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張敬偉:以“養老保險+”破解養老難題

  • 發佈時間:2015-12-04 15:35:12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養老和生娃,成為中國社會當下最熱的民生課題。尤其前者,幾成全民焦點,相關改革也都緊緊圍繞著養老來展開。

  12月2日,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發佈《人口與勞動綠皮書》,認為“十二五”時期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局面在“十三五”時期仍將持續。報告同時建議,從2018年起,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每6年延遲1歲,至2045年同時達到65歲退休。在老齡化背景下,養老儲備是否充足成了眾人關心的話題。為此從上至下都作了不少努力,譬如延遲退休、全面放開二孩以及養老金入市等。

  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繞不過老齡化的門坎。如何養老,涉及到兩個核心問題:第一,制度設計是否完善;第二,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即養老金是否充裕、養老設施是否健全等。

  中國的特殊性在於,傳統養老是家庭責任,社會幾乎是免責的。但在獨生子女政策實施30多年的情況下,家庭養老的物質基礎已經鬆動,人力成本也不堪重負。國家養老和商業養老必須提上日程。

  就現實而言,國家養老雖已形成制度層的全覆蓋,但制度框架是粗放的,養老金資金池也是不豐裕的,而且還存在養老金繳納國家統籌和個人繳納不均衡、不公平等現象。

  養老金虧空、多軌並存等一直都為社會所評議。養老金虧空雖然官方和民間有多個版本,但共識是,養老金當期支付也許沒有問題,但遠期支付卻有負擔。此外,各地養老金資金池的多寡不均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相一致。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養老金支付,現在已經出現了困難,亟須公共財政彌補缺口,這是不可持續的。

  雖然養老金繳納實現了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的“雙軌合一”,但是中國社會群體是多元分野的,對於農村和城市居民而言,他們的養老金幾乎是聊勝於無。因而,從長遠的養老公平看,“多軌合一”必須提上日程。

  至於商業養老,可謂剛剛蹣跚學步。市場主體還處於初始的發展階段,其社會責任意識不僅難以自覺,連法律制度規定的基本義務有時都不能落實。有些單位統籌部分的養老金無法保障。其他社會主體對於社會養老也缺乏興趣和關注。

  法治完善和制度規範需要時間,但社會民生的需求則非常迫切。對此,我國養老保險還是要抓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政府主導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如前所述,政府既有主動改革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心和行動,也在按照民意反饋來深化改革,而且取得了“雙軌合一”、養老金入市、延遲退休、放開二孩政策等成果。這一支柱性的改革讓人充滿期待,只是改革的步伐還需更快一些,尤其是要體察好民生遭遇的細節性難題。

  第二個重點是前者的延伸,即企業年金的落實——企業年金早有制度設計,但並未落地執行。養老“雙軌合一”、“公家人”職業年金制度對企業年金制度的落實,起到了剛性倒逼作用。如果説職業年金制度的保障來自於公共財政,那麼企業年金制度的剛性支援則來自於監管者對市場主體的嚴密監管。這裡存在著兩個主體責任——一個是監管主體責任,另一個是市場主體的落實責任。

  第三個重點則是商業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齊頭並進。尤其是商業養老保險,不能僅僅停留在摸著石頭過河或者以個體商業機構主導的淺層次上。激活商業養老保險機構和養老者的興趣是當務之急。而這一“興趣”依然是利益和成本。

  商業養老保險,不必諱言商業和成本的博弈訴求,這一保險制度的前提是“商業”,然後才是“保險”。譬如坊間經常提到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據媒體報道,這一“減稅養老”的政策可能年內出臺。

  這並不稀奇。以減稅為核心的稅制改革已經啟動,輿論場剛剛還在熱議“房貸利息抵個稅”,“減稅養老”也許不是空穴來風。“減稅養老”即稅延型養老保險是指,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等到將來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可降低個人的稅務負擔,屬於補充保險的一部分。不僅如此,也可擴大商業保險機構的份額。

  從官方主導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到穩固家庭養老,再到推進商業養老保險(減稅養老),多元並舉的“養老保險+”才能真正破解養老難題。

  (張敬偉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