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盤點27省上半年經濟賬:穩增長見成效

  • 發佈時間:2015-07-29 14:30:12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截至7月26日,除山西、西藏、吉林、黑龍江外,其餘27省份均已公佈當地上半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其中,24個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均較一季度有所回升。重慶、貴州分別以11%和10.7%的增速繼續位居前兩位,天津入圍三甲;從區域來看,東、中、西部出現趨穩向好跡象,其中又以東部地區最為明顯。全國來看,上半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增長6.7%;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為5554元,增長8.3%,上海、浙江、北京等12個地區的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準。

  2014年上半年,14個經濟大省經濟增速均未達到預期目標。如果與去年上半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經濟大省的目標完成度明顯更好。這表明各地對經濟新常態的特徵和規律,把握更加準確。

  在全球宏觀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這是一張亮點頻現的成績單,這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些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政策措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向光明網記者表示,從各省的表現來看,“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三大戰略的實施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三大戰略對未來經濟的支撐作用正日趨顯著。那麼,新常態下,各地增長方式在發生哪些變化?未來會有哪些發展和突破呢?

  亮點一:調結構帶動GDP增速

  根據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重慶今年目標增速10%,上半年GDP增速11%,居全國第一。徐洪才分析認為,重慶之所以是表現最好得益於産業結構的調整。

  調整産業結構是重慶做強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主要包括優化存量和培育增量。通過“6+1”支柱産業體系的構建,由過去汽摩産業“一枝獨秀”演變成電子、汽車“雙輪驅動”、其他産業多點支撐的格局,而目前重慶已在培育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作為未來新的支柱産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醫藥、環保、智慧化等領域。

  從數據上看,重慶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完成6299億元,增長17.5%,比全國平均水準高6.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7.6%,保持快速增長; 電子資訊和汽車成為重慶工業集群發展的兩大典型。2014年重慶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産基地,並已形成“1+10+1000”格局的汽車産業集群。

  重慶保持這個增速勢頭不是短期行為,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徐洪才表示,産業結構的調整帶動整個産業集群的發展並形成規模效益,産業之間的協同效應上升,在整體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抵抗風險的能力得到充分表現。“在這一點上,重慶的表現可圈可點”。主動適應並引領新常態、通過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穩步有序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最終實現經濟發展平穩較快發展。

  此外,從重慶上半年表現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8%,比全國平均水準高1.4個百分點,居全國前列;外貿出口保持18%的增長,增速居全國前列,進出口總額保持中西部第1位;徐洪才分析認為,抓住“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大量的出口拉動了重慶經濟的回升。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把握宏觀戰略機遇更好的發展經濟,重慶的經驗是非常好的,值得各省思考。

  亮點二:第三産業成西部崛起新動力

  上半年成績單的第二個亮點是,西部城市諸如雲南、貴州、甘肅總體的增長速度快於東部沿海地區。徐洪才分析認為,這和西部城市本身的基數小有關,更重要的是,數字説明西部地區城鎮化、工業化在加快推進。

  其實,除東部省份外,第三産業的崛起也成為西部省份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疆第三産業佔GDP比重在今年上半年首次超過50%,從而取代第二産業,成為上半年新疆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從經濟結構來看,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廣東沿海五省第三産業增加值比重提升,産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穩步換擋。 五省市第三産業增速均超全國平均水準(8.4%),産業結構優化態勢突出,其中浙江(11.4%)增長最快。徐洪才分析認為,這和浙江民營經濟佔主導地位有關。“過剩的産能轉移到中部地區,浙江可以清資産輕裝上陣迎接網際網路+的新機遇”。

  浙江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長貢獻率大幅提高,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64.9%,同比提高12.1個百分點。同時,工業內部結構優化,高新技術産業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9%。

  作為一個民營經濟的大省,浙江民企是整個市場經濟發展的風向標。而上半年浙江民企同比增長近兩成,在這組數據背後,“網際網路+”正在民營企業的經營方式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近年來浙江發展以“網際網路+”為代表,以新業態、新産品、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新經濟為代表的産業,取得明顯成效。這些新經濟引導的新興上升力量的快速增長,彌補了以産能過剩的傳統製造業和重化工業主導的下行壓力。在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資訊經濟這種新經濟形態下,經濟發展的動力,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人力資本或技術知識將走向歷史前臺,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

  亮點三:長江經濟帶表現搶眼

  在上半年的成績單中,長江中下游地區,諸如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長江經濟帶成績表現搶眼。徐洪才分析認為,這是承接沿海地區的産業轉移,製造業過剩産能向中部地區轉移的直接結果。更重要的是,“長江經濟帶”大戰略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具有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的獨特區位優勢,在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目標是到2022年成為中國經濟新支撐帶,經濟發展品質全面提升,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作用日益突出。

  安徽是去年全年經濟增長9.2%,增速在經濟大省中排名第4,今年上半年增長8.6%,排名躍居並列第2。上半年,安徽服務業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3.8%提高到35.4%。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産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由去年同期的34.5%、34%提高到36.4%和35.5%。

  而湖北和湖南去年雙雙實現較高增長,分別增長9.7%和9.5%,增速排名經濟大省中的第2位和第3位。今年上半年兩省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分別增長8.7%和8.5%,增速在經濟大省中的排名分別是第1位和並列第4位。

  亮點四:自貿區優勢逐漸顯現

  上半年,天津市生産總值7884.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4%,增速入圍前三甲。其中明顯特徵是:二、三産業增速較快,新興産業發展快於傳統産業。徐洪才指出,這主要得益於環渤海地區天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提速,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取得進展。上半年,北京、河北企業在津投資972.19億元,佔天津實際利用內資的43.7%。

  此外,徐洪才表示,自貿區為天津面向全球的對外開放迎來契機。自貿區是一個開放的高地,激發了很多企業的熱情。上半年,天津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7266家。1-5月,工業小巨人企業産值增長7.9%,利潤總額19.7%,佔全市工業的比重分別為47.2%和46.1%。同

  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是今年全國經濟增速最慢的一個板塊,目前僅有遼寧公佈上半年GDP數據,2.6%的增速在已公佈數據的26省中排名墊底。不過,這一增速仍較一季度的1.9%有所回升。

  前期政策對頭,未來向好可期

  徐洪才認為,東北的製造業有著雄厚的基礎,基於過去的經驗反而成了今後發展的桎梏。機制僵化、技術滯後、整個産業重型化是東北區域經濟所面臨的痛點,下一步,必須靠國企改革和創新來重新調整産業佈局。

  不難看出,經濟新常態下的産業接續,正在成為各省份共同面對的問題,能否更快、更好地解決産業結構調整將直接且持續地影響各地在經濟大省中的位次,從而影響未來中國經濟格局。反過來講,GDP增速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産業接續順暢程度、完成程度的直接反映。

  徐洪才表示,各省之所以取得不錯的成績,這和黨中央、國務院採取的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有關。“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三大戰略的實施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拉動産業轉移重新佈局上至關重要。

  前期政策對頭,未來向好可期。下半年,隨著七大工程包、六大領域消費工程等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逐步落實,將涌現更多的好成績。徐洪才表示,基礎設施的建設助力各省實現互聯互通。物流成本的下降、簡政放權下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減小都將使微觀主題的活力被激發出來,同時區域經濟之間的一畝三分地將被徹底打破最終形成統一市場,這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多市場活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