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隱性成本”成企業改善供給“攔路虎”

  • 發佈時間:2016-03-30 00:29: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一家紙業公司組織打假維權,卻被倣冒企業所在地的主事官員告知該企業事關地方稅收、就業,不能一下子關閉,需要慢慢“轉型”;同樣一個節能評估報告,有熟人或跟領導打招呼只要3000元就可以通過,而人生地不熟的外來企業,要3萬元才能通過……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主體,不過《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諸多看不見的“隱性成本”像是捆住企業的“繩索”,不僅抑制企業創新升級、提供有效供給,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阻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時下企業面臨的最大約束就是‘成本’。”一位資深的金融界人士説。

  企業 “臃腫”且“體虛”

  成本,是企業經營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但從記者調研情況看,大多數企業的“成本”負擔仍較為沉重。

  面對企業“降成本”的迫切需求,記者歷時兩個月,橫跨東中西部,覆蓋全國1/3的省市區,以“獨立問卷+走訪調研”的形式,了解分析當前企業面臨的“成本”困境,力圖通過對500家企業的有效問卷數據分析以及採訪實錄,盡可能還原目前企業成本負擔的真實狀況。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個具體的人,那麼他看起來就像一個“臃腫”且“體虛”的胖子:一方面,他自身重量大、負擔過重,即成本高;另一方面,他身體虛弱,氣色不佳,即盈利能力差。

  根據問卷統計顯示,在記者調查的500家企業中,有59.7%的企業表示當前利潤較低,有13.3%的企業已經出現虧損;有65.2%的企業表示當前銷售一般、訂單不足。其中“用工成本上升快”“融資難”“原材料上升快”“稅費偏高”“社保負擔重”分別位居企業“困難榜”前五位。

  企業到底有多“臃腫”?一位地方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説:“過去十年,我國勞動力成本增長遠高於GDP和企業利潤增長,‘五險一金’甚至比一些歐洲國家還高,很多企業承受不起。”

  江西省某地級市工信局一位負責人從企業稅負角度分析説:“中國企業的綜合稅費負擔佔整個運營成本的40%,縣一級可能更高。”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比較了中美兩國的製造業融資成本後發現,目前國內最便宜的借款成本約為年利率6%,仍是美國的2.4倍。

  “成本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有的可計量有的不可計量。簡單理解,收入與利潤之間的差額便是成本。”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霍學文説,對企業來説,收入、利潤的減少,或兩者同時減少,都會造成“成本”增加。換句話説,收入和利潤水準,可以從側面映射成本的高低。

  記者梳理了國家統計局近20年有關工業企業的收入與利潤水準發現:1998年國企改革以來,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總額一共出現了3次較大的週期性下滑,分別是1998年國企改革時期、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以及目前的經濟轉型升級期。相較之下,現階段的企業經營情況,較金融危機時期有所“惡化”,但好于上世紀90年代末。

  “時下企業面臨的最大約束就是‘成本’。”一位資深的金融界人士説,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傳統的製造業、出口優勢在不斷弱化,隨著土地成本升高,勞動力工資增加了3至5倍,再加上稅費成本,企業不堪重負,尤其是沒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已面臨全面蕭條。

  隱性成本捆住企業手腳

  記者調研發現,已經“虛胖”的企業還承受著諸多“隱性成本”。這些“看不見”的成本像是捆住企業的“繩索”,不僅抑制企業創新升級、提供有效供給,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阻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

  問卷數據顯示,45.3%的企業對當地政府簡政放權工作表示滿意,但認為政府需進一步簡政放權,其中對“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的呼聲最高,佔比37%。數據分析發現,一些地方政府“亂伸手”帶來的不當干預和企業的盈利密切相關。其中,認為“政府干預及政策不穩定”的企業中有50%“利潤較低”;認為其他“灰色”成本高的企業中有53.3%“利潤較低”。

  記者調研發現,這些“成本”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創新成本。一方面,産權保護制度的欠缺增加了企業維權成本。“為什麼目前供給品質不高,就是‘山寨’太多。”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宋世明説,過去倣造是為了“追趕”,現在卻阻礙了創新。國內某著名紙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産品被華北某縣五六家企業倣冒生産。企業組織打假維權時,當地領導竟表示,這些企業事關當地稅收、就業多個方面,不能一下子關閉,需要慢慢“轉型”。

  另一方面,傳統的稅收激勵方式不利於企業從事創新性投資及科技研發活動。重慶偉岸測器公司是一家創新型企業,原材料經過研發到銷售,增值部分相比加工貿易企業高出很多,但這也意味著要繳納更多的增值稅。反之,強調做大規模而不重視創新的企業增值少,就可以少繳稅。

  ——制度成本。一是技術和産品供給受制于政策供給。二是地方利益淩駕於産業之上,增加企業投資成本。三是審批管制夾雜隱性成本。

  中部某省一位政協委員到企業調研發現,同樣一個節能評估報告,有熟人或跟領導打招呼只要3000元就可以通過,而人生地不熟的外來企業,要3萬元才能通過。

  ——壟斷成本。廣州市委政研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教育、醫療、體育、文化、旅遊等既是公共事業,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推動的産業。企業願意幹,老百姓也需要,問題在於這些領域門檻過高,民營企業很難進入,即便進入,也往往因為沒有話語權而很難有發展。

  鬆綁:減少管制+減稅

  受訪的企業和相關專家認為,為企業降成本,首先要為企業“鬆綁”。“要給企業減稅降費,同時放鬆管制、減少政府不當干預。”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志彪説,這就是既要“宏觀經濟穩定”,也要“微觀經濟放活”。

  微觀放活,意味著儘量減少制度和政策羈絆,為企業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發展環境。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則進一步提出:“不打擾並不意味著服務和市場監管缺位,比如為企業搭建公共服務平臺,這是從政府層面為企業降成本的更深維度。”

  三胞集團副總裁岳雷説,從2014年開始,他們陸續收購了英國老牌百貨集團House of Fraser、以色列最大的養老服務企業Natali以及美國上市公司麥考林、連鎖企業Brookstone等,都是市場化運作的結果。“這説明微觀經濟體的活力和潛力,可以通過在市場發展來駕馭和掌握自己的命運。”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霍學文認為,為企業降成本,主要是降低政府一側的成本,核心是通過減稅降費,讓企業能騰出手來搞創新研發。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説,稅收成本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就會有幾十萬、上百萬家企業扭虧為盈,避免倒閉。“但不能滿足於當前只在邊緣稅種上小打小鬧,需儘早選擇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主要稅種全面下調稅率”。

  “降成本地方政府也可主動作為,如加強對地方性收費的規範清理及部分不良攤派的查處整治。”大連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靳國衛説,東北地區企業的社保和各種費用負擔很重,佔比將近工資總額的50%,如不在降低企業成本上做文章,東北振興將舉步維艱。

  浙江杭州凱泰資本首席合夥人徐永紅認為,過去的稅收體制是建立在國有納稅主體模式下,以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為主。未來經濟形態發生深刻變化,財政稅收體制宜從系統上進行完善,要適應消費型經濟的社會形態,以個人所得説、企業所得稅、消費稅、增值稅等為主。財稅體制要科學設計,支援産業發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和企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