差累計1.35萬億美元。按理來説對外凈債權應等額增加,但實際上沒有增加,反而還略有減少。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國際金融渠道出現了鉅額損失,吞噬掉了經常賬戶順差。順差“不翼而飛”很令人痛心。中國一直是凈債權國,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儲蓄給外國使用,叫國際儲蓄。2009年—2015年上半年,累計輸出儲蓄11.17萬億美元。如果你作為一個儲蓄者,期望獲得什麼樣的收益呢?我想一般人是不滿足於3%這樣的收益率的。然而,中國作為一個國際儲蓄者,這個期間國際投資收益出現了1.27萬億美元虧損。中國拿出11.17萬億美元儲蓄供外人使用,不僅沒有收到利息,反而還付出1.27萬億美元的保管費。貿易順差相當於毛收入,就是中國多賣了1.35萬億美元商品,然而另一邊的國際金融渠道賠了差不多同樣多的美元,這可是凈利潤的概念,所以中國這幾年非常不划算。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因為對外資産的收益率遠遠低於對外負債的成本。儘管中國對外資産很大,擁有凈資産,但是最終是虧損的,而且連年虧損。這是對外開放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還沒被充分認識到。

  為什麼對外開放效益越來越低?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是重要原因之一,即存在著“原罪”。中國在進行對外經濟交往時,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都要使用別人的貨幣,同時還要準備大量的國際流動性資産以備不時之需,所以外匯儲備一度接近4萬億美元,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鉅額外匯儲備過去被認為是綜合國力提高的象徵。然而,2014年李克強總理兩次説,鉅額外匯儲備已經成為中國的沉重負擔。為什麼是負擔?如前面講的,鉅額外匯儲備背後是鉅額的來自金融渠道的損失。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擺脫原罪,人民幣就必須要成為國際貨幣。

  做自己的國際銀行家

  真正的人民幣國際化,是在2008年以後。之前人民幣國際化一直處在自發萌芽狀態,主要是人民幣現鈔跨境流通。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讓世界變得漆黑一片。過去全世界到處都是美元,然而一夜之間都不見了,流動性枯竭,貿易的融資也中斷了。中國因為持有大量的美元,開始對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流動性支援。2008年12月,中韓兩國央行草簽了一份金額達18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雙邊本幣互換就是簽署雙方如果有一方在需要的情況下提出請求,它可以拿自己的貨幣或者資産換取對方的資産。之前,香港人認為港幣比人民幣好,南韓人也認為韓元比人民幣強。危機來了,給了中國這樣一個機會。雙邊本幣互換的雙方都可以主動提出動用,但實際上主要是中國為對方提供流動性支援,這體現了一種大國的責任。通過雙邊本幣互換,人民幣已經在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國際流動性支援。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官方把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放在2009年7月。因為在這個時間點,中國開始在上海等地試點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在對外貿易中鼓勵使用人民幣,後來推廣到全國和全球。隨後人民幣跨境使用從貿易拓展到投資,再到允許外國投資者持有中國的資産,包括外國央行持有人民幣資産作為外匯儲備。由於還存在資本管制,金融市場還不很成熟,中國支援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形成人民幣離岸市場,創造性地利用離岸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官方從來不提人民幣國際化,一直用人民幣跨境使用這個詞。直到201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首份《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首次正式公開使用人民幣國際化一詞。這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階段。

  過去6年多的時間裏,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對外貿易已有超過五分之一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與33個境外央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累計金額達3.3萬億元人民幣。以人民幣發行的國際債券超過5000億美元。外國人持有人民幣的資産,在境內已有4.4萬億元人民幣,在離岸市場上還有近2萬億元。人民幣也成為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2015年10月有38個國家報告其國際儲備中包括人民幣。人民幣的外匯交易也在迅速發展,在香港、倫敦都有活躍的交易。

  大家看到這些數字,有的很大,但也許難有直觀的感受。要知道,在2008年以前,這些數字大部分是近乎為零的,所以人民幣國際化是相當快速的。總的來看,人民幣已經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人民幣加入SDR進行評估時,已經認定人民幣是可自由使用的貨幣。這是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認可。

  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多大?大到什麼程度?2016年10月份生效的SDR貨幣籃子,將由包括人民幣在內的5種貨幣組成。過去是4種,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都是發達國家貨幣。人民幣成為SDR的籃子貨幣,是首次發展中國家貨幣以新加入的身份進入。人民幣在其中的權重是10.92%,居第三位,超過了日元和英鎊。SDR貨幣籃子的權重根據貿易和綜合金融兩個方面確定,各佔50%,貿易指標選擇的是五大經濟體的出口,綜合金融指標包括外匯儲備、國際銀行負債和國際債券餘額、外匯交易量,各佔三分之一。人民幣10.92%的權重中,來自貿易的貢獻超過10個百分點,來自綜合金融指標的貢獻不到1個百分點。放在五大貨幣中看,人民幣在代表性的三大國際金融交易中的比重不到五十分之一。人民幣國際化,自己跟自己縱向比,過去6年多有很大進展;如果與其他貨幣橫向比,差距還很大。這也表明,未來人民幣在金融領域的國際化有很大的空間。

