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發展有“中國節奏”

  • 發佈時間:2016-02-03 09:10: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俊嶺  責任編輯:李春暉

  “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備受關注。日前,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6年1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PMI)指數。由於指數回落至49.4,創2012年8月份以來新低,海內外再次將目光聚焦于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此前“唱空”中國的論調似乎又有了新的依據。對此,專家指出,PMI的探底一方面受季節性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陣痛。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有“中國節奏”,中國新舊動力轉換的步伐和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因為外界的嘈雜之聲而改變。

  脫胎換骨有代價

  對於1月份PMI走低的原因,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從歷史數據上看,受元旦及春節臨近等因素影響, 每年1月份製造業生産活動大多有所減少,市場供需放緩;二是在當前化解過剩産能和去庫存階段,部分企業主動減少産量、降低庫存;三是近期國內外經濟增長持續放緩,需求總體偏弱,進出口受到一定影響。

  事實上,相比于短期性因素,人們在面對PMI再度走低時,腦海中更多浮現的還是“過剩産能”“僵屍企業”等一直盤踞在中國經濟上空的“陰霾”。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轉型陣痛呢?

  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過剩産能確實是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來源之一,但如果據此就將過剩産能視為“洪水猛獸”,甚至給整個中國經濟“下結論”,則顯然有失偏頗。

  “需要注意的是,過剩産能當中有很多優質産能,只是由於經濟週期性波動與前期刺激政策等因素造成供需不匹配而變得相對過剩。因此,過剩産能並不能和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後産能劃等號,後者是要堅決淘汰的。”叢屹表示。

  去舊育新有定力

  與叢屹的觀點類似,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主任龔曉峰也指出,在500種工業産品裏,中國有220種是全球第一,雖然在某些領域技術還相對落後,但在公路、鐵路、港口和通訊等基礎設施領域卻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優勢。

  “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讓優質的過剩産能得以出清,而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很大消納的空間。一方面,隨著‘大武漢’‘長株潭’‘成渝’等製造業城市圈的興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東部地區基礎設施也不是沒有提升空間,例如僅京津冀地區就有10萬億—20萬億元的需求規模。還應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基礎設施薄弱,其市場潛力不容小覷。”叢屹分析。

  傳統引擎有序退場,新興動力正在增強。在去舊育新的路上,中國不缺乏亮眼的風景。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8.3%、34.0%和36.2%,三大指標市場份額保持世界領先;規模以上電子資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高於工業平均水準4.4個百分點;全年網上零售額38773億元,比上年增長33.3%……

  “人們常常反思過去的刺激性政策,但相比于政策本身,執行過程中對原有規劃的偏離顯然更值得注意。現在,中國必須保持發展定力、踏準正確節奏,將目前正確的改革路線走穩走好,不能被短期數據波動所嚇倒,過度重視增長而失去對結構的管控。可以説,‘轉型陣痛’並不是件壞事。”叢屹強調。

  穩步發展增信心

  儘管中國轉型的陣痛讓海內外一些觀察者們心生憂慮,更有一些機構不斷拋出“中國經濟硬著陸”“中國經濟崩潰”等“權威”言論,但更多的全球經濟參與主體最終還是用實際行動選擇了中國。

  隨著各公司進入年報披露季,不久前普華永道針對全球近千家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做了一系列調查。其中一份報告顯示,69%的受訪CEO對2015年在華收入增長抱有信心,而當被問及對未來3—5年在華收入增長是否有信心時,高達93%的受訪CEO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與此同時,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575家,同比增長11.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81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12月當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更是同比增長17.9%。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此前在一篇研究報告中亦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消息大部分是積極的。中國GDP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就業依然強勁,尤其是需求依然旺盛的勞動力市場。該報告稱,華爾街和全球其他市場無需過度擔憂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而帶來的波動,從長遠來看,中國需要從此前的投資拉動轉變成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