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良:不能把國有銀行改革簡單理解為引入民資
- 發佈時間:2015-06-11 07: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近期,作為探索金融國企改革的首例,交行受到資本市場追捧。在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的背景下,國有金融企業深化改革將如何進行,引發各方高度關注。“改革是一個手段,不是目標。”昨日(6月10日),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不能把國有銀行改革簡單理解為引入民資。
改革是手段不是目標
現階段來看,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及經營穩定性都不錯,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宗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總體目標,但不能過於簡單地對它進行理解,比如單純地將其理解成引進民間資本。
通過改革,把大型銀行培養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國際一流的銀行才是最終目標。進一步説,使得我國大型銀行能在同一個國際規則下及國際舞臺上,與國外的金融企業進行同等競爭,從這個角度來看,改革的必要性還是非常大的。
股份制改革以來,大型國有銀行的改革一直在持續進行,未來還有哪些方面需要繼續推進?
宗良: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大型銀行的管理體制通過以往的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如在公司治理、股權結構、內部激勵約束機制、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但如果從更高的標準來説,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股權結構總體上看是比較分散的,其中大型銀行中的國有股本比例偏高,還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民間資本通過股市對國有銀行的買進賣出是公開的,但民間資本對銀行的治理機制沒有産生影響
如何防止國有資産流失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熱點。國有銀行在改革初期引入外資戰略投資者也曾引起很大的爭議,對此,您怎麼看?
宗良:這是一個很難界定又很容易出現矛盾的問題。一方面,在國有企業股份轉讓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相關管理規定來操作;另一方面,各界也需要轉換觀念,不要輕易把正常的交易套到國有資本流失、“賤賣”上面,否則會對改革形成很大的障礙。
在國企改革的股權管理中,要加強監管,嚴格程式。還有就是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在此基礎上打破壟斷,讓股權相對分散,但不是國有股份完全退出。另外,改革是一個手段,不是目標。
機制不改難徹底轉型
激勵約束機制是改革中的重要環節,其對推動國有大行經營管理水準的提升將發揮哪些作用?
宗良:從外部來講,激勵約束機制首先需要股份分散,加強民間資本的準入,包括外資準入,這樣股權相對分散化,有利於治理結構的完善。
從內部來説,重要的一點是員工持股,這是內部動力。如何解決員工持股的問題,是建立對整個工作團隊的激勵機制非常重要的一點,這點也是與外部股東利益相通的。在員工持股機制下,每個人都是監督者,這對國有資本的增值也很有好處。
當前,對於金融國企推進改革來説,是一個好時機嗎?
宗良: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銀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與銀行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的轉型,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綜合經營改革都可以聯繫起來。
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等幾大外部環境特徵都在發生變化,加上“一帶一路”已進入新階段,這些因素對銀行變革和轉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這種變革時期,銀行不轉型肯定不行。但如果只是單純的轉型而無改革基礎,這種轉型又很難進行得徹底,管理機制不動,其他的改革都很難觸及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