  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情況很能説明問題。2013年人民幣在全球儲備貨幣中位居第七,佔比是0.7%;2014年還在第七位,但佔比已升至1.1%。人民幣在國際儲備中的佔比,與處於第六位的加元、第五位的澳元相差很小,與第四位的日元、第三位的英鎊差距也不是很大,英鎊的佔比剛超過4%。現在境外央行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是需要審批的,不僅進入需要審批,能投資多少都需要審批。很多境外央行都表示有強烈需求,其持有人民幣的意願遠未得到滿足,還有很大空間。如果放開的話,人民幣佔比會迅速上升,兩三年時間有可能超過4%,那樣人民幣就成為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

  展望一下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前景。先看五年。從可自由使用貨幣的三項金融指標看,五年後人民幣所佔的比重將全面超過日元和英鎊,即五年後SDR貨幣籃子評估時,人民幣權重中來自綜合金融指標的貢獻會超過日元和英鎊。因此,“十三五”期間人民幣成為第三大國際貨幣幾乎已成定局,但是人民幣還不是和美元、歐元並駕齊驅的三大貨幣,僅僅是排在第三而已,實際上還在第二梯隊,第一梯隊還是美元和歐元。

  再看遠些會怎麼樣?估計到2030年,國際貨幣會形成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穩定的貨幣三角。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種判斷,但是如果放到15年前會有人相信嗎?幾乎沒有人。2001年,德國著名的政治家、前總理施密特先生,就大膽預言30年以後世界只會剩下三種貨幣,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他不是説其他貨幣都消失,而是其他貨幣會成為這些貨幣的附屬,形成和這三種貨幣掛鉤的貨幣區。十多年前,幾乎沒人相信施密特先生的預言。今天來看,這個預言成真的可能性超過50%。

  有了自己的國際貨幣,就可以做自己的國際銀行家。中國過去一直是輸出儲蓄,僅僅是儲蓄而不是資本,華爾街把中國的儲蓄變成資本對外輸出,包括回輸到中國。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以後,中國就不僅僅輸出儲蓄,還可以直接輸出資本,直至輸出國際貨幣。中國不必非得依賴美元作為仲介,不必需要華爾街作為我們的國際銀行家,金融街就是中國的國際銀行家。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全球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過去20年,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國是現有秩序的維護者和促進者,也要做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十八屆五中全會還提出要作為全球公共産品的提供者。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和提供全球公共産品的重要載體。

  中國製造、中國因素、中國元素,大體可以概括不同階段中國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製造階段,中國靠貿易讓世界所認知,更多是適應、接受國際規則,在全球治理中處於被動角色。21世紀初進入中國因素階段。不僅僅在貿易,中國在其他領域也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逐步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現在正在轉向中國元素階段。中國元素是什麼?世界的進步是在不同文明碰撞融合過程中産生的,在未來全球治理中東方文明和中國文化不斷融入,是中國對全人類的貢獻。這就是中國元素。中國元素應該包括中國經驗、中國力量和中國文化三個方面,人民幣國際化主要體現前兩個方面。

  地平線不是平的,世界也是不公平的。美元霸權給美國帶來的巨大利益,是美國的核心國家利益。1989年美國成為債務國,到2013年共使用41萬億美元其他國家儲蓄。借用這麼多錢,應該付多少利息呢?數據顯示,美國不僅沒有付息,還獲得鉅額的國際投資收益,高達5萬億美元。1989年以來美國非利息經常賬戶逆差累計10.7萬億美元,即使美國欠債不用付息,那美國對外債務也會增加10萬億美元以上,但實際上只增加了5萬億美元左右。美國人在不斷借錢,不僅沒有付利息,本金也只需還一半。這些利益是來自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國際鑄幣稅,美國借此從全球攫取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不斷被剪羊毛。美國人免費使用的儲蓄以及獲得的鉅額鑄幣稅不是來自其他發達國家,因為其他發達國家的貨幣大多也是國際貨幣。誰需要美國提供國際貨幣呢?是那些貨幣不是國際貨幣、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通過對這些國家輸出國際貨幣徵收鑄幣稅。這也是二戰後世界發展問題令人失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公平的國際秩序能否改變?應該能。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發達國家不會主動去改變,發展中國家儘管還不能主導全球治理,但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世界。區域化、集團化是關鍵。發展中國家走南南合作的道路,大力發展相互間的經貿投資,繞開美元和華爾街,就可能不需要繳這個鑄幣稅。

