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專家:PPP不是政府免費午餐
- 發佈時間:2015-11-10 09:10:54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責任編輯:李春暉
專訪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
中國將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PPP市場
2014年11月,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成立,主要承擔PPP工作的政策研究、諮詢培訓、資訊統計和國際交流等職責。近日,《中國經濟週刊》專訪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詳解PPP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中國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PPP市場
《中國經濟週刊》:有人説2014年以後PPP的發展呈現了井噴的趨勢,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國的PPP發展?
焦小平:PPP在中國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已經引進了PPP,但是在2014年以前,政府主要把PPP作為一種融資手段,沒有更多關注如何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和社會資本的創新、專業能力,來改善政府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和管理效率問題。
2013年習近平成為黨的新一任總書記以來,我國開啟了新一輪改革,目標是推動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要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改革總體部署,由財政部牽頭負責在公共産品服務領域推廣PPP模式,通過公開競爭選擇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服務,打破壟斷,釋放活力,提高效率。
我們PPP事業處於全面規範、蓬勃發展階段。PPP已成為各級政府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控風險的重要抓手。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增長潛力的PPP市場,在不久將來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區域PPP市場。
PPP不是政府的免費午餐
《中國經濟週刊》:PPP融資模式與過去的傳統融資模式有什麼不同?您如何看待有些地方政府將PPP作為新一輪的融資平臺?
焦小平:地方已有的融資平臺要進行轉型,要把項目商業信用和政府信用嚴格隔離,商業信用項目不能再用政府信用背書。地方發展資金需求除預算安排的債券之外,PPP是另一個有效的渠道。在地方政府負債高企,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地方要保持可持續發展,消化掉前一階段粗放發展的後遺症,就必須化解存量債務、平滑財政支出,尋求新的融資渠道。
PPP模式與傳統融資模式的相同點是都有債務融資功能,但本質不同,傳統融資核心是解決政府資金短缺問題。而PPP的核心是降低市場準入,打破壟斷,引進競爭,通過體制機制轉換,增加、優化政府公共産品服務的供給和管理效率,融資僅僅是其中一項功能。長期整體系統優化是PPP改革的目標。
《中國經濟週刊》:政府在PPP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焦小平:在財政改革層面,要把政府在PPP合同的政府承諾與政府預算編制銜接起來,明確社會資本合理回報機制,打消社會資本對政府因換屆或換人而履約受影響的顧慮。目前,財政部正在制定將PPP項目中的政府承諾納入預算管理的辦法,把政府承諾納入財政中期規劃和三年滾動預算;另外財政部正在研究編制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資産負債表,政府所有的資産和債務納入統一核算體系,這樣政府在合同中的承諾的債務就會直接地反映出來。
《中國經濟週刊》:財政部如何推動PPP的投融資體制改革?
焦小平:在PPP項目管理中,政府支付方式由事前政府安排資金搞建設,轉換為事後按社會資本提供的服務數量和品質付費,看似只是一個付費時間和方式的簡單變化,實際上是一種政府投融資模式轉變:一是政府關注重點從供給端為主轉向以老百姓最終需求為主,二是政府資金效率要以結果和績效為導向,三是項目融資要以社會資本為主。
要實現這些目標一定要變革。不搞行政體制改革,社會資本進不來;不搞價格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社會資本投資回報在機制上沒有保障;政府投融資體制不改,市場能參與的政府依然自己投,那麼擠出效應就産生了,另外,市場收益好的項目不拿出搞PPP,政府本級財政可承受能力又有限,項目落地難就不可避免,PPP不是政府免費午餐。這三項改革就像皮影戲後面的三條線,你看皮影在前面動,實際是這三條線在動;後面的線不動,前面的皮影也就死了。
財政部正牽頭PPP立法的相關準備工作
《中國經濟週刊》:財政部如何對各地的PPP進行管理?PPP立法工作推進如何?
焦小平:目前財政部已經建立了PPP綜合資訊平臺,這個綜合資訊平臺從中央到省一直到縣,所有PPP的項目都通過網路上傳到綜合資訊平臺,這個平臺有三項功能:第一是統計功能,第二是網上監管功能,第三是資訊發佈分享功能。當然,我們傳統的線下服務依然不放鬆。
PPP立法工作很重要,我們的一切改革都要依法而行。財政部目前正在牽頭PPP立法的相關準備工作。
《中國經濟週刊》:今年9月,財政部聯合中國建設銀行等10家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為1800億元的中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融資支援基金,這個基金想解決PPP融資的什麼問題?
焦小平:PPP融資支援基金是一種市場化專項基金,它面向全國所有的PPP項目,為PPP項目融資增加了一種新的選擇,進一步促進PPP項目融資的便利性和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