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各地2015經濟目標①:調結構、轉方式 適應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02-11 07: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本週,2015年地方兩會將全部結束。作為地方政府一年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兩會所透露的重大決策性變化備受關注。中國經濟網記者通過梳理各地經濟工作會議及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新常態、改革、創新、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等,是31個省份在部署相關經濟工作時頻頻出現的熱點。
在如果説在2014年年初,各省對經濟增速仍然抱有幻想,那麼現在,經濟增速放緩已成為多數省份的切身感受。不少省份及地區也正是在GDP數據的變化中將目光放到了轉方式、調結構方面,更加重視民生和環保,地方經濟發展目標正式邁入新常態。
從2014年末的各地經濟工作會議到地方兩會,各省區市紛紛下調GDP指標,是積極適應“新常態”的變化之一。據中國經濟網記者梳理髮現,2014年,僅有西藏GDP增幅達到預期目標,其餘有25省份未完成GDP增長目標,其中,山西GDP實際增幅與預期相差最大。2015年GDP增長目標的設定,除西藏和上海兩地外,其餘29省均明確下調預期。
有的省份下調了今年的GDP增長預期,有的對其進行了優化,和其他省份下糾結具體的數字不同,上海成為全國首個取消GDP增長目標城市。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2014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達過,不太關心GDP,關心的是它發展的品質、效益,以及對國家的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處於産業結構剛剛開始調整階段,部分地方適度調低GDP增速,此舉利好于調結構。
安徽省將2015年的GDP預期目標由2014年的9.5%下調為8.5%左右,安徽省省長王學軍分析説,他們所定的目標兼顧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品質的統一,體現了穩中求進的要求。
內蒙古也將2015年的GDP預期目標由2014年的9%下調為8%,自治區主席巴特爾認為,這一目標兼顧了增速換擋與産業升級雙重要求。
專家表示,在習慣了每年“短跑衝刺”般的GDP增速後,進入經濟運作的“長跑”軌道,“唯速度論”的迷信崇拜也正好到了理性面對的時刻。越來越多的地方可以在此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發展的品質大計。各地方已經自覺通過擴大內需、尋找新經濟增長點和創新增長模式等方法來突圍“輕微通縮”陰影,這些變與各地普遍淡化GDP和投資增速相呼應。曾經打在“GDP增速”上的聚光燈如今轉變方向,也更多的聚焦在了“創新驅動”、“改善民生”。
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河北在“調結構”方面面臨的問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河北鋼鐵、石化、建材三大資源型産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的佔比一直在50%左右,然而,河北每年消耗全國1/12的能源,僅創造了1/20的GDP和1/34的財政收入。在産能過剩的背景下,河北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
河北省長張慶偉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2015年經濟工作任務做了詳細的部署,他表示,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經濟發展的主任務, 馳而不息抓下去。做大做強‘三個一百’領軍企業,積極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此外,他就化解化解過剩産能提出詳細目標:“全年化解粗鋼産能500萬噸、水泥600萬噸、平板玻璃300萬重量箱,壓減煤炭消費500萬噸。”
感受到壓力的顯然不只是河北。“一煤獨大”的産業格局讓山西經濟發展陷入被動,在2014年全年的經濟增速排名中,山西墊底,僅為4.9%。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小鵬對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也提出了具體的構想。文化旅遊、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食品醫藥、現代服務業等七大産業,將成為山西加快轉型的方向。
除山西外,東北三省2014經濟集體失速近日佔據了媒體報道的大幅版面。黑龍江省長陸昊分析原因時説:原因在於工業結構的不合理。 “從根本上講,經濟發展中結構性、體制性和市場化程度不高等深層次矛盾仍比較突出。”他進一步分析説,黑龍江省工業中能源工業比重過大,非公經濟比重小,市場行銷、與資本市場合作、市場化方式配置資源等方面均存在差距。
遼寧的問題亦與黑龍江相似,強調了在傳統産業的基礎上予以創新,以創新驅動形成新的生産力。抓住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機遇,加快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放手讓科技人員和企業自主創新,放開讓市場自主轉化創新成果,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激發科技創新原動力。“我們既大力支援科技和産業‘高大上’的革命性創新,也熱情歡迎産品、商業模式上層出不窮的‘微創新’。”遼寧省省長李希説。
浙江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做好今年工作,必須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新常態下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本質特徵,突出制度供給,強化創新驅動,堅持以更高品質、更好效益、更穩發展適應速度變化。”同時指出,把發展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資訊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加快培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産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軟體、資訊産品製造等産業。“
據《經濟日報》報道,2014年,浙江省針對其能耗高、污染大的小微企業數量眾多的特點,一方面正集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引導小微企業整合重組,入區入園入樓,實現集聚集約發展;另一方面,出臺了促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等意見,不斷拓寬民營經濟生存和發展空間。
同樣有借鑒意義的還有山東省。2014年,山東省不僅出臺了對7大行業過剩産能的處置計劃,還實施了22個製造業行業的轉型升級方案。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比分別比2013年增加1.5個和1.2個百分點。
四川省則強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務必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明確提出今年將重點支援和組建20家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力爭高新技術産業總産值突破1.5萬億元。
此外,在擴大內需、保障民生方面,有不少省份明確了今年的任務。
據《經濟參考報》統計,天津市表示,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重點推動非公企業、外資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完善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繼續提高社區工作者報酬,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群眾收入穩步增長。重慶市則提出,要推進農業由“生産導向”轉向“消費導向”,加快形成因地制宜、規模生産和專業配套格局。強化對農産品主産區的政策傾斜,穩定糧油、蔬菜、生豬等基礎産業,有效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和“肉盤子”。緊盯市場需求,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培育農村現代流通主體,推動農超對接、基地直營、網上直銷,合理布建一批冷鏈物流項目和農産品産地集配中心。推動農業農村與休閒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增加農民非農收入。雲南省提出,促進消費轉型升級,實施養老健康家政、資訊、旅遊、住房、綠色、教育文化體育等6大領域消費工程,加快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強産品品質安全監管,改善消費環境。力爭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以上。
“不以GDP為綱不等於不要GDP。在做減法的同時,也要給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做加法,將環境保護、人口素質、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科技研發等方面的投入作為更全面的指標,從這些方面尋找經濟的增長點,確保資金向民生領域傾斜,更多發揮市場主體和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創新投入運作方式,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
《經濟日報》報道中指出,前行之路絕非坦途。經濟運作下行壓力加大、增長動力不足、資源環境制約等等,各地沒有回避這些面臨的困難。一個共識是,新常態賦予新使命,新常態蘊含新機遇,新常態需有新作為,只有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主動作為,才能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