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溥:下調經濟增長目標必須而且可行
- 發佈時間:2014-09-02 09:08:3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姚慧婷
●微刺激對穩增長功不可沒,不搞微刺激,近三年的增長率顯然是要低於現有實績的。然而,三年來,微刺激週期越來越短,力度越來越大,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卻不斷衰減。能否將微刺激作為今後宏觀經濟調控的常態方式,值得思考。
●短期的需求刺激只能用於熨平週期波動,不能在經濟的自然穩定增長率較低的情況下,長期人為地抬高經濟增長率。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應以平常心看待經濟發展新常態,適度下調經濟增長目標,有利於降低宏觀調控成本和穩增長的壓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雖然下降了,但沒有出現就業形勢惡化。考慮到我們目前就業市場上的需求人數與求職人數比約為1.11,即需求比供給大11%,將經濟增長目標適度下調,並不會産生就業問題。
微刺激是近三年來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思路。基本措施是:推出一批鐵路、公路、市政、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加快保障房建設;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等等,以穩定增長。
微刺激對穩增長功不可沒。2012年第三季度實施微刺激,第四季度增長率反彈至7.9%。2013年年中再度實施微刺激,第三季度增長率反彈至7.8%。今年第二季度開始,第三次實施微刺激,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反彈至7.5%。2012、2013年經濟增速7.7%,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7.4%,雖不能悉數歸功於微刺激,但是,不搞微刺激,近三年的增長率顯然是要低於現有實績的。
儘管如此,能否將微刺激作為今後宏觀經濟調控的常態方式,仍然值得討論。
微刺激的效果在不斷衰減
觀察一下這三年的微刺激,我們發現:
1 .微刺激使中國經濟步入了“微週期”。這三年來,經濟運作重復出現“經濟增速下滑—微刺激穩增長—小幅反彈—再度下滑”的年度週期迴圈。
2.應對重復出現的“微週期”,年年微刺激的時點不斷提前。從2012年的第三季度到2013年的年中到2014年的第二季度。微刺激的時效在不斷縮短。
3 .雖然強調微刺激、定向寬鬆等措施,但基本上還是只能通過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擴張來穩定增長。過去的三年,穩增長的微刺激政策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推出一批鐵路、公路、市政、能源、環保和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二是加快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等等。微刺激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資金投入,拉動民間投資效果甚微。
4.微刺激的經濟增長效果不斷遞減:2012年的微刺激使經濟增長率從三季度的7.4%上升至四季度的7.9%,增長率上升了0.5個百分點;2013年的微刺激僅使增長率從二季度的7.5%上升至三季度的7.8%,增長率上升了0.3個百分點;2014年的微刺激僅使增長率從一季度的7.4%上升至二季度的7.5%,增長率僅僅提高了0.1個百分點。
5 .微刺激的成本越來越大了。2012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3 .8%,2013年增長13.6%,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速僅為7.4%,但是M 2則增長了14.7%,全年估計將達到14.2%。這意味著,在比2013年上半年多增加4200億元融資規模和超過M 2預期目標1.88萬億元的前提下,上半年的經濟增速還低於去年同期0.2個百分點。計算發現,2010-2013年,我國每增加1萬元的G D P,需要增加投放的M 2分別為1.67、2.57、2.65、3.25萬元。與此同時,政府通過舉債進行項目建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也越來越弱了。2005-2008年,每新增1元政府債務,可以帶來0.53元G D P增量;到了2009-2013年,則大幅下降為0.29元G D P。
在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運用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進行逆週期調節,使經濟增長率從低於正常的增長率回到正常的增長水準,無可厚非。然而,連續三年,都不得不實行微刺激,以保障預期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而且,週期越來越短,力度越來越大,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卻不斷衰減,也就值得我們反思一下:微刺激緣何使中國經濟進入了“微週期”?
工作重心應轉到調結構轉方式
連續三年,都不得不實行微刺激,以保障預期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這説明,我國目前的自然穩定增長率是低於預期的經濟增長目標,也低於現有的經濟增長實績的。不然的話,怎麼年年都要實行微刺激,一旦不實行,增長率馬上就回落?