  以金磚國家為例。2005—2013年,金磚五國作為整體對外輸出5萬多億美元儲蓄,國際投資收益是負的2萬多億。假設金磚國家通過貨幣金融投資合作實現投資收益由負轉為0,在這個時期還輸出這麼多儲蓄,那麼也能給金磚國家帶來2萬多億的凈利益。這就是區域化、集團化帶來的收益,對參與的各國都有好處。

  怎樣才能做到?一個重要基礎是在集團內部的發展中國家裏面要有自己的國際貨幣。人民幣正在成為國際貨幣,因此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中國的需要,更是發展中國家的需要,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解決全球發展問題的重要工具。

  沉寂多年的南南合作近年來重新煥發了活力。區域化、集團化正在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其中,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最為引人注目。在南南合作中,中國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對外提供資金、技術,世界發展會出現全新的局面。

  當然,過程是艱辛的,不可能一帆風順。2015年底美國國會才通過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方案,主要是增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份額。這個方案是2009年美國主動提出來的,因為美國政府希望發展中國家都參加到危機的救助中去,但是美國國會一直遲遲不表決,而且一拖就是五年。所幸終於有了結果,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已居第三位。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中國家區域化和集團化的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面臨各種各樣的阻力。要堅信,儘管世界秩序根本性改革很難,但是變革每天都在發生。

  經濟學研究需要植根實踐

  理論來源於實踐,經濟學也不例外。作為對實踐的總結、概括和抽象,經濟學理論都有其時代特徵和特定的國情背景。我們既要承認經濟學理論的一般性,也不能忽視其特殊性。從這個角度講,經濟學不是沒有國界的。只有植根于實踐的理論創新,才能對實踐起到指導作用。否則,就可能錯誤地應用理論,或者應用錯誤的理論。

  豐富的經濟實踐是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素材。過去人民幣國際化,基本循著理論上的一般路徑,先貿易後投資再交易再到儲備,把人民幣跨境使用做大。然而,由於人民幣利率高,跨境使用成了套利的渠道,在貿易融資中人民幣僅次於美元。而且,這種人民幣跨境使用實際上國內外的資産置換,不划算。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是國際儲蓄大國,人民幣國際化要立足於提高中國國際儲蓄的收益,使得我們能夠直接用人民幣在全球主動配置資産。因此,利率高而且國際儲蓄大國的貨幣國際化,應該採取有別於一般的模式和路徑,而不是按圖索驥。

  與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人民幣可兌換和資本賬戶開放。實現人民幣可兌換一直是中國的目標,1993年就前瞻性提出來,也明確寫進“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還繼續提。為什麼一直沒能實現呢?因為在推進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並不像理論上所説的,放開了就萬事大吉。

  主流理論認為,資本在國際間流動,能夠提高全世界的福利,不僅僅給資本輸出國發達國家帶來利益,也會給資本輸入國發展中國家帶來好處。在主流理論影響下,資本自由流動成為了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理念。主流理論假設世界是同質的,如果世界是不同質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其貨幣不是國際貨幣,只能被動接受國際資本流入流出,那結果會是怎樣呢?完全相反。在資本賬戶開放的過程中,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倖免于危機,20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中國家GDP佔世界份額下降,就是因為資本賬戶過度或不當開放帶來的危機。2009年後中國對外開放效益下降,也跟對資本流入沒有及時進行必要的管理有關。

  主流理論還把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可兌換、資本賬戶開放畫等號,從而讓國際資本站到了道德制高點上。當發展中國家對資本流動進行管理時,就好像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情一樣。正因為如此,過去發達國家量化寬鬆造成大量熱錢流入發展中國家,現在美聯儲加息,這些熱錢往外走,一些國家試圖管理時卻發現幾乎無能為力。實際上,可兌換是指允許本國貨幣持有者自由兌換,而本國貨幣持有者最初是本國人,因此可兌換的經濟主體首先是本國的機構、企業和個人。一個國家沒有責任和義務允許外國投資者、外國資本自由進出,是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管理和把握開放進程的,以使得資本流動符合本國的利益和需要。對此,我們被主流理論“洗腦”,中國經濟學研究也沒能起到糾偏的作用。

  中國經濟學研究需要研究中國的問題。我們不排斥西方主流經濟學,但要消化吸收、洋為中用,結合我們的國情,進行根植于實際的理論研究。隨著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經濟學的研究中心也會轉移。這是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歷史性機遇,學者有責任和使命去發展、引領經濟理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