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外媒:中國十三五改革藍圖是全球經濟大事

  • 發佈時間:2015-11-02 14:34: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29日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境外媒體表示,會議公報讓海內外媒體一睹“十三五規劃”的“精氣神”。這個規劃集中了全黨和各方面智慧,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方向,勾劃藍圖。建議將為中國編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供重要依循。

  法國《歐洲時報》評論稱,“十三五規劃”將描繪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未來五年(2016-2020)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藍圖,指導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往哪兒走、怎麼走。

  分析指出,如果説過去的那些五年規劃,更注重於對速度的追求,那麼從這個五年規劃開始,中國已經明顯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均衡發展、精細發展之上。其實這種趨勢從本屆政府近兩年的施政思路與實踐中已可見端倪,可謂並不意外。

  評論表示,三十多年高速發展,無疑是巨大機遇,卻也容易掩蓋問題和矛盾,消耗經濟內生動力。外界擔憂中國能否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鋻於此,公報強調“十三五”時期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異於“十二五”時期的“平穩較快發展”,對發展速度保持一個平常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是個硬指標,但從“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化指標看實現起來並不是難事,反而著重強調了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對發展的品質提出要求。

  香港《大公報》刊出題為《新發展理念引領“十三五”》一文稱,“發展”是五中全會的頭號關鍵詞。這既與“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戰略定位有關,亦與五中全會的使命息息相關,因為本次全會就是要謀劃“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佈局,勾勒衝刺小康社會的路線圖。

  發展新理念的提出,是基於中國發展階段特徵的科學分析。改革開放30多年在積累了鉅額財富的同時,以廉價人力成本和透支環境資源為基礎的舊有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民眾對於公共産品的需求空前增多,這都要求未來發展必須擺脫傳統路徑依賴。

  文章表示,五中全會提出的“共用發展”,順應了民眾的訴求。民生是發展、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在全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形成對於發展的共識和共同追求,使每一個個體都能融入發展主流,這種參與、包容、共用的發展才有意義。

  分析稱,五中全會在民生方面著墨極多。在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初步實現“國富”的基礎上,“十三五”將更加向“民強”傾斜,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提升民生福祉,提高發展品質。

  《澳門日報》社論認為,本次全會並沒有為未來五年的經濟發展定下一個具體的GDP增長速度。只是強調保持中高速,這可被理解為,中國經濟正步入“新常態”,這意味著,中央不再像過去執著于具體增幅,反而更加強調經濟發展的平衡、實效和人民生活品質,更加注意可持續性。這是中央應對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轉變。

  香港《文匯報》文章稱,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關於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勾勒了藍圖也繪製了“施工圖”。與上一個五年相比,未來五年中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的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其中,“創新”、“綠色”、“共用”的理念為首次在國家規劃中提及,意味著國家發展理念及模式的轉型。

  台灣《旺報》30日刊文稱,從會議公報可以看出,“對外發展”、“對外開放”成了大陸擘畫未來五年經濟發展及改革藍圖的關鍵詞,這透露出一個信號,在大陸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下,加速全球經濟戰略佈局、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將是大陸未來經濟大政方針的重中之重,也是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格局能否脫胎換骨的重大關鍵。

  美國《世界日報》表示,中共制訂“十三五”,是全球經濟大事,中國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經濟成長佔全球經濟成長的32%,改革成敗將直接影響全球經濟成長;如果未來五年中國改革成功,建立一個可將經濟成長穩住在4%、5%之上,不致重蹈日本1990年代陷入長期低成長的泥淖,將是全球經濟史的重大成就。

  美國《星島日報》30日刊文稱,由於中國大陸發展經歷了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未來發展方向有很多討論及挑戰。有一個説法是今次五中全會主要朝向幾個方面進行,包括國際化、市場化及法制法。從上述幾個方面看來,中國會慢慢轉向高質社會發展,增加與世界的接軌。

  台灣《聯合報》30日報道稱,外界關注的“十三五”經濟增速部分,全會未提具體數據,僅稱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在創新發展部分,要培育發展新動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干重點經濟區,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及國家大數據戰略。

  香港《星島日報》社論稱,在內地銳意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過程中,香港利用這些獨特條件發揮功能,不限于金融和經貿,甚至可以涉足意識形態和科技産業,引入國際頂尖的科研機構,形成內地、海外與香港互利的多贏關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