有人或許不贊成中國目前的自然穩定增長率低於現行預期增長目標的説法,證據是:國記憶體在著嚴重的産能過剩。經濟學教科書所定義的潛在增長率,不正是當所有生産能力都得到充分應用時經濟所能達到的增長率麼恩斯經濟學不是認為:在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增長率時,應該實行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使實際經濟增長率等於潛在增長率嗎�
這一説法忽略了理論抽象與現實世界的差距。
我國現有的産能過剩是多年過高投資形成的,相當部分超出了現實需要。高投資形成的巨大産能,長期嚴重依賴高出口。同時,它是以人為壓低勞動、土地、環境、資源、資金等國內生産要素價格為前提的。要素價格長期扭曲、偏低,勞動收入增長多年低於經濟增長,低於勞動生産率增長,導致了內需嚴重不足。經濟增長越發依賴高投資與高出口,形成了“兩高一低”(高投資、高凈出口、低消費)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外需萎縮,出口陡降,國內居民消費短期內難以擴大,産能過剩矛盾凸顯,民間投資意願銳減,國內外的有效市場需求都無法支撐高增長。
此時,政府擴大公共投資,很難傳導到居民消費(因為經濟增速減緩並未導致嚴重的失業),也難以刺激民間投資的增加(因為大量過剩産能尚未得到利用),微刺激也就從本義上的政府四兩撥千斤變成了自己單打獨鬥。一旦政府退出微刺激,經濟立即再度掉頭向下,為了維持預期經濟增長率,第二年不得不再次實行微刺激,從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微週期”。更為令人擔憂的是,這三年來,每年實行微刺激的時間不斷提前,政策力度不斷增加,但是穩增長的邊際效果卻在不斷遞減之中。
在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我們同時面臨著每人平均收入跨入中等偏上收入組之後的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速換擋。因此,目前的經濟增速回落,不僅有經濟週期波動的影響,而且可能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後的自然穩定增長率下調。如果如此,那麼,不斷地應用微刺激,就值得考慮了。因為,短期的需求刺激只能用於熨平週期波動,不能在經濟的自然穩定增長率較低的情況下,長期人為地抬高經濟增長率。持續地應用微刺激政策實現過高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勢必導致高昂的宏觀調控成本與經濟運作成本,終將得不償失。
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以平常心看待經濟發展新常態,適度下調經濟增長目標,有利於政府降低高昂的宏觀調控成本,也有利於政府適當減輕頻繁的穩增長微刺激政策調控操作,將主要精力、工作重心集中于籌劃和全面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調結構與轉方式上去,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這樣可能更有利於我們調整狀態,積蓄力量,在下一輪的經濟增長上行階段,爭取更好的經濟增長實績。
適度下調預期經濟增速有利可持續發展
百年經濟發展落後,使國人迫切期望早日趕超;再翻一番,中國將步入發達經濟的前景,激勵著國人竭盡全力,爭取高速增長;經歷了多年高增長,速度換擋似乎使國人一時難以適應。但是,經濟發展必須實事求是。
我們應當看到:
1. 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目前國內外的市場條件不足以繼續支撐高增長。近三年來,我國進出口增速已經回落到個位數,今年上半年,僅增長1.2%,這與2002-2007年每年增長20-30%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國內居民收入和消費,近年來增速也有限,民間投資意願更是疲弱。市場需求狀況決定了,即使有較大的産能,也未必能全部實現。
2 .目前的較高增速是建立在貨幣超發基礎上的。今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已突破10 .57萬億元,是近三年的新高;M 2增長14.7%,遠遠超年初制定的13%目標。但是,經濟增速僅為7.4%,這意味著,在比去年上半年增加4200億元融資規模和超過M 2預期目標1.88萬億元的前提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還低於去年同期0.2個百分點。
3.勉強維持過高增速,使資金使用效率不斷下降。2010-2013年,我國每增加1萬元的G D P,需要增加投放1.67、2.57、2.65、3.25萬元的M 2。單位G D P增量所需增加投入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 2)越來越多,各項資金使用效率的指標都在不斷下降。
4.目前的微刺激主要依靠公共投資,這是整個國民經濟投資效率不斷下降,地方政府債務負擔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債務累計規模不斷擴大,新增政府債務的經濟增長效應越來越低。
5.維持現有增長速度,並不能有效擴大居民消費。上半年經濟增速比去年同期僅回落0.2個百分點,但是,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下降1.7個百分點。其中,較為鮮明體現經濟景氣變化的汽車和傢具的銷量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這説明,在現有的體制環境及經濟結構下,即使維持現有增速,居民消費不振難以有所改觀。
我們應該考慮,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將預期經濟增速適度下調。這樣的好處在於:
第一,可以適當控制M 2增速,降低超發貨幣壓力;第二,有利於控制投資增速,降低為穩增長而擴大政府投資的壓力,減輕政府債務負擔;第三,有利於控制物價水準;第四,有利於適度調整總需求結構;第五,有利於政府適當減輕頻繁的穩增長微刺激政策調控操作,將主要精力、工作重心集中于籌劃和全面落實全面深化改革、調結構與轉方式上去。
當然,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適度下調經濟增長目標之後,會不會産生就業問題?
事實是,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雖然下降了,但沒有出現就業形勢惡化。這一方面源於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新增勞動人口增速放緩;另一方面,經濟日趨服務化,具有較強吸納就業能力的第三産業比重上升。2013年,第三産業每增加10億元産值可以增加1.1萬個就業機會,而第二産業每增加10億元産值所能增加的就業是0.9萬個。我們的模擬計算結果顯示:即使是在現有經濟結構下,如果2012年和2013年G D P增長率從7 .65%和7 .67%,降至7.2%,僅會減少就業16.71萬人和16.73萬人。如果考慮第三産業的比重變化,則這一經濟增速減緩所減少的就業機會甚至更少。考慮到我們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數/求職人數)約為1.11(也即需求比供給大11%),將經濟增長目標適度下調,並不會産生就業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適應當前的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度換擋,有利健康可持續發展。
(李文溥 作者為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