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外媒:投行在華壓力大 拉攏國企負責人已不奏效

  • 發佈時間:2015-05-12 08: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外媒稱,和其他地方一樣,亞洲的銀行家們很容易會跳槽,但最近一系列變動有些不同尋常。如今,在中國尋找商業機會是一項艱難的工作。

  英國《金融時報》4月28日報道稱,想像一下最純粹意義上的投資銀行業—深受信任的顧問人士既得到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重視,又可以利用公司資源隨時為特權客戶服務。看看中國,這裡的交易正處於創紀錄水準,而且試圖發現像美國銀行家布魯斯·瓦瑟斯坦或約瑟夫·佩雷拉那樣的人才。這可並非易事。呼風喚雨者即使的確存在,也往往保持低調,而且他們曾經的形象也正在消褪。

  報道説,考慮到後金融危機時代的監管和成本,世界各地的投資銀行業都處於壓力之下。而在中國,壓力尤甚。

  曾幾何時,中國的投行業只關乎維護好與幾位關鍵人物的關係,最好是那些還未上市的大型國企的負責人,讓這些企業上市可以引起轟動。投行還期望,通過上市結成的關係可以帶來後續業務,包括債務發行、一些並購交易,或許還有一兩筆分拆上市

  那些花了幾個月時間呆在中國某個“鳥不拉屎地方”冰冷辦公室的銀行家們—這是10多年前為第一批巨型國企準備上市時的典型情景—有理由期待與企業的高管們建立一種有利可圖的關係。

  如今,投行面臨更大的挑戰:美國監管機構正在調查部分銀行的招聘程式,這些銀行擁有一些人脈關係極廣的中國僱員;而且大多數油水最多的巨型國企都已上市。銀行家稱,經驗證明,中國的高管還經常不願支付諮詢費用,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根本不願把錢付清。

  報道稱,迪羅基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約佔亞洲投行業營收的三分之一(比5年前翻了一番),但盈利能力並非總是同步提升。

  以中國的國企改革為例。一系列正在進行的合併、分拆及上市,使多家投行贏得了排行榜上的位置,但銀行家們承認,被委託一筆交易並不一定意味著豐厚的佣金收入。

  銀行家們的另一個希望—亞洲的私人企業—也被證明是很難討好的。那些最有利可圖且渴望做交易的企業通常構成複雜,各單位之間實際上都彼此獨立運作,而且它們的董事長不是難以捉摸,就是樂於拋開銀行進行交易。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亞洲投行業毫無疑問的最大一塊蛋糕—首次公開發行(IPO)上,銀行家必須在數量破紀錄的競爭對手之間分配佣金,因為中國企業喜歡聘請多個顧問機構並讓它們相互傾軋。

  因此,任何派對都真真切切地結束了—即使不考慮中國官方反腐倡廉對吃喝玩樂的打擊性影響。“如今,在中國尋找商業機會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安永亞洲金融服務主管包凱説:“現在的任務是建立一支由有能力的銀行家組成的工作努力、才能相關的隊伍,而非擁有幾個人脈廣泛的明星人物。”

  然而,銀行依然需要銀行家,過去幾個月見證了各大投行的中國業務部門走馬燈式的換人,包括瑞銀、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美銀美林、中金公司、花旗集團以及澳新銀行等。和其他地方一樣,亞洲的銀行家們很容易會跳槽,但最近一系列變動有些不同尋常。

  報道説,他們之中,摩根士丹利資深銀行家、中國投行業務董事長杜峰去年跳槽到美銀美林,而中金投行業務委員會主席蔣國榮加盟了瑞銀。上月,蔡紅軍從美銀美林跳槽至花旗集團擔任中國投資銀行業務負責人。

  一位亞洲的交易人士評價這些擊鼓傳花式的變動時説:“資深到足以稱得上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的人才儲備依然不夠多。”

  人才也在考慮自己的選擇。私人股本已經吸引許多銀行家,而科技初創企業也有吸引力。

  報道説,然而,投行依然需要中國業務。總體佣金可能會遠低於西方水準(今年迄今為止僅有17億美元,而美國和歐洲分別為113億美元和56億美元),但如果沒有在中國的強有力存在,沒有投行能號稱業務遍及全球。中國的投資銀行家可能不是華爾街意義上高調的明星人物,但如果他們能夠在中國變幻莫測的銀行業氛圍中發展關係並賺到錢,他們就配得上“呼風喚雨者”的稱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