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流消費亟須“出口轉內銷”
- 發佈時間:2015-11-10 01:00: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李春暉
據統計,我國出境遊人數和購買力已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達1.09億人次,海外支出同比增長28%達到1648億美元。預計2015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達1.2億人次,消費支出將高達1940億美元,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數字很抽象,現實很鮮活。從東南亞、澳新到歐美和日韓市場,中國人都會掀起購物狂潮。此前的“黃金周”,“爆買”一時成為輿論熱詞。
應該看到,富起來的中國人消費力旺盛,全世界都張開雙臂迎接中國遊客。中國和世界,中國人和外國人,全球化大市場下的資本和人員流動,固然有其自然規律。
眾所週知,中國雖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卻是服務貿易逆差國。2014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為1980億美元,當年中國境外遊消費額為1684億美元。若國人海外消費變國內消費,基本可實現服務貿易的平衡。
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瘸腿現象,説明中國貿易不均衡,也意味著中國從貿易大國變成貿易強國還有漫漫征程。
先富起來的中國富豪和隨後富起來的中産階級,還有眾多奔入小康的中國人,出境遊長見識當然值得肯定。但是,如果國人荷包一鼓就出國購物,在中國掙錢在國外消費,這種“肥水流入外人田”的現象令人尷尬。後危機時代的中國,激活壯大內需市場,是確保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閉關鎖國當然不可以,必須讓近萬億元的境外消費力“出口轉內銷”。
首先,要改善國內的消費環境,減少國內商品流通成本,消除滋生假貨和山寨貨的市場土壤。這需要政策面的改革與升級,也需要市場主體遵循市場法則和商業倫理,還需要消費者建立理性的消費觀。
其次,就是要完善電商平臺環境,改變傳統的逃避關稅、海關代徵稅和消費稅的海外代購模式。利用完善的跨境電子商務支付(交付)平臺,在完善監管的基礎上實現便捷的轉型升級,通過提升自身商品品質,讓海外消費者通過中國電商平臺來代購中國商品。
最後,還要調整財稅政策。有序減稅,不僅要減關稅,也要減增值稅和消費稅,通過綜合稅率的減免,最大限度減少進口商品內外兩個市場的差價。當國貨日用品品質與價格和進口商品持平,國人還會扎堆到海外掃貨嗎?
近來,中國降低了護膚品、紙尿褲等日用消費品的進口關稅,顯示政策層面通過降稅提振內需的導向性。但降低關稅,對平衡境內外消費的意義不大,只有大幅降低消費稅,當然也包括適當調整增值稅,讓終端消費者願意在國內購買進口商品才有實際意義。此外,就是提升“中國製造”的品質和品牌,讓我國消費者以購買國貨為榮,同時也讓海外消費者青睞中國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