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社科院專家:去庫存需要改善農産品供求關係

  • 發佈時間:2016-02-03 09:13: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李國祥  責任編輯:李春暉

  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國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面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的“三農”新難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來解決農業供給等方面庫存、成本、産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難題,顯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我國糧食十二年連增收之後,出現了糧食産量、庫存和進口都創歷史新高,糧食等農産品供給數量過於充裕而價格下行壓力加大可能會影響農民增收的新情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確保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克服長期以來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較差和農産品品質不高等問題。面對農業農村和農民方面的“三農”新難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來解決農業供給等方面庫存、成本、産能以及短板和投入等的難題,顯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去庫存需要改善農産品供求關係

  特定時期內的國內農産品供給源於國內生産、庫存和進口等方面。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農産品供給數量相對充裕,不僅糧棉油糖供給庫存水準高,而且過去一些供求偏緊的農産品,如牛羊肉供給數量也出現了相對充裕的情況;特別是受到國家糧食托市收購以及國內農産品生産規模偏小和成本相對較高等因素影響,國內多數農産品價格明顯地高於國際市場,農産品進口壓力越來越多,出現了國內生産的糧食等成為國內儲備而國內的消費需求則源於國外進口等的新困局。對此,迫切需要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國內庫存和市場出清難題,必須把國內生産數量過多且品質不高和衛生安全保障性不好又耗用大量農業稀缺資源的農産品調減下來。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等新理念出發,明確提出要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特別是針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過大和國家庫存水準過高等問題,要求“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前幾年,受到國家臨時收儲玉米價格偏高等因素影響,一些生態脆弱地區盲目擴大玉米生産,使這些地區的農業資源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一些寒冷地區生産的玉米品質差,生産效率低。非優勢區玉米種植,産量不穩定,也對市場穩定容易造成不利影響。可見,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既有利於綠色發展,又可以提高玉米品質,更可以改善玉米供求關係,為玉米庫存調減和市場出清創造有利條件。

  為了降低農産品庫存水準,改善農産品供求關係,促進農産品價格合理水準的形成,還需要加快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還需要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和糧食收儲政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通過規劃和政策引導以“推動農産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繼續執行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

  降低農産品成本要求提高農業供給效率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用協調發展和開放發展等新理念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處理國內農産品生産、農産品國際貿易之間的關係,形成國內農業新優勢,提高農業競爭力,核心是提高國內農業供給體系效率,以降低農業生産成本和農産品交易成本。

  相對於世界上農業競爭力強和農産品出口國家來説,我國農業稟賦條件相對較差,農業土地和水資源等相對更加稀缺,這要求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必須更加緊緊依靠創新。

  受到我國農業科技體制影響,農業科技活動與其在農産品生産流通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聯繫還不夠緊密,農民發展農業生産流通領域面臨的難題,往往缺乏科技支撐,長期得不到解決,而農業科技成果雖然很多,但往往又不是解決農民發展現代農業中現實難題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率不高。我國農業科技論文、專利數量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很多優良品種和高性能的農業機械則需要從國外引進。

  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作用,必須以改革為動力。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制定促進協同創新的人才流動政策”“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和工程,重點突破生物育種、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生態環保等領域關鍵技術”。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發力,還需要在體制機制等方面著力。這就要求通過農村土地制度等改革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産率。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幹力量”“支援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託管等專業化規模服務”。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對提高農業供給效率具有明顯效應。

  補短板要更好地發揮好農業多功能作用

  經過多年農業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生産能力已經上升到新的臺階,使農産品數量供給不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從國家經濟社會全局來看,從共用發展來看,未來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在綠色發展、農民增收和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提高等方面發揮突出作用。

  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看,在資源利用方面,如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的,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要保護好利用好耕地、水和生物資源。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對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要“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産地環境良好、産品品質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補我國農業短板,還需要拉長我國現代農業短腿,即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延長農業産業鏈,通過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能夠共用産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擴寬農民增收空間。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中,既需要充分利用現代資訊技術發展農村電商和農産品供給新模式,又需要通過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的發展,進一步發揮好農業在促進農民增收和中華文化傳承等方面的作用。

  農業生産能力仍然要繼續保護和提高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是要解決農産品市場出清,防止出現農民銷售農産品困難,但必須不以破壞農業生産能力為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歷過幾輪農産品價格低迷和農民銷售農産品困難的情形,過去每遇到這種情形,政策上就要求農民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結果往往導致農民破壞農業生産能力,砍果樹、殺母豬就是典型的案例,最終導致新一輪的農産品供求關係過度偏緊和農産品價格大幅度上漲。

  為了有效避免農業週期性劇烈波動,要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做好農業生産能力保護和進一步提高的工作。對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繼續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在政策措施上要“將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併為農業支援保護補貼,重點支援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産能提升”。

  新時期我國農業取得明顯成效的一條重要經驗,是國家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繼續保持農業投入力度不減,緩解農業資金供給不足和資金利用成本相對較高的矛盾,改善農業資金供給結構,仍然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確保財政投入農業資金力度不減和總量有增加,同時,要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並“多層級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統籌”,發揮資金引導資源配置於現代農業發展的作用。

  總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用發展新理念來解決當前“三農”難題的重要實踐形式和有效途徑,有助於提高我國農業比較效益,更好地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保護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必將對現代農業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産生積極作用